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科研之窗

  • 癫痫患者发作间歇期人格的改变及Logistic回归分析

    何霞;滕军放;崔璨;温丽君;李东瑞;

    目的研究癫痫患者发作间歇期人格改变的特点,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2013-07—2014-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收治的95例癫痫患者,均行脑电图、头CT或MRI等检查,90例健康对照患者来自于我院工作人员及志愿者。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成人版对发作间歇期的癫痫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进行人格评价,通过计算机后处理软件获得精神质(psychoticism,P)、内-外向(extra-introversion,E)、神经质(neurotisim,N)、掩饰度(lie,L)评分,采用单因素分析人格改变的相关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艾森克人格评分显示,癫痫组患者的精神质、神经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癫痫组患者的内-外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掩饰度评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的癫痫患者,其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性别、发作类型、癫痫持续发作状态史及不同类型抗癫痫药物使用的患者4个维度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质评分与病程独立相关(P<0.05);内-外向评分与受教育程度独立相关(P<0.05)。结论癫痫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存在人格改变,主要特点为内-外向评分降低,精神质和神经质评分增加。受教育程度是癫痫患者内-外向人格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程是癫痫患者精神质人格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7年20期 v.2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N-乙酰半胱氨酸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

    徐佳莉;刘斌;胡馨月;董亚楠;崔颖;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黑质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帕金森病模型组(PD组)和抗氧化剂NAC组(NAC组),每组又分为模型制备成功后4d和8d两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微量酶标法检测大鼠黑质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1)与sham组相比,PD组各时间点大鼠黑质中GSH、GSH-Px、SOD含量降低(均P<0.01),8d组低于4d组(均P<0.05);与PD组相比,NAC组大鼠黑质中GSH、GSH-Px、SOD含量增多(均P<0.01),8d组高于4d组(均P<0.05)。(2)与sham组相比,PD组大鼠黑质中MDA含量增多(均P<0.01),8d组高于4d组(P<0.05);与PD组相比,NAC组大鼠黑质中MDA含量降低(均P<0.01),8d组低于4d组(P<0.05)。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可减轻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氧化应激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2017年20期 v.20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 普通话版伯明翰认知评估量表的常模及在广州人群中的信度检验

    陈浩博;潘小平;郑莉莉;胡键浠;吴玉;陈浩扬;郭爱华;周进;汪志远;

    目的国内目前缺乏针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测评量表,伯明翰认知评估量表(BCoS)以筛查卒中后认知障碍为目的,其粤语版的信度、效度已经得到检验,本研究拟建立普通话版伯明翰认知评估量表的常模及检验其在广州人群中的信度。方法在广州地区纳入135例健康老年人,所有受试者均行普通话版伯明翰认知评估量表测评,在此基础上建立普通话版伯明翰认知评估量表常模。本研究通过计算克朗巴赫系数评价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同时对其中的11名受试者进行随访,通过Wilcoxon signed rank检验评价其重测信度。结果本研究建立了普通话版伯明翰认知评估量表的常模,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克朗巴赫系数为:0.785),重测信度检验显示普通话版BCoS量表大多数亚项目有较好的重测信度。结论普通话版BCoS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适于进一步推广使用。

    2017年20期 v.20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MicroRNA-124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表达的研究

    保玉莲;朱榆红;鲍天昊;李勤;

    目的探讨microRNA-124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急性脑梗死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同时期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各30份血清标本,测定microRNA-124相对表达量,比较2组间microRNA-124表达量的变化,同时进行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研究,探讨microRNA-124与急性脑梗死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与正常体检者相比,microRNA-124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升高(P<0.05),其表达量与梗死面积、发病时间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空腹静脉全血葡萄糖水平(FPG)、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DL-C)、既往脑血管病史、MRA提示颅内动脉狭窄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icroRNA-124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量较正常人升高,梗死面积越大,表达量越高,在发病24~72h较发病72h以后表达升高。

    2017年20期 v.20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PP2A调控p38信号通路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研究

    张黎军;赵盼盼;随瑞斌;徐志秀;李青;王超伟;赵建华;袁彬;吉四辈;

    目的探讨蛋白磷酸酯酶-2A(PP2A)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能力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乳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分别用PP2A激活剂DES(激活组)和抑制剂OA(抑制组)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同时设置对照组,对照组细胞中加入等量DMSO。PP2A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中PP2A活性,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38、p-p38、MMP-2、MMP-9蛋白水平。用p38信号通路抑制剂SB202190和PP2A激活剂DES共同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及细胞中p38、p-p38、MMP-2、MMP-9蛋白水平。结果抑制组细胞中PP2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激活组细胞中PP2A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制组细胞迁移能力和细胞中MMP-2、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激活组细胞迁移能力和细胞中MMP-2、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抑制组细胞中p-p3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而激活组细胞中p-p3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38信号通路抑制剂SB202190和PP2A激活剂DES共同作用后的细胞迁移能力及MMP-2、MMP-9蛋白水平较SB202190单独作用后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 PP2A负调控p38信号通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迁移。

    2017年20期 v.20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PEAR1基因多态性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影响

    李建设;孟轲;赵剑婷;马玉龙;车振勇;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latelet endothelial aggregation receptor 1,PEAR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初发脑梗死后长期(≥1a)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根据入组时是否脑梗死复发分为复发组(21例)与无复发组(93例),使用PEAR1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对2组患者的PEAR1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 114例患者PEAR1检出GG、GA、AA三种基因型,其中野生型GG占50.9%,突变型GA占42.1%,AA占7.0%;复发组野生型GG频率明显低于无复发组(23.8%vs.57.0%,P<0.01),复发组纯合突变型AA的频率明显高于无复发组(28.6%vs.2.1%,P<0.01);2组GA频率无明显差异(47.6%vs.40.9%,P>0.05)。复发组年龄、吸烟、LDL-C、糖尿病比例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EAR1基因变异与脑梗死复发显著相关(P=0.006)。结论 PEAR1基因变异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梗死卒中复发相关,PEAR1基因纯合突变增加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2017年20期 v.20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论著 临床诊治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媛;肖海;陈奎;张泰鹏;李秀芬;

    目的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的影响因素,以早期评估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2012-01—2016-06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1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溶栓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对2组间年龄、性别、嗜烟、嗜酒、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卒中史、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入院前NIHSS评分、治疗前MAP、治疗前LDL-C水平、房颤及动脉狭窄或闭塞等进行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显著短于无效组,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显著低于无效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糖尿病史及动脉狭窄或闭塞等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越长,合并糖尿病及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佳。

    2017年20期 v.20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肌氨肽苷联合醒脑静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司维;

    目的分析肌氨肽苷联合醒脑静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5-06—2016-06收治的2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肌氨肽苷治疗,治疗组给予醒脑静联合肌氨肽苷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MBI评分、NIHSS评分、血清及血脂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但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TC、TG、LDL-C、CRP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DL-C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肌氨肽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2017年20期 v.20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分析

    赵刚峡;王水平;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16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58)单纯给予阿司匹林,实验组(n=58)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24h、7d、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4.83%)高于对照组(77.59%),且治疗后血小板功能指标(CD63、CD62p)、凝血功能指标(APTT、PT、FIB)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明显,可改善神经功能、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对患者良好预后具有促进作用。

    2017年20期 v.20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抗NMDA受体脑炎7例临床分析

    曹黎明;吉晓天;王莹;

    目的总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NMDA受体IgG阳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和预后特点,以提高该型脑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6-08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检测抗NMDA受体IgG阳性的7例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辅查、诊治及转归情况。结果患者以年轻女性发病多见,临床表现精神行为异常5例,癫痫6例,意识障碍4例,认知功能下降3例;脑脊液常规、生化结果异常4例,多数是WBC稍高一点,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脑脊液蛋白升高2例,值均不太高。头颅MRI病灶:4例在边缘叶,1例在脑膜,2例无病灶,具有"影像轻"、临床"病情重"的特点;脑电图:4例患者脑电图异常。同时查血清和脑脊液抗NMDA受体IgG的5例患者结果均阳性,且血清中抗NMDA受体的抗体滴度均高于脑脊液。抗NMDA受体脑炎合并肺癌并肺门、纵隔转移1例(14.3%),合并双卵巢多囊样改变1例。多数患者给予激素和(或)丙球治疗,个别给予血浆置换治疗,其中1例给予一线各种治疗效果不好后使用二线治疗(环磷酰胺和妥昔单抗)。所有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好转,但遗留症状也常见,其中遗留认知下降3例,不自主运动2例。住院时间(48.29±46.48)d。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临床表现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肌张力障碍、意识障碍及认知功能下降为特点,MR可见边缘叶病灶,脑电图多有异常,脑脊液类似病毒脑炎改变,采用抗NMDA抗体IgG检测对诊断十分重要,诊断后应立即使用足量、足疗程的免疫球蛋白和(或)激素治疗和(或)血浆置换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可重复使用,甚至加用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经上述治疗后一般有好转,但遗留症状也常见,住院治疗时间较长。

    2017年20期 v.20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双联与单用抗血小板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应用的对照研究

    袁定新;邓燕华;骆晓敏;李泉;冯瑞兴;佟铁钢;陈小华;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单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其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导制定二级预防方案。方法选择2015-01-01—2016-10-31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和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试验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90d测定2组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纤维蛋白原)、椎动脉血流速度,评价2组治疗效果,观察有无症状性颅内出血、非颅内出血(血尿、便血或黑便、皮肤黏膜出血等)。结果 2组治疗前APTT以及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左、右椎动脉血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提高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试验组于21d时发生1例皮肤黏膜出血,对照组未发生活动性颅外出血及明显出血倾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患者,同时并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2017年20期 v.20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挫伤性脑出血加重原因分析

    王红琳;王颖毅;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挫伤性脑出血增大的相关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临床纳入进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35例,观察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术前情况(GCS评分、瞳孔状态、实验室检查以及头颅CT等)、术后血肿增加量、预后(GOS评分)等指标,并进行Rotterdam CT评分与GO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35例患者中,血肿增大组120例,血肿未增大组115例。纳入影响因素12项,性别、致伤原因、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骨瓣最大径与挫伤性脑出血增大无明显关联,而年龄、首次Rotterdam CT评分、GCS评分、瞳孔状态、外伤到开颅时间、血糖值以及疝出幅度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otterdam CT评分与GOS评分存在明显的负相关(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头颅CT的严重程度、血糖水平以及外伤至开颅间隔时间可作为预测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脑挫伤出血增大的风险因素,而Rotterdam CT评分综合基底池形态、中线移位程度、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其水平上升则GOS评分下降这一现象可知Rotterdam CT与患者的预后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2017年20期 v.20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 应用移动CT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影响

    王金标;张永明;武孝刚;温玉东;马涛;许少年;

    目的探讨移动CT辅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移动CT组(MCT组)和常规CT组(CCT组),每组60例。2组患者统一给予大脑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及常规吸氧、改善微循环和控制感染等措施,MCT组治疗期间额外给予移动CT辅助检查。结果 MCT组CT检查单次扫描耗时、转运耗时及操作失误率均明显低于CCT组,治疗有效率高于CCT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CT组;治疗后血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β-EP、DynAl-13、NSE和NFA评分均低于CCT组,上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亦高于CC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动CT辅助下重型颅脑损伤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2017年20期 v.20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 胼胝体切开术后非癫痫症状随访结果分析

    任义;邵翙;范吉康;李志涛;程轶峰;尹绍雅;

    目的探讨胼胝体切开术后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非癫痫症状改善情况。方法 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均行胼胝体前2/3切开手术,其中2例联合致痫灶切除。结果随访平均38.7个月(2例失访),采用修正Engel分级评估患者术后癫痫控制情况:EngelⅠ级2例,EngelⅡ级2例,EngelⅢ级1例,EngelⅣ级2例,并根据1998年国际癫痫会议上讨论的"癫痫术后生活质量预后分类",结合本组患者的实际情况,发现2例患者术后认知表现有明确改善,达到I级,其余4例均为Ⅱ级。社会功能方面,2例达Ⅰ级,3例为Ⅱ级,1例无变化。结论胼胝体切开术后患者认知、职业等非癫痫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且可能与癫痫控制率并不完全相关。

    2017年20期 v.20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 脑出血脑室置管引流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林一民;王广;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脑出血脑室置管引流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试验分研究对照组,颅内感染病例组,每组38例。颅内感染病例组(疑诊颅内感染后24~48h)及研究对照组收集脑脊液及静脉血,集中检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一氧化氮(NO)含量,留取脑脊液行细菌培养及药敏鉴定。结果脑室置管引流时间1~7d,颅内感染发生率3.40%;脑室置管引流时间7~14d,颅内感染发生率11.06%;脑室置管引流时间14d以上,颅内感染发生率83.33%。脑室引流患者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发生率42.11%,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发生率55.26%,真菌感染发生率2.63%。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发生率31.58%。颅内感染病例组血清及脑脊液CRP、PCT、TNF-α、NO含量均明显高于研究对照组(P<0.05)。结论随着脑室置管引流时间的延长,颅内感染发生率逐渐增高,脑室引流患者颅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革兰阳性细菌最为常见;同时监测血清与脑脊液中CRP、PCT、TNF-α及NO含量,有助于脑室引流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早诊断,为早期治疗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2017年20期 v.20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 国内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李亚斌;冯海霞;何君芳;任亚子;包爱强;梁学镖;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a国内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的现代文献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规律以指导临床及科研。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及文献检索策略,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1996-01—2016-01),维普资讯(VIP,1996-01—2016-01),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1996-01—2016-01),万方数据库(1996-01—2016-01)。对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文章内容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54篇,发表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较多发表在《中国临床康复》、《现代康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上;文献发表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苏、河南、广东、浙江、北京等地区;痉挛的治疗方法不统一,主要集中在A型肉毒毒素多点注射、中医针灸治疗、无水乙醇穴位注射、手术治疗等方面;A型肉毒毒素多点注射的定位方式主要选择徒手局部定位、电刺激定位、肌电图引导、超声引导等。结论国内研究者对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做了相关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信息数据库",为今后规范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的临床和研究提供依据。

    2017年20期 v.20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 磁共振FSE三维容积成像序列在视神经炎诊断中的价值

    杨靖;周军;黄立新;朱越;

    目的探讨磁共振FSE三维容积成像序列对视神经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视神经炎患者32例,行视神经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3DFSE T2WI脂肪抑制扫描,对3DT2WI脂肪抑制图像后处理及重建,分析视神经各段是否异常及受累范围、程度。结果采用双盲法对诊断结果与MR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中临床诊断视神经炎41条视神经,23条正常(2组MR检查结果正常)。视神经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信号明显增高46.3%(19/41),轻度增高36.6%(15/41),未见增高17.1%(7/41),3DT2WI脂肪抑制扫描信号明显增高56.1%(23/41),轻度增高29.3%(12/41),未见增高14.6%(6/41)。结论磁共振三维容积成像序列扫描速度快,可获得薄层容积图像,提高视神经炎的诊断水平及检出率。

    2017年20期 v.20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

    李晓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TC、TG与LDL-C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4-03—2016-06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TIA患者79例,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n=40例)及对照组(n=39例)。对照组于基础治疗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治疗。(1)统计比较2组临床疗效;(2)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TG、TC、LDL-C水平;(3)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4)统计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治疗后随访3个月,统计比较2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2.50%(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71.79%(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TC、LDL-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LDL-C、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7.50%(7/40)与对照组12.82%(5/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发生率2.50%(1/40)明显低于对照组20.51%(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TIA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及脑梗死发生率,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2017年20期 v.20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脑卒中筛查结果报告

    辛勇通;林扬;林铃芳;曾玉李;

    目的分析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脑卒中筛查的现状,为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医院运行及本地区脑卒中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蕉城区4个城乡≥40岁常住人口为筛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方式,通过统一的脑卒中风险评估表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并加以分析。结果 2013年度总筛查人群5 964例,高危人群16.14%,中危人群12.37%,低危人群71.49%。2014年度总筛查人群5 624例,高危人群17.71%,中危人群6.6%,低危人群75.69%。两个年度总筛查的高危人群,男性占61.53%,女性占38.47%;高血压占60.31%,血脂异常占72.45%,体力活动少占72.30%,吸烟占48.98%,糖尿病占21.84%,肥胖占32.50%,房颤或心脏瓣膜病占14.03%,卒中家族史占3.98%。40~70岁年龄段,高血压、房颤或心脏瓣膜病、糖尿病等因素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宁德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前3位危险因素为高血压、血脂异常、体力活动少,亟待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防控。

    2017年20期 v.20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应浩杰;王乃金;史进;周文广;马军伟;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脑梗死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06—2015-06入住解放军第148中心医院诊断为晚期或手术后复发的NSCLC病人共513例,分为伴脑梗死或无脑梗死组,评估2组间差异。结果在513例晚期或手术后复发的NSCLC病人中,16例(3.2%)发生脑梗死,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发现脑转移是发生脑梗死明显独立的危险因素(分别为OR=4.59,95%CI 1.58~13.77,P=0.005和OR=5.13,95%CI 1.61~16.08,P=0.004)。脑转移病人脑梗死发生率6.3%,平均存活时间短于无脑转移的脑梗死病人。诊断为晚期或手术后复发的NSCLC病人脑梗死的整体生存率明显短于非脑梗死病人(HR=3.35,95%CI 2.02~6.01,P=0.001)。结论晚期或手术后复发的NSCLC病人脑梗死发生率较高,尤其脑转移病人脑梗死发病率更高,常影响病人的预后,需要对晚期或手术后复发的NSCLC病人进行严密监测,以防脑梗死发生。

    2017年20期 v.20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分析

    张治国;李志超;施龙宝;王琦;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与地塞米松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肢体、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7-2015-07收治的CSM患者62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分别采用DHI(Dunz9z手部功能指数)评分、JOA脊髓功能评分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与神经功能,并观察2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左右手DH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左右手DHI评分分别为(79.33±6.17)分、(82.51±4.73)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1d、7d、30d、60dJOA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7d、30d、60dJOA评分分别为(11.02±1.59)分、(12.03±1.67)分、(13.92±1.96)分均明显升高(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与地塞米松相比,甲基强的松龙可显著提高CSM患者DHI评分和JOA评分,对改善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恢复有更积极的影响。

    2017年20期 v.20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论著 护理园地

  •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积极体验的影响

    翟清华;张振香;卞玲玲;王利娜;蒋慧;张晶晶;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积极体验的影响。方法选取93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分别设为对照组(n=46)和干预组(n=47)。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常规护理和认知行为干预。干预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正负性情绪评分和生活质量水平。结果干预结束后,干预组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性情绪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前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降低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增加其积极体验。

    2017年20期 v.20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认知行为干预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的影响分析

    李素芳;路平;翟翼飞;秦建武;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精神状态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3-03—2016-09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健康教育,每周1次,观察组患者则同时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NHP评分(诺丁汉健康调查表)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DS评分和SAS评分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HP评分改善幅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术后患者进行积极的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7年20期 v.20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病例报告

  •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误诊误治分析及文献复习

    郑秀芬;詹自雄;汪银洲;郑峥;江小琳;庄文锦;张旭;

    <正>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脊髓血管畸形,约占所有脊髓血管畸形的80%,老年男性好发,起病隐袭,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特意性,极易被误诊误治,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1]。现报告3例SDAVF病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及误诊误治原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

    2017年20期 v.20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 迟发型睡眠相关的节律性运动障碍1例并文献复习

    陈晶贞;葛华;骆海娟;郑维红;

    <正>睡眠相关的节律性运动障碍(sleep related rhythmic movement disorder,SRMD)指困倦或睡眠期出现的躯体一组肌肉反复发生刻板性运动。婴儿期发病率高,很少持续到青春期,成年发病者更为罕见,称迟发型SRMD。本文报道1例迟发型SRMD并复习国内外文献,以增加对SRMD的了解。1病例资料患者,女,21岁。于2017-03-30因"睡眠中反复

    2017年20期 v.20 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综述

  •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林昱;蔡晶;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神经营养因子的一种,具有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再生、修复与营养神经元、调控细胞周期等作用。GDNF通过受体复合物的形式介导其信号通路,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其主要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APK/ERK)通路与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大量研究证实,GDNF在帕金森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疾病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是神经科学尤其是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2017年20期 v.20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MicroRNA在脑胶质瘤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周广;刘建雄;

    脑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易复发、预后差,一旦确诊,中位生存期很短。虽然目前在手术、化疗、放疗、免疫疗法及中医药等治疗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其大体预后仍未改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类长18~24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即microRNA(miRNA)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miRNA可以通过调控靶基因从而改变靶蛋白的表达,其在脑胶质瘤的诊断、化疗药物疗效的评估、抗血管生成、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iRNA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能作为今后脑胶质瘤临床诊断、预后评估的新指标及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将对miRNA在脑胶质瘤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7年20期 v.20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铁死亡与神经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李海;董健健;程楠;

    <正>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金属微量元素,在体内参与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作为多种关键酶或辅酶的重要因子,参与亚铁血红素和神经鞘磷脂的合成,对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由于金属铁离子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内铁的蓄积可产生过量的过氧化物和氧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DNA链断裂以及蛋白质功能紊乱,并最终导致神经元变性、死亡。研究资料发现,铁代谢的异常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2017年20期 v.20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