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科研之窗

  • 腹腔注射脂多糖对幼鼠癫痫发作及海马TLR4/HMGB1/P-IκB-α表达的影响

    禚志红;张静;李国栋;王怀立;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预处理对幼鼠癫痫发作及海马炎症介质Toll样受体4/高迁移率族蛋白1/磷酸化核因子抑制蛋白α(TLR4/HMGB1/P-IκB-α)表达的影响。方法出生21d的SD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模型Ⅰ组和模型Ⅱ组,模型Ⅰ组采用海人酸(KA)诱导癫痫发作,模型Ⅱ组在应用KA前2h腹腔注射LPS,观察幼鼠癫痫发作的行为学表现,荧光定量PCR检测癫痫持续状态(SE)后3h和24h各组海马TLR4和HMGB1基因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SE后3h、24h各组海马TLR4、HMGB1、P-IκB-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海马TLR4基因在SE后3h表达均显著增加(t=4.806,P<0.05;t=4.954,P<0.05),SE后24h也显著增加(t=3.924,P<0.05;t=3.792,P<0.05),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海马TLR4蛋白表达在SE后3h均显著增加(t=7.804,P<0.05;t=8.385,P<0.05),SE后24h也显著增加(t=4.256,P<0.05;t=4.262,P<0.05);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海马HMGB1基因在SE后3h表达均显著增加(t=3.626,P<0.05;t=5.255,P<0.05),SE后24h也显著增加(t=4.046,P<0.05;t=2.836,P<0.05),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海马HMGB1蛋白在SE后3h均无显著性增加(t=0.389,P>0.05;t=0.213,P>0.05),SE后24h也无显著性增加(t=0.106,P>0.05;t=0.279,P>0.05)。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海马P-IκB-α蛋白表达在SE后3h均显著增加(t=4.383,P<0.05;t=6.627,P<0.05),SE后24h也显著增加(t=14.521,P<0.05;t=19.458,P<0.05)。模型Ⅱ组与模型Ⅰ组相比,LPS预处理可显著增加海马TLR4基因在SE后3h的水平(t=2.362,P<0.05),及SE后3hTLR4蛋白表达(t=4.284,P<0.05);且显著增加SE后3h、24hPIκB-α蛋白表达(t=4.249,P<0.05;t=9.120,P<0.05);但对SE后3h、24hHMGB1基因水平无显著性影响(t=0.569,P>0.05;t=0.691,P>0.05),对SE后3h、24hHMGB1蛋白表达也无显著性影响(t=0.168,P>0.05;t=0.385,P>0.05)。结论LPS预处理加重幼鼠癫痫发作,使TLR4/P-IκB-α表达升高,对HMGB1表达无显著改变。

    2018年02期 v.21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 儿童抽动障碍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

    陈敏;图雅;杨慧敏;

    目的研究影响儿童抽动障碍(TD)症状和复发的因素。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策略,经随访观察80例TD患儿,以生存分析+COX多元回归评价各因素对儿童TD症状停止和复发的影响。结果随访各项研究因素进入COX+生存分析模型后,经Wals检验,TD类型、抽动家族史、家庭关系、精神创伤、过敏因素、饮食因素、看电视玩游戏时间均P<0.05,95%CI均不包含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性别、脑电图非特异性改变、影像学检查轻度异常、围生因素、睡眠障碍、头部外伤,均P>0.05,且95%CI包含1,不管RR值为何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方式和共患病,因P>0.05,95%CI不包含1,需增加样本含量进一步研究。TD复发后随访各项研究因素进入COX+生存分析模型后,家庭关系、精神创伤、过敏因素、饮食因素、看电视玩游戏时间长、共患病,均P<0.05,且95%CI不包含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抽动类型、性别、脑电图非特异性改变、影像学检查轻度异常、围生因素、头部外伤、睡眠障碍,均因P>0.05,且95%CI包含1,不管RR值为何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方式和抽动家族史,因P>0.05,且95%CI不包含1,需增加样本含量进一步研究。结论抽动类型、抽动家族史、家庭关系、精神创伤、过敏因素、饮食因素、看电视玩游戏时间长对于TD患儿来说均是风险因素,不利于症状的缓解。而家庭关系、精神创伤、过敏因素、饮食因素、看电视玩游戏时间长、共患病均能促使症状复发,也均属于症状复发的风险因素。

    2018年02期 v.21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论著 临床诊治

  • 双侧rTMS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

    闫芳;臧卫周;张杰文;姚勇;徐军;

    目的研究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语言训练,治疗组4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语言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包括低频rTMS+高频rTMS),疗程4周,以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汉语失语成套测验对患者的失语程度及改善状况进行评定,并将2组疗效作对比。结果 AQ评分等2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1.25%,对照组55.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包括低频rTMS+高频rTMS)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2018年02期 v.21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潘军利;周霭婷;徐嘉贺;

    目的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血管病变青年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20例中山市人民医院确诊为脑梗死的45岁以下、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或小血管病变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同期非卒中青年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压、吸烟史、睡眠呼吸障碍病史、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UA)、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C)、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探讨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血管病变青年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UA水平(409.56±149.931)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375.53±106.18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甘油三酯水平(2.325±1.753)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874±1.49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血尿酸、甘油三酯水平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血管病变青年脑梗死发病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压、尿酸、甘油三酯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血管病变青年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青年人群血压、血尿酸及甘油三酯水平可减少此类青年脑梗死的发病率,对此类青年脑梗死的Ⅰ级预防有积极意义。

    2018年02期 v.21 133-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庞利红;黄丽娜;富奇志;

    目的研究发病4.5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2015-06—2016-12收治的发病4.5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25例,分为溶栓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溶栓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及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及其他常规治疗。2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h和7d进行NIHSS评分。结果治疗前后溶栓组的NIHSS评分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4.5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有显著临床疗效。

    2018年02期 v.21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

    董万亮;李楠;刘春岭;贾延劼;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01—2017-01收治的12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7.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9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情况、双侧大脑中动脉峰流速(Vp)及平均流速(V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死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评价,改善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

    2018年02期 v.21 140-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持续中心静脉压监测在神经重症患者中应用价值探讨

    孟学刚;地力木拉提;李江;李红燕;

    目的探讨持续中心静脉压监测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科神经重症监护室持续中心静脉压监测患者与同期病人进行对照,比较2组间的一般资料,GCS评分,APACHE?Ⅱ评分,住院期间输液量、心衰发生率、肺部感染率及抗生素暴露时间、入住监护室时间、病死率等指标。结果通过持续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下调整补液治疗,中心静脉压监测组发生心衰例数及肺部感染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入住监护室时间缩短,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重症患者进行持续中心静脉压监测,可有效掌握患者的循环血容量变化情况,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改善预后。

    2018年02期 v.21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卢金华;程熙;赖靖慧;

    目的分析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保护缺血性脑卒患者神经功能,疗效较好。

    2018年02期 v.21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女性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帕金森病分级的关系

    官瑞磊;杨改清;孙俊梅;张晓艺;贺彩红;

    目的分析女性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探讨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女性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及发生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的女性患者40例,以我院同期体检科随机选取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匹配的40名健康体检人群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清胱抑素C,并对不同组的血清胱抑素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女性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女性帕金森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不合并OSAHS的女性帕金森病患者(P<0.01),帕金森病患者Honehn&Yahr分级各组之间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女性帕金森病合并OSAHS的患者,血清胱抑素C高于不合并OSAHS的帕金森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可能可以作为一个早期诊断帕金森病非运动障碍的指标。高胱抑素C水平可能与女性帕金森病的发病相关,但与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无关。

    2018年02期 v.21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磁共振波谱分析在小儿外伤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姚运;田培超;张蒙蒙;王越;史丹丹;石小亚;甘双;张碧;赵彩红;刘念;

    目的通过氢质子波谱分析技术(1 H-MRS)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脑部代谢产物的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行头颅3.0TMRI扫描,以病变部位及对侧正常部位为感兴趣区(ROI)行1HMRS检查。分别测定病灶区及对照区的NAA/Cr、Cho/C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显示病灶为单发和多发并存,均累及基底节及侧脑室旁,1H-MRS均有异常。与对照区比较,病灶区NAA/Cr、Cho/Cr均降低。且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的NAA/Cr呈进行性下降。结论 1H-MRS检查对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2018年02期 v.21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 不同去骨瓣减压术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对比研究

    孙晓峰;刘惠祥;高嵘;蒋锋;倪海波;钱晓波;李建;季东凯;

    目的分析不同去骨瓣减压术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01—2016-01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n=37)与对照组(n=35)。2组均给予常规的术前治疗,观察组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采取常规去骨瓣减压术。观察2组治疗效果,术后颅内压、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GOS评分。结果观察组良好率64.86%,对照组为40.00%。观察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GOS评分(4.34±0.44)分,对照组为(3.89±0.43)分。观察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6.18,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显著,术后颅内压下降快,值得推广。

    2018年02期 v.21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架取栓临床分析

    李继坤;赵冬;

    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联合组)与支架取栓(支架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适用性。方法收集2016-01—2017-03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AIS患者,联合组25例,支架组15例,观察2组NIHSS评分、GCS评分变化情况,脑血管再通情况、并发症情况、90d内病死率、90d后改良mRs评分。结果AIS患者行支架取栓治疗再通率达100%,行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联合组明显长于支架组(Z=-3.670,P=0.000),支架组术后第1天病情好转情况,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49,P=0.080),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16,P=0.129),联合组术后病情好转情况,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49,P=0.005),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3,P=0.004)。2组术后7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2),90d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93),90d预后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结论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与支架取栓均可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支架取栓对于治疗大动脉血管闭塞再通率高;短期内联合治疗相比支架取栓能够更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病情,但2组治疗方案长期预后情况无差异。

    2018年02期 v.21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焦政安;

    目的探讨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2005-06—2015-09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2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对22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全切20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蝶骨嵴脑膜瘤的生长特点,熟练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此类患者的有效措施。

    2018年02期 v.21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经静脉血管内治疗临床分析

    吴海强;张杰;豆涛涛;成晓江;卡合尔曼·卡德尔;买买提力·艾沙;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患者经静脉入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7-10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经静脉入路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8例CSDAV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完全栓塞者15例(83.3%),次全栓塞者3例。1例患者术中出现暂时性心动过缓,术中给予对症治疗。出现同侧外展神经麻痹2例,一过性同侧视力减退1例。结论经随访,经静脉入路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CS-DAVF的方法安全、疗效确定。

    2018年02期 v.21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 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

    袁春兰;田卫兵;

    目的探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69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实施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检测,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对比缺血区与脑血流参数与其对侧相应区域灌注参数,进行脑内动脉、颈段血管造影图像的重建。结果 (1)经头颅平扫显示有早期脑梗死征象者41例,无灌注异常区域28例。经CT脑灌注成像检查显示,患者脑梗死区的血流量、脑血容量均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其中梗死区域对侧镜像区的血流量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梗死区对比剂峰值时间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均明显长于对侧镜像区(均P<0.01);(3)患者的血管造影图重建结果显示,单侧颈内动脉狭窄37例,单侧大脑动脉狭窄16例,左侧大脑动脉闭塞11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5例。结论 CT脑灌注可准确并及时反应患者脑部缺血程度、缺血位置,并预测其半暗带,而脑部血管造影可反映其病变血管位置、病变程度,联合应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检测法有助于早期、准确诊断急性脑梗死。

    2018年02期 v.21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 颅内压监测在高龄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凌聪;叶卓鹏;侯博;蔡梅钦;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龄颅脑外伤患者救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4—2016-06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高龄颅脑外伤患者85例。观察组45例于受伤24h内行ICP监测,平均监测时间(6.14±1.5)d;观察组ICP持续>20mmHg时应用脱水治疗,若持续>25mmHg,应用脱水药物效果不明显,且患者意识进行性下降、连续头部CT显示脑内血肿增加或脑水肿加重的患者施行手术。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根据经验决定脱水和手术方案。比较2组脱水药物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人均甘露醇使用剂量为(30.4±16.3)g/d,较对照组的(45.8±15.3)g/d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死率较对照组低,植物生存状态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测可提高高龄颅脑外伤患者的疗效,并可评估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8年02期 v.21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改变的临床研究

    袁丁;陈治强;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以及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2012-01—2014-02收治的急性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血浆PT、APTT、TT、Fbg和D-二聚体,分析GOS评分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继发性颅内血肿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继发外伤性脑梗死与凝血指标的关系,以及D-二聚体与伤情(GCS评分)、预后(GOS评分)的关系。结果 GOS评分不同组间T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继发性颅内出血者PT、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继发外伤性脑梗死者PT、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在GCS评分越低组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S评分预后不良(1~3分)组D-二聚体阳性率比预后良好(4~5分)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PT、APTT、TT、Fbg和D-二聚体能较好反映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状态,其中D-二聚体是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的指标。颅脑损伤越重,凝血功能紊乱越明显;凝血功能紊乱越明显,预后越差,其可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

    2018年02期 v.21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颅脑损伤后血清IL-1β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钟宝;万野;邹敏;熊小军;

    目的通过测定炎症因子IL-1β、IL-6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变化,探讨IL-1、IL-6与颅脑损伤程度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01—2015-12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5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98例,中度组93例及重度组65例,选取同期本院门诊体检正常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在受伤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血清中的IL-1β、IL-6含量,对比不同组别之间IL-1β、IL-6的差异并分析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根据死亡、植物人、重残、中残、良好5种不同预后情况进行重新归纳分组,分析每组患者IL-1β、IL-6含量的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颅脑损伤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清IL-1β、IL-6含量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预后死亡组、植物生存状态组以及重残生存组的IL-1β、IL-6含量明显高于中残组和预后良好组(P<0.05),死亡组和植物生存组IL-1β、IL-6含量高于重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含量与损伤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有密切联系,检测其含量可以作为评估颅脑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2018年02期 v.21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缺血性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血浆生化预测指标的探讨

    吴纪霞;庄雷;刘洁一;张爱娣;王建伟;王兆平;

    目的探讨血浆生化指标与血管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及预测指标。方法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选取2013-12—2016-12 490例缺血卒中患者,3个月无复发,随诊3a,观测血浆生化指标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患者使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IV》(DSMIV)标准,132例诊断为血管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认知障碍程度进行评估,358例为非血管认知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神经功能进行临床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所有患者入院后行血浆生化指标检测、血常规、凝血6项、头CT、MRI影像检查。结果在人口特征因素分析中,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认知障碍与认知正常组之间,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浆生化指标分析中,高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认知障碍与认知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意义指标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血浆生化指标对血管认知障碍影响分析,年龄(OR0.43,95%CI为0.25~0.726)、吸烟(OR0.63,95%CI为0.14~0.289)、饮酒(OR5.567,95%CI为1.128~25.43)、高血压(SBP≥160 mmHg)(OR12.17,95%CI为3.33~44.36)、同型半胱氨酸(OR1.025,95%CI为0.99~1.052),低密度脂蛋白(OR0.873,95%CI为0.6~1.271),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对血管认知障碍有显著影响,可以作为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可以作为血管认知障碍的早期预测指标。

    2018年02期 v.21 18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在轻中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邢泽刚;黄胜明;吕超;徐峰;秦龙;赵卫海;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在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轻型颅脑损伤(GCS 13~15分)、中型颅脑损伤(GCS 9~12分)共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2 129次。结果共177例患者经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出颅压增高,经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出颅压增高数值401次,其中轻度增高数值272次,中度增高数值85次,高度增高数值44次。结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用于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既经济实惠、方便快捷,又可有利于临床治疗、判定预后,值得推广。

    2018年02期 v.21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早期发现迟发性血肿中的价值

    楚紫栋;郭燕;王艮卫;祁绍艳;刘小军;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早期发现迟发性血肿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09—2017-09 80例颅脑外伤术后迟发性血肿并再次手术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测定患者颅内压,观察组给予连续性颅内压监测,比较2组患者迟发性血肿发现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在12h内发现迟发性血肿例数观察组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颅内压监测可以早期发现颅脑外伤术后迟发性血肿,有利于患者及时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2018年02期 v.21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临床分析

    任松涛;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方法选取2011-01—2016-01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1例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及60例一氧化碳中毒非迟发性脑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临床表现多以痴呆为主,并伴震颤麻痹及其他精神病症,较少出现局灶损害和舞蹈症。脑电图主要是广泛的慢波改变,在头部影像上常见其双侧脑白质出现异常化改变。在中毒治愈后,经30d观察可知中毒病人较少出现迟发性脑病。就危险性而言,昏迷时间与高压氧疗属于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独立因素,当患者昏迷>10h时,发生迟发性脑病的几率有明显提高。结论一氧化碳中毒昏迷>10h时,则应警惕其迟发性脑病的发生率,使用高压氧疗以降低发病率。

    2018年02期 v.21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 威伐光辅助药物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分析

    胡瑾瑾;

    目的探讨德国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甲钴胺、加巴喷丁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对于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入选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125例,实验组63例,对照组62例。对照组口服伐昔洛韦片、甲钴胺片、加巴喷丁胶囊,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威伐光治疗系统,治疗1次/d,30 min/次,连续治疗2周。分析2组的疗效,评估其安全性。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疼痛强度VAS评分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2组疼痛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并呈现VAS递减的趋势;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几个时间点(治疗后第4、8、16、24周末)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威伐光联合伐昔洛韦、甲钴胺、加巴喷丁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对减轻患者后期的神经痛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的药物治疗。

    2018年02期 v.21 20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对对侧神经症状的影响

    李震;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后对侧神经症状变化。方法选取2013-10—2014-10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6例,均实施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分析术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10例,发生率为10.4%。其中7例术前诊断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例术前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8例术前存在单侧神经症状,2例术前存在双侧神经症状;术后即刻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9例,术后3周出现1例;10例均实施正规保守治疗,其中8例对侧神经症状明显缓解,治疗时间(9.0±3.8)d;保守治疗无效2例,其中1例择期行椎间盘镜下椎管减压术,1例择期行椎间孔镜下神经根管减压术,症状均缓解;出院后随访28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明显明显低于术后对侧神经症状出现或加重时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需引起高度关注。症状发生后,需及时进行保守治疗,无效时进行翻修手术。

    2018年02期 v.21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论著 护理园地

  • 住院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照顾负担与照顾行为调查

    常建芳;张丽;李付华;段好丽;

    目的了解脑卒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105例脑卒中患者的家庭照顾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脑卒中照顾者的照顾负担平均得分为(40.50±6.96)分,照顾行为则为(42.79±7.23)分,二者均处于中等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照顾行为是影响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得分的主要因素。结论应重视对脑卒中照顾者照顾知识及心理调节的指导,尤其应加强对女性和照顾行为较差照顾者的心理状态评估,提高照顾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018年02期 v.21 209-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病例报告

  •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脊髓型一家系报道

    张璐璐;李建章;陈文武;

    <正>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脊髓型又称肾上腺脊髓病(adrenomyeloneuropathy,AMN)是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一特殊的变异类型,为X-连锁的隐形遗传性疾病,是过氧化物酶体病的一种类型。临床上多以成年起病,首先出现的症状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随后出现进展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括约肌和性功能障碍等,临床少见,容易漏诊、误诊,国内报道多以单个的病例报告多见,本文对作者医院诊断为肾上腺

    2018年02期 v.21 21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综述

  • LncRNA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周鑫;陈晓莉;刘惠惠;杨谦;郭荷娜;

    目前研究已经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疾病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局灶性缺血使LncRNA表达谱发生明显改变,同时,各种因素所致的LncRNA的表达水平变化也可以通过影响脂代谢、平滑肌增殖、血管炎性作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机制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对LncRNA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作用机制靶点的了解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最终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2018年02期 v.21 217-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多发性硬化的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杨红;孙雅静;臧卫周;张杰文;

    <正>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症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免疫介导性疾病[1]。好发于中青年,是中青年非创伤性致残的最常见原因。由于近年来MS治疗方法的优化,改善了身体的残疾状况,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认知障碍给患者造成日常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虽然只有一小部分MS患者存在严重的认知障碍,但高达2/3的MS患者在日常生活

    2018年02期 v.21 22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偏头痛与血管周围间隙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贾艳露;李慧;刘春岭;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以反复发作的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上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尤其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生。该病缺乏特异的影像学特征,其在磁共振上可表现为脑白质异常、血管周围间隙数目增多或扩大等影像学改变。其中血管周围间隙的改变属于脑小血管病,与神经系统疾病也有着一定的关联。目前,关于偏头痛、血管周围间隙的研究进展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报道日益增多,本综述总结了偏头痛、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发病机制;两者引起常见并发症的病理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临床上对其有更多的关注、认识和研究。

    2018年02期 v.21 225-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高泌乳素血症临床诊断新进展

    王建红;任毅;尹建红;杨静;

    高泌乳素血症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由于采血不规范、检验技术的局限、以及临床特征复杂多样,易造成与实际病情不符的假象,为临床正确决策带来困难,需要在诊断过程中去伪存真,减少误诊、漏诊。

    2018年02期 v.21 230-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