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平;臧福才;杨新月;王怡;
目的探讨胸腺瘤WHO病理分型与重症肌无力(MG)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8-01—2018-12在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住院的101例胸腺瘤患者,均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对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并定期术后随访。根据2004版WHO胸腺瘤的病理分型,分析胸腺瘤患者的WHO病理分型与MG发病的相关性。结果 121例胸腺瘤患者中,病理类型A型30.77%合并MG,AB型30.00%合并MG,B1型56.52%合并MG,B2型72.00%合并MG,B3型56.52%合并MG,C型28.57%合并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切除术的疗效:A型有效率最高,为100%,其次是B1型,有效率92.31%,AB型有效率77.78%,B2型有效率66.67%,B3型有效率46.15%,C型有效率最差(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瘤的病理类型与MG具有相关性;B2型胸腺瘤与其他病理分型相比更易合并MG;胸腺瘤病理恶性程度越高,手术切除治疗MG的效果越差。
2020年01期 v.2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 王璐;高晓平;宋娟;程迎;胡丹丹;
目的观察脑电仿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脑梗死后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康复治疗及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组同时加用脑电仿生电刺激进行干预。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变化,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oCA评分、MMSE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改善患者的脑循环进一步改善认知功能。
2020年01期 v.23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 董万亮;白宏英;贾延劼;张塬坤;陈雪梅;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72例,根据发病-溶栓时间窗差异分为3组,时间窗分别为≤3.0 h(观察A组)、>3.0~4.5 h(观察B组)、>4.5 h(观察C组),对其中合并心房颤动者溶栓疗效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3组患者溶栓24 h后出血转化结果、溶栓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率、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3 h者,心房颤动可显著增加患者发生PH型、HI型出血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可造成溶栓时间窗≤4.5 h患者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与不同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溶栓时间窗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重要因素,对于溶栓时间窗≤3.0 h者,合并心房颤动不会对溶栓疗效造成影响;对于发病-溶栓时间>3 h者,心房颤动可能造成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
2020年01期 v.23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 王惠;马先军;杨博峰;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急性期预后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LAA型脑梗死患者80例。入院时测量患者血压、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Lp-PLA2,并收集颅内外血管相关检查的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随访发病30 d预后情况,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分析LAA型脑梗死急性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入院时血压水平、血浆Hcy、Lp-PLA2水平以及颈动脉狭窄与LAA型脑梗死急性期预后相关,其中入院时收缩压、Lp-PLA2水平以及颈动脉狭窄对LAA型脑梗死急性期预后不良有独立预测作用。结论入院时高水平的收缩压、血浆Lp-PLA2、颈动脉狭窄可能是LAA型脑梗死急性期不良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
2020年01期 v.23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 游涛;胡稻;刘先波;胡斌;叶世阳;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SICH)血肿量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01-2018-10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SICH患者162例。将其分为大量血肿组、小量血肿组,选择同时期江西萍乡市人民医院80例门诊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3组入院时hs-CRP水平,比较预后良好和不良患者的hs-CRP水平,评价血清hs-CRP水平与血肿体积、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大量及小量血肿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大量血肿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小量血肿组(P<0.05)。预后良好组hs-CRP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SICH患者hs-CRP水平与血肿量大小和GOS评分呈正相关(r=0.452,0.433,P<0.05)。结论 SICH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与血肿量大小和预后明显相关
2020年01期 v.23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 叶原森;李成林;林锦才;梁上男;吴炎宇;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探讨应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溶栓联合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CVST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观察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22例患者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溶栓联合抗凝治疗(联合治疗组),另20例患者仅行持续抗凝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抗凝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0~1分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例评分为3分的患者出现瘫痪但达到出院条件。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血栓再通率40.00%,治疗组为86.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ST患者多存在脑实质损害,临床表现以头痛、瘫痪位置,采取血管内取栓+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的治疗方式可取得良好效果。
2020年01期 v.23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 麦迪娜·阿地里;吐尔洪·吐尔逊;吐尔逊·沙比尔;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CSF-ADA)与血清5’-核苷酸酶(5’-NT)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病例组)与36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对照组)的一般资料、脑脊液、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重点探讨CSF-ADA与血清5’-NT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CSF-ADA和血清5’-N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根据CSF-ADA与血清5’-NT的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ROC),CSF-ADA>4.40 U/L或血清5’-NT>4.85 U/L被认为是诊断的阳性结果,显示出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CSF-ADA的敏感度为92.5%,特异度为89%;血清5’-NT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70%。当联合CSF-ADA与血清5’-NT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即CSF-ADA>4.40 U/L或(和)血清5’-NT>4.85 U/L,其敏感性最高,其灵敏度为97.5%,特异度为73.5%,阳性似然比(PLR)为3.68,阴性似然比(NLR)为0.03。结论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中,CSF-ADA与血清5’-NT可以起到快速、简单、相对准确的诊断作用。当CSF-ADA或(和)血清5’-NT明显升高时,可尽早怀疑结核性脑膜炎,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其他脑脊液、血液学及影像学结果综合诊断。
2020年01期 v.23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 王威;李红;冀鹏;张岚;周彦汝;
目的总结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PICC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影像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PICCC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分布和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和强化特征。结果 1例PICCC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鞍上,1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沿侧脑室旁分布。CT平扫以高密度为主,CT值为45~65 HU,病灶内可见钙化和出血,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或明显强化。MRI平扫呈混杂信号,3例T_1WI呈等低信号,1例呈高信号;T_2WI呈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呈花环状强化,1例伴室管膜明显强化。结论 PICCC好发于青少年,易合并瘤内出血和钙化,结合血清β-HCG水平升高和临床症状,术前应考虑到PICCC的可能。
2020年01期 v.23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 臧卫周;杨红;张杰文;
目的总结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成像、肌电图的特点,并探索血中有关标志物水平与神经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2—2018-05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确诊的50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标志物水平与神经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首次发病年龄16~86(58.92±16.52)岁,其中60岁以上首次发病27例(54%),男34例(68%);50例患者中累及周围神经者31例(62%),后索者46例(92%),侧索者27例(54%),大脑白质与视神经损害10例(20%);36例(72%)患者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25例(69%)有异常改变;50例患者全部行常规MRI检查,19例(38%)行常规加增强MRI检查,其中25例(50%)患者发现病灶;血清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清VitB_(12)水平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血清平均红细胞体积、叶酸、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0),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量、总蛋白、白蛋白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负相关性(r<0)。结论 SCD患者临床上以脊髓后索损害较为常见,辅助检查中神经电生理检查检出率高于MRI;且对于院前补充过VitB_(12)或者功能性VitB_(12)缺乏的SCD患者,血清中的其他标志物可以作为间接参考指标。
2020年01期 v.23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 张守华;樊红光;常琼;宁培刚;齐广昌;李永丽;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临床和MRI表现特征并探讨继发脑实质病变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57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头颅MRI资料,分析患者MRI表现特征,并对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男22例,女35例,年龄15~72岁(平均35岁)。临床症状:头痛29例,癫痫发作11例,感觉变化8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9例;头颅MRI示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上矢状窦9例,横窦2例,乙状窦1例,直窦1例,其中同时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44例。静脉窦血栓伴发脑实质病变36例,其中出血性静脉梗死20例,非出血性静脉梗死12例,脑实质内出血4例。对伴和不伴脑实质病变2组患者的对比分析显示,伴脑实质病变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不伴脑实质病变组;伴脑实质病变组癫痫、感觉异常及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不伴脑实质病变组;伴脑实质病变组直窦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脑实质病变组(P<0.05)。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CVST的直接及间接征象,通过分析CVST患者的临床和静脉窦血栓表现特征还可帮助预测严重的脑实质病变发生风险。
2020年01期 v.23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 王楠;郭霞;武俊平;贾璐;雍雯;刘颖;肖庆博;刘美玉;吴丽娥;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脑微出血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12—2019-09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收治的脑微出血患者55例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5例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法检测PEDF基因启动子区rs12948385的多态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EDF水平。结果 2组血清色素上皮衍生因子浓度分别为112.08±36.67、152.77±4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EDF是脑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启动子区rs12948385的基因型(GG、GA和AA型)与等位基因(G/A)在脑微出血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AA型基因发生脑微出血的风险是GG型基因的6.27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微出血患者PEDF水平较正常人低,PEDF水平与脑微出血发生相关。PEDF基因启动子区rs12948385多态性与脑微出血相关,携带A等位基因可能增加脑微出血的发生率。
2020年01期 v.23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 张蕴;徐建可;张洪阳;韩新生;
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40例急性期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实验组(120例)。对照组常规口服尼莫地平片,实验组在口服尼莫地平片的基础上加用天麻素注射液,对比分析2组患者在2周后的临床疗效、颅内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2周治疗,2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显著降低、头痛持续时间缩短、头痛程度亦减轻,实验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TCD检测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片可明显提高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有效降低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
2020年01期 v.23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 路贵;杜宝顺;王阳;程振国;
目的探讨微创开颅四脑室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6-01—2018-01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8例自发性重型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开颅组(行微创开颅四脑室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和对照组(单纯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各29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24 h GCS评分、术后3 d脑室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再出血、颅内感染、脑积水)发生率、术后6个月存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开颅组患者术前与术后24 h 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术后3 d脑室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存活患者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微创开颅四脑室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2020年01期 v.23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 蔡文仙;李秋波;孙广斐;郑钦亮;
目的观察儿童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病毒性脑炎患儿20例,细菌性脑膜炎20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按临床评分分为重症组及轻症组。选取20例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儿童为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10 d后测定脑脊液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治疗前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SO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后SOD水平较治疗前增加,但仍低于对照组,且SOD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重症患儿SOD水平较轻症患儿降低。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M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后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且MDA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重症患儿MDA水平较轻症患儿增高。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SOD、MD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存在氧化应激,脑脊液SOD与MDA水平有助于细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定。
2020年01期 v.23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 王炬;冯光;
目的观察有创颅内压监测(ICP)在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 2018-01—2019-05收治的42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21例,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同意床边急诊行ICP脑室型传感器(Codman ICP,美国强生公司)置入术,ICP持续上升且>25 mmHg(1 mmHg=0.133 kPa),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对照组21例患者,入院时家属拒绝行ICP置入术,复查颅脑CT或MRI显示中线移位>1 cm+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GCS评分进行性下降时,急诊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观察2组术后GOS预后分级法评定临床治疗效果,与存活患者ICU总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死亡8例,病死率38.1%;存活13例患者,存活率61.9%;GOS分级Ⅰ级8例,Ⅱ级5例,Ⅲ级4例,Ⅳ级4例,Ⅴ级0例;其中恢复良好(Ⅲ级+Ⅳ级+Ⅴ级)8例,良好率38.1%。对照组死亡2例,病死率9.5%;存活19例,存活率90.5%。GOS分级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8例,Ⅳ级7例,Ⅴ级1例,其中恢复良好16例,良好率76.2%。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CU总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能够及时动态把握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颅内压变化,有利于观察临床手术指征并确定手术最佳时机,从而为临床实施手术提供有效、直观的量化指标,也同时为此类患者的成功救治提供新的方向。
2020年01期 v.23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