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科研之窗

  • 瑞替加滨对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

    孙原;石秋艳;王德龙;张春阳;李弘;杨斌;李艳玲;

    目的研究M型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瑞替加滨(retigabine,RTG)对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Sham组),模型对照组(20只,MCAO组),治疗组(80只,RTG组)。按照给药时间再将RTG组分为0h、1h、3h及6h4个亚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再通法建立大鼠模型,于脑缺血2h后恢复灌注。RTG组经尾静脉注射瑞替加滨10.5mg/kg,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脑梗死体积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半影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观察梗死皮质区域神经元的存活数量。结果 Sham组未发现脑梗死病灶,无神经功能损伤,Caspase-3阳性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少见,脑皮质含有大量神经元。MCAO组和RTG组均可见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灶及神经功能损伤,但RTG治疗组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均较MCAO组明显减少(P<0.05),RTG6h组较其他给药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增加(P<0.05)。MCAO组大鼠梗死周围区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梗死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但RTG各组大鼠梗死周围区Caspase-3阳性细胞数、星形胶质细胞均较MCAO组明显下降(P<0.05),梗死区神经元的存活数量明显增加(P<0.05),RTG0h组、RTG1h、RTG3h组最为明显。结论瑞替加滨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减轻缺血半影区的炎症反应,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瑞替加滨的脑保护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即超过一定的时间窗,脑保护作用会减弱。

    2017年21期 v.2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2K]

论著 科研之窗

  • miR-708与JAK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调控关系

    黄超;任向阳;马聪敏;滕军放;

    目的初步探讨miR-708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采用线栓法构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ACO),将术后存活的10只SD大鼠设为缺血再灌注1d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real time,PCR)比较各组大鼠外周血和脑组织的miR-708表达及脑组织中JAK1 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JAK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实验组外周血及脑组织中miR-708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脑组织中JAK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miR-708与JAK1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miR-708可能通过抑制其靶基因JAK1的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保护作用。

    2017年21期 v.20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 帕瑞昔布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袁峰;付红光;孙凯;董铁立;杨鹏举;

    目的评价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KATP)对帕瑞昔布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体质量280~330g,随机分成5组(n=20只):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帕瑞昔布组(P组)、5-羟葵酸组(5-HD组)和5-羟葵酸+帕瑞昔布组(5-HD+P组)。采用改良线栓法阻塞右侧颈总动脉2h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P组在缺血前15min和再灌注12h经静脉注射帕瑞昔布,4mg/kg。5-HD组在缺血前1h经静脉注射5-HD,30mg/kg。5-HD+P组在缺血前1h经静脉注射5-HD,30mg/kg,余操作同P组。S组和I/R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各组于再灌注24h时,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后处死取脑,检测SOD、MDA、Bcl-2及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MDA水平及Bax蛋白表达升高,SOD水平及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I/R组相比,P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MDA水平及Bax蛋白表达降低,SOD水平及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P组相比,5-HD+P组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MDA水平及Bax蛋白表达升高,SOD水平及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mitoKATP通道参与了帕瑞昔布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2017年21期 v.20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论著 临床诊治

  • 帕金森病震颤和原发性震颤的电生理学特征研究

    徐从英;张晓玲;官俏兵;沈宇菲;王琰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震颤和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患者电生理上的异同,为PD和ET的诊断提供思路。方法选取2015-05—2016-04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50例PD患者(PD组),70例ET患者(ET组),以及45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生理性震颤组),完善PD以及ET患者的震颤评分,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对所有受试者进行3种姿势状态下的震颤分析检査。比较受试者的震颤幅度、震颤频率、震颤频谱宽度以及负重对其影响,总结2组患者的电生理学特点。结果 3组平均震颤幅度静止状态同负重状态比较,生理性震颤组变化不大,而PD和ET患者静止状态震颤幅度较负重状态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震颤峰值频率比较:3组静止状态震颤频率均高于负重状态,健康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和E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震颤和ET震颤参数接近,加速度传感器测定的震颤参数难以区分二者,但对于生理性震颤和病理性震颤的鉴别存在一定的意义。

    2017年21期 v.20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 血清尿酸水平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相关性探讨

    董丽果;王星智;张伟;鲍磊;崔桂云;叶新春;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05-2017-04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入院110例BPPV患者,另选取5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尿酸、空腹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压,对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组尿酸、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空腹血糖、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低水平低密度脂蛋白OR(95%CI)2.329(1.243~4.364)、低水平同型半胱氨酸OR(95%CI)1.084(1.005~1.169)是BPPV的危险因素,未发现UA是BPPV的危险因素(OR=0.995)。结论基于本人群的研究提示BPPV患者血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未发现UA是BPPV的危险因素。

    2017年21期 v.20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穴位注射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王昌权;刘俊莲;龚作炯;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采用穴位注射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黄冈市中心医院2015-01—2016-10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其中30例实施维生素B1、B12、氢溴酸加兰他敏混合穴位注射治疗为对照组,30例实施维生素B1、B12、氢溴酸加兰他敏混合穴位注射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肌内注射治疗为观察组;观察2组用药前后面部神经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所升高,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各时间点总有效率(63.3%、80.0%及93.3%)显著高于对照组(46.7%、66.7%及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特发性面部神经麻痹,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障碍,效果显著。

    2017年21期 v.20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蔡林江;高俊杰;申春云;凌亚兴;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治疗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对照组),比较2组入院时、进展后、治疗14d后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14d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m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双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提高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2017年21期 v.20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青年隐源性卒中和卵圆孔未闭的相关性研究

    张春丽;高红红;李科信;王玉香;陈玉;

    目的探讨卵圆孔未闭(PFO)与青年隐源性卒中(CS)的相关性。方法择取60例青年CS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60例非CS患者为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实验室检查、颅脑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头颅MRI检查,并进行TCD发泡试验(c-TCD),比较2组生化检验、TCD发泡试验、TCD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PFO发生率(53.33%)显著高于对照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饮酒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发生率以及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患者多发生PFO,临床可针对此危险因素进一步诊断,必要时可组织会诊,采用介入治疗。

    2017年21期 v.20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 消栓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莫汉维;黄向华;邓树荣;梁涛;麦海芬;钟雪;

    目的探讨消栓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7-01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25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消栓颗粒(中成药组)、阿托伐他汀(西药组)及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联合治疗组)。结果联合治疗组肢体偏瘫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改善均明显优于其他2组。结论消栓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也能改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有效改善颅内供血情况,相比单药治疗更有效,适合临床推广。

    2017年21期 v.20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因素分析及微创治疗

    韩硕;任力;黄焕斌;沙龙贵;韩东华;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术后复发的因素和诊疗方法。方法回顾近14a来经手术治疗的517例CSDH患者,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术后复发16例,死亡3例,复发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11%和0.58%。复发的16例患者平均年龄68.20岁。其中因服用抗凝剂复发5例,因术后大量颅内积气复发2例,CT高密度到混杂密度复发7例,CT等密度复发4例。结论凝血机制异常、术中冲洗出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程度、CT影像的密度为CSDH复发的影响因素。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应首选钻孔引流。

    2017年21期 v.20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 脑出血早期扩大与CT平扫影像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张荣俊;蒋文斌;贡志刚;

    目的研究CT平扫中不同类型血肿形态与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医院94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6h内头颅CT平扫检查,12~24h后复查头颅CT,将头颅CT中血肿形态分为类圆型、低密度型、分叶型、低密度-多叶型,观察这几种血肿形态再出血的发生率,分析不同血肿形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结果 24h内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4.7%,其中类圆形血肿扩大率为9.5%,低密度血肿扩大率为47.6%,分叶改变血肿扩大率为28.6%,低密度+分叶血肿扩大率为14.3%,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CT平扫中伴低密度改变及多叶改变可以为预测血肿的进一步扩大提供帮助,有助于进一步判断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

    2017年21期 v.20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 地塞米松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再手术率的作用分析

    李东海;王崇科;方孟秋;黄毅;黄永健;梁志远;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降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再手术率的作用。方法选取崇左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采取手术治疗,研究组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药物治疗,比较2组术后1、3、6个月的颅内残余血肿量及再手术率。结果 2组术后1、3、6个月颅内残余血肿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再手术率分别为6.7%和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能够降低CSDH再手术率,减少颅内残余血肿量。

    2017年21期 v.20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 威伐光局部照射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高修明;孙溪;周业青;李阳;项洁;

    目的探讨威伐光局部照射对面神经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面神经炎面肌瘫痪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采用传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针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威伐光局部照射,照射强度为380mW/cm2,30min/次,1次/d,20d一疗程。治疗前后分别以House-Brackmann(H-B)分级、徒手肌力检查、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等进行综合效果评价。结果治疗20d后,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分级、徒手肌力检查分级及简易面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威伐光和传统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均有效,而威伐光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临床应用前景确切。

    2017年21期 v.20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单纤维肌电图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及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张永葆;朱天宝;缪世盼;张欢;王卫华;祝善尧;

    目的探讨单纤维肌电图(SFEMG)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及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SFEMG对43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指总伸肌的颤抖(jitter)和纤维密度(FD)测定,同时检测神经传导速度(NCV),并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比较SFEMG和NCV的异常检出率,并分析颤抖和FD与病程、LDL-C、HbA1c、Hcy、UACR的相关性。结果全部患者颤抖、FD和NCV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5.1%、53.5%和48.8%,24例无DPN症状患者分别检出9例(20.9%)、4例(9.3%)和2例(4.7%)。颤抖和FD呈正相关,且均与病程、LDL-C、HbA1c、Hcy和UACR呈正相关。结论 SFEMG是DPN的早期诊断指标,SFEMG异常者行HbA1c、Hcy和UACR联合检测对DPN和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治有帮助。

    2017年21期 v.20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 DSA血流动力学异常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

    胡苏华;周璇;许辉;乔向亮;

    目的探讨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影像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动脉瘤组、出血对照组、一般对照组。根据DSA影像结果,对3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进行评分和对比分析。结果 3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评分高于出血对照组及一般对照组(P<0.01)。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更易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颅内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

    2017年21期 v.20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电针配合尼莫地平治疗大脑中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

    刘坤;黄红星;罗琳;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尼莫地平治疗大脑中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显微夹闭术处理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术后TCD证实不同程度脑血管痉挛,30例术后应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甲组),连用14d;30例在尼莫地平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疗法(乙组),选用下关、百会及风池穴。术后3d、7d及14d评估GCS评分、脑血管痉挛程度、mRS评分等。结果术后7d和14d,乙组GCS评分明显高于甲组,脑血管痉挛为轻度比例达76.7%、93.3%;术后1个月随访,乙组mRS评分好于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d,2组GCS评分及脑血管痉挛恢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配合电针对大脑中动脉瘤破裂所致脑血管痉挛有一定改善作用,时间越长,效果可能越明显。

    2017年21期 v.20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同脑脊液引流方式的疗效对比

    邱伟智;黄金钟;

    目的分析腰穿与腰大池引流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术后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3-01—2016-09收治的13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析腰穿与腰大池引流在预防aSAH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中的疗效。结果 36例(26.28%)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Fisher分级Ⅰ~Ⅱ的患者中腰穿及腰大池引流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Fisher分级Ⅲ~Ⅳ的患者中2组脑积水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大池置管引流可明显降低Fisher分级Ⅲ~Ⅳ患者脑积水的发生率,Fisher分级Ⅰ~Ⅱ的患者可考虑仅行腰穿。

    2017年21期 v.20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邱敬涛;卢学峰;范存静;张晓光;

    目的探究超声组织压迫弹性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血管内斑块稳定性的意义及斑块的弹性值、应变率比值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已确诊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78例为实验组,相同时间内条件相似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运用弹性成像技术检测斑块的稳定性。结果实验组中颈动脉斑块的阳性率(78.21%)明显高于对照组(3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动脉斑块在不同弹性分值下的数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匀低回声斑块、不均质回声斑块及均匀高回声斑块的应变率比值依次升高(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较好的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这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

    2017年21期 v.20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 运动控制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预后的影响

    李舜;薛森新;林君;王润妹;

    目的应用运动控制技术对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运动、平衡及日常活动能力,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6例,治疗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及耐力训练;治疗组采用优化的运动控制强化训练方案,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4周2组下肢运动积分、平衡积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控制训练对偏瘫肢体运动、平衡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显著。

    2017年21期 v.20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对照研究

    曾庆;周国平;曾宪强;赵晓阳;李杨;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7—2016-07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颅内动脉瘤患者98例,依照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开颅夹闭术,观察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2组术前、术后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与血清MMP-9、sICAM-1水平,并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a预后情况。结果术前2组NIHSS与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BI评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血清MMP-9、s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MMP-9、sICAM-1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12%(3/49),低于对照组的22.45%(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予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血清MMP-9、sICAM-1水平,减少并发症,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2017年21期 v.20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 早期预警评分对突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徐继宗;江蓉;黄薇隗;李勇;毛华陵;徐内卫;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对突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01—2016-07在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的190例突发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院前采用MEWS、简单临床评分(SCS)评估病情及预后,以患者出院结局作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139例,死亡组51例,对比2组平均MEWS、SCS评分,并绘制ROC曲线探索MEWS预测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存活组MEWS评分、SCS评分、收缩压、舒张压、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GCS评分显著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发性脑出血患者MEWS评分、SCS评分与血清S100B蛋白、NSE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17、0.536、0.485、0.520,P<0.05)。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当MEWS评分临界值为5.80分时,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死亡预测有最大的临床价值:灵敏度为89.33%,特异度为92.09%,ROC下面积AUC值为0.904;当SCS评分临界值为8.26分时,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死亡预测有最大的临床价值:灵敏度为91.56%,特异度为95.47%,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31。结论急救中采用MEWS评分对突发性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是整体效果略低于SCS评分,或可作为补充参数。

    2017年21期 v.20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佐治老年进展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杨弘文;汤春琼;区嘉欢;李趣红;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佐治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磷脂酶A2的影响。方法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于28d后评价2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4d、28d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磷脂酶A2的表达。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的变化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1周及2周后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磷脂酶A2表达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辅助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的疗效明显,且能更有效地下调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磷脂酶A2的表达,降低进展性脑卒中的炎症反应。

    2017年21期 v.20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甲钴胺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黄承夸;苏国生;韦文;陆文忠;麦荫文;赵勇;黄诚谦;陆吉利;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疗效。方法 186例住院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将随机分为甲钴胺联合NGF组(治疗组)93例,单纯甲钴胺组(对照组)93例,治疗组采用甲钴胺联合NGF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甲钴胺治疗,2组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比较患者疼痛情况、麻木症状改善程度及神经电生理变化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疼痛、感觉麻木症状较对照组显著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电位的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幅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NGF在周围神经损伤中具有的较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7年21期 v.20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及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庄育宣;白宇;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及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05—2016-06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收治的2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110例)及对照组(110例),观察组应用脑醒静治疗,对照组选择常规治疗,对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状况、临床效果以及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和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2组GCS评分和NIHSS评分相比,观察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d,2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和7d,2组CRP水平比较,观察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d、3d,2组NSE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7d,2组NSE水平比较,观察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结论脑醒静能够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的CRP水平,降低脑出血后神经损伤和炎症反应。

    2017年21期 v.20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伴Labbe静脉损伤的脑外伤手术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

    饶海承;

    目的分析伴有Labbe静脉损伤的脑外伤手术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2011-10—2016-12收治伴有Labbe静脉损伤的脑外伤手术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整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结果 29例患者一侧瞳孔散大,12例双侧瞳孔散大。所有患者在伤后6h接受CT扫描,20例硬膜下血肿合并颞枕叶脑挫裂伤。4例接受常规保守治疗,37例采取开颅挫伤和血肿清除术,采取常规扩大翼点入路方式,其中17例患者采取电凝阻断术治疗,不处理血流动力学改变;20例采取静脉修复术治疗,根据患者血管壁受损情况,选择处理方法。术后经颅脑CT复查,出现广泛脑水肿,其中10例患者为脑内血肿,7例为恶性脑肿胀。静脉阻断术治疗患者6例迟发型脑内血肿及4例恶性脑肿胀患者,保守治疗后再次行二次血肿清除术,5例好转,5例死亡;静脉修复4例患者出现迟发性脑内血肿,3例恶性脑肿胀,再次手术治疗,4例好转,3例死亡。并发症主要为失语症、记忆力下降、偏瘫等,术后4周患者失语症和记忆力逐渐开始恢复,未见其他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伴有Labbe静脉损伤的脑外伤手术患者预后差,熟练掌握临床特点,给予针对性治疗,能够提高患者存活率。

    2017年21期 v.20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论著 护理园地

  • 聚焦解决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

    李月华;郑蔚;魏瑞丽;刘学琴;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护理。应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干预前2组主要照顾者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的负性情绪。

    2017年21期 v.20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机器人联合电子生物反馈对脑损伤患儿康复的影响

    娄欣霞;尚清;娄普;冯鹏飞;黄佩;马梦梦;

    目的研究儿童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电子生物反馈对脑损伤患儿症状改善及神经行为的影响。方法我们选定的研究对象为2015-12-2016-12 46例脑损伤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按照常规康复治疗与护理,即电疗、水疗、磁疗、按摩、运动、中药熏蒸、作业等综合性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与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儿童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对比2组临床效果、症状改善情况及神经行为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8.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损伤患儿应用儿童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不仅能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神经行为,还能够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加快病房床位周转。

    2017年21期 v.20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音乐疗法对发声困难儿童神经康复护理过程中依从性的影响

    闻春波;李恩耀;

    目的研究音乐疗法对发声困难儿童康复护理过程中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共纳入28例发声困难儿童,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4例,研究组在接受标准化治疗、护理的同时通过音乐疗法进行干预,对照组仅行标准化护理。记录分析2组平均练习的频率、发声质量及对治疗的感受总结。结果 2组智力发展水平评估均为中下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严重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研究组平均练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88±1.22vs 1.70±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各年龄组音乐治疗时平均练习频率显著高于标准化护理患者;干预护理前2组的发声障碍水平基本一致,护理后研究组发声障碍严重程度显著降低,CAPE-V评分与pVHI总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语言障碍患儿康复护理及练习的依从性,提高平均练习频率,改善其发音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2017年21期 v.20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综述

  • 远隔缺血适应脑保护的临床应用实施方案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赵洁;常红;吴川杰;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是通过对远隔非重要器官进行短暂的、非致死性的缺血-再灌注,从而保护对缺血敏感的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等)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本文对远隔缺血适应脑保护的临床应用实施方案及安全性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开展该方面研究提供借鉴。

    2017年21期 v.20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高压氧与神经变性疾病的相关性

    花芸;戎天艺;陈贇;李飞;

    神经变性疾病(neurolog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运动神经元病(MND)和多系统萎缩(MSA)等,是一组神经元变性和继发性脱髓鞘变化的疾病。这类疾病通常预后不好,疗效不佳,临床上亟需有效的治疗方法缓解疾病的进展。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是在超过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呼吸纯氧气,能明显增加机体对氧气的摄取利用,提高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及氧弥散距离,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增强氨基酸代谢,激活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促进高能磷酸酶合成及脑细胞代谢,并可使细胞线粒体中ATP酶的活性增强,ATP生成的增加使细胞获得较多能量,功能增强,利于病灶区细胞功能恢复。

    2017年21期 v.20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病例报告

  • 直立性震颤的临床特点分析

    董亚茹;史利利;李安泰;

    目的分析直立性震颤的临床特点,提高直立性震颤的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西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例患者和国内报道的5例直立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直立性震颤的患者多为女性,缓慢起病,表现为站立时双下肢震颤,行走、坐位时消失,肌电图均呈直立位下肢出现高频震颤(15~18Hz)。结论直立性震颤临床罕见,易误诊,对于下肢震颤的患者,临床医师应尽早完善肌电图检查,给予早期实验性治疗有助诊断。

    2017年21期 v.20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