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科研之窗

  • NKG2D配体在人脑胶质瘤细胞的表达及其在体外条件下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张鹏;韩伟杰;孙红卫;黄德海;

    目的观察NKC2D配体在人脑胶质瘤细胞(HGCs)的表达及其对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HGC活性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HGCs表面的NKG2D配体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NK细胞在不同效靶比时对HGCs的杀伤活性;当效靶比为50∶1时,检测不同单抗对杀伤活性的阻断作用。结果 HGCs表达NKG2D的配体MICA、ULBP2、ULBP3,不表达NKG2D的配体MICB、ULBP1。MICA、ULBP2和ULBP3分子在HGC表面的表达率分别为(63.52±6.67)%、(62.01±5.65)%和(51.36±2.38)%。效靶比为10∶1、20∶1、50∶1、100∶1时,杀伤活性分别为(23.58±1.69)%、(37.17±3.45)%、(49.69±4.31)%和(54.07±6.12)%;在各效靶比时(除效靶比50∶1组与效靶比100∶1组间外),NK细胞对HGCs的杀伤活性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用anti-MICA、anti-ULBP2及anti-ULBP3单抗可明显阻断NK细胞对HGC的杀伤活性,与阻断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HGCs表达NKG2D的配体MICA、ULBP2、ULBP3,NK细胞在体外可杀伤HGCs。HGCs配体的抗体可明显阻断NK细胞对HGCs的杀伤活性。

    2020年07期 v.23 553-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论著 临床诊治

  • 中国人群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的临床基因分型肌肉病理及神经影像学特点分析

    王琴;张中宝;宋志彬;何建丽;曾雅清;戚妹;

    目的总结归纳中国人群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MELAS)的临床、基因分型、肌肉病理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PubMed、EMBase及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01收录的中国人群MELAS综合征的临床、基因分型、肌肉病理及神经影像学特点的相关文献,筛选后提取文献中的一般信息,综合相关数据,回顾性分析既往关于中国人群MELAS综合征的临床、基因分型、肌肉病理及神经影像学方面特点。结果通过文献检索筛选后共纳入13篇研究文献,共计213例MELAS综合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癫痫66.67%(142/213)、卒中样发作64.32%(137/213)、头痛53.99%(115/213)、视力下降或偏盲或视幻觉39.91%(85/213)、认知障碍37.09%(79/213)、听力下降34.27%(73/213)、精神异常23.47%(50/213)、发热10.33%(22/213)、共济失调6.57%(14/213)、意识障碍3.29%(7/213)、眼外肌麻痹2.82%(6/213)。161例基因检测中mtDNA A3243G突变76.39%(123/161)、T3271C突变6.21%(10/161)、细胞色素C氧化单位基因突变1.86%(3/161),G13513A突变1.24%(2/161)、A3136G突变0.62%(1/161)、T3336C突变0.62%(1/161)、3314~3589之间的276bp碱基缺失0.62%(1/161)、未检测到mtDNA突变12.42%(20/161)。177例肌肉组织病理检查MGT染色发现RRF阳性率高达94.29%(165/177)。头颅MR或CT检查阳性率为98.12%(209/213)。结论中国人群MELAS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癫痫、卒中样发作、头痛,常见mtDNA突变类型为A3243G突变,肌肉MGT染色发现RRF阳性率及头颅MR检查阳性率高。

    2020年07期 v.23 557-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脑卒中患者MTGFR及MTRR基因多态性与Hcy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徐红强;王艳玲;王锐;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GFR)及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多态性与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03—2019-06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84例为脑卒中组,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80例为对照组。采集口腔黏膜上皮脱落细胞,使用DNA提取试剂盒(吸附柱法)提取基因组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MTGFR基因677和1298位、MTRR基因66位的基因型分布情况。抽取外周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脑卒中组与对照组MTGFR基因677位点等位基因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TT型比例明显上升,CC型比例明显下降。脑卒中组等位基因T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 TGFR基因1298位点等位基因分布情况、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与对照组MTRR基因66位点等位基因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组GG型比例明显上升,AG型比例明显下降。MTGFR基因677位点基因型CC、TT、CT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基因型TT患者的Hcy水平明显高于CC型和CT型患者。MTRR基因66位点基因型AA、AG、GG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基因型GG患者的Hcy水平明显高于AA型和AG型患者。MTGFR基因1298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MTGFR基因677位点TT基因型比例明显上升,MTRR基因66位点GG基因型比例明显上升,且上述基因突变与脑卒中患者高Hcy水平密切相关。

    2020年07期 v.23 565-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基于GEO数据库筛选垂体泌乳素瘤发生的关键差异基因

    郑诗豪;张扬;杨波;陈忠仪;黄绍崧;黄绳跃;

    目的利用GEO数据库探究泌乳素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基因及潜在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泌乳素瘤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挑选GEO数据库GSE119063为研究对象,使用R语言筛选出芯片中的差异基因,利用筛选出的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探究泌乳素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结果筛选出泌乳素瘤与正常垂体组织之间的差异基因279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23个,表达下调基因256个。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内质网内腔等细胞结构,主要参与生殖、感官及视觉系统的发育、受体配体活动、生长因子活性、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等分子功能。通过对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n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在TGF-β信号通路、干细胞多能性调控信号通路、视黄醇新陈代谢通路等通路上富集。通过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进一步挖掘得到可能参与垂体瘤发生发展的20个关键基因,包括SOX2、PAX6、SOX9、POMC等。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到SOX2、PAX6、SOX9、POMC等垂体泌乳素瘤发生的关键差异基因,并发现其主要通过影响TGF-β信号通路,从而影响泌乳素瘤的发生发展,可为后续泌乳素瘤的基础研究和治疗提供新靶点。

    2020年07期 v.23 570-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2K]
  •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马冬璞;肖茜茜;李菲菲;朱小倩;梁冬忆;牛金朵;赵志玲;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尤其对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最佳。方法统计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7-01—2018-12所有接受静脉溶栓的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应用替罗非班分为2组,观察组为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并根据患者的责任血管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或小动脉闭塞型),对照组为未接受替罗非班治疗。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观察应用替罗非班前后各个时间点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3个月后mRS评分,评估静脉溶栓后病情仍进展的脑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安全性及替罗非班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最佳。结果观察组1h、2h、12h、24h及7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小动脉闭塞型1h、2h、12h、24h及7d的NIHSS评分低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的mRS评分低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出血风险低,尤其对小动脉闭塞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最佳。

    2020年07期 v.23 576-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瑞舒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干预作用

    朱太卿;张莉峰;袁学谦;王国文;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研究瑞舒伐他汀钙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2例为治疗组,以4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组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21例和安慰剂对照组21例。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变水平。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6.67±0.79)%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3.41±0.67)%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瑞舒伐他汀钙干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3.38±0.64)%及安慰剂组(3.42±0.56)%比较,治疗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6.02±0.84)%显著性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降低,瑞舒伐他汀钙可能通过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起到免疫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2020年07期 v.23 581-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多模式MRI指导下超时间窗进展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临床研究

    成红学;邵春香;黄宝和;张小喜;

    目的探讨超时间窗进展性脑梗死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多模式MRI指导下,选取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2016-01—2018-11收治超时间窗(发病6~12h)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溶栓组35例及未溶栓组35例,未溶栓组给予常规治疗,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低剂量(0.6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2组患者1d、7d、14dNIHSS评分变化、90d良好预后率(mRS≤2)及症状性出血发生率。结果溶栓组NIHSS评分下降明显,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90d良好预后患者多于未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MRI指导下,严格筛选超时间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改善短期预后,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2020年07期 v.23 585-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实时颅内压监测下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干出血临床分析

    陈国昌;石小峰;刘政委;陆云涛;

    目的探讨实时颅内压监测下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手术组25例与保守组25例,手术组患者给予脑室外引流及颅内压监测,保守组患者入院后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30d的预后情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及肺部感染)。结果手术组重度残疾及死亡占16.0%(4/25),保守组为44.0%(1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住院时间(18.3±1.7)d,保守组为(22.8±2.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48.0%(12/25),保守组为76.0%(19/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干出血患者,早期实时颅内压监测下脑室外引流,不仅可以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而且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2020年07期 v.23 589-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高压氧联合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临床观察

    王金枝;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接受高压氧联合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8例,行单一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实验组38例,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高压氧行综合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血尿指标、NIHSS评分、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尿指标中尿L-FABP、GFAP、MBP、NSE表达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TFPI-1、TFPI-1抗原表达水平及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尿LFABP、GFAP、MBP、NSE表达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FPI-1、TFPI-1抗原表达水平及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意识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予以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血尿指标水平,修复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意识及早恢复,纠正意识障碍,有利于患者预后。

    2020年07期 v.23 593-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血液净化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杜灵枝;徐建银;姚彦萍;刘静静;

    目的分析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液净化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0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而未行血液净化,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同时进行血液净化处理。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统计患者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及CR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2组治疗后比较,提示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住院期间病死率(8.00%)较对照组(28.00%)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给予血液净化处理可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程度,提高患者生存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状况。

    2020年07期 v.23 598-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蔡琛;杨宁;孙晓东;王国英;张芬;冯学伟;李晓兵;

    目的探讨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应用肌电生物反馈与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方案对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训练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03—2018-05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分别应用常规康复方案(对照组,n=20)与肌电生物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康复方案(观察组,n=20),并对其治疗前后的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EMG、FMA、MBI评分)、神经功能(NIHSS评分)、训练满意度展开对比。结果康复治疗前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即EMG、FMA、MBI各维度评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评定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估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与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方案治疗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且明显提高了训练满意度。

    2020年07期 v.23 602-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早产儿脑损伤影响因素分析及早期动脉血气指标的预测价值

    张剑春;孙丁;张艺森;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响因素及早期动脉血气指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02—2019-02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9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113例脑损伤早产儿为观察组,106例无脑损伤早产儿为对照组。采用头颅磁共振及B超对早产儿进行检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收集出生后1h早产儿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对其血气分析中pH值、PaO_2、PaCO_2、BE值及乳酸与脑损伤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估早期血气指标对早产儿脑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2组早产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28周、出生体质量<1 500g、分娩方式,孕妇围生期是否发生缺氧、感染以及妊娠并发症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IPI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分娩方式、围生期缺氧、感染以及妊娠并发症均是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影响因素。2组动脉血气指标值比较显示,观察组pH值、PaO2、BE值低于对照组,PaCO_2及乳酸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H值、PaO_2、PaCO_2、BE值以及乳酸诊断BIPI的AUC依次为0.871、0.604、0.710、0.718、0.939,均有一定诊断准确性。pH值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1%、78.8%;PaO_2为93.4%、45.1%;BE值为100%、53.1%;PaCO_2为86.8%、52.2%;乳酸为89.6%、90.3%。结论早期动脉血气pH值、PaO_2、PaCO_2、BE值及乳酸各指标对BIPI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020年07期 v.23 607-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ICU昏迷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调查与防治策略

    刘卫青;代荣钦;郭志松;秦秉玉;邵换璋;王山梅;

    目的回顾分析ICU昏迷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耐药特点。方法收集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细菌耐药监测软件WHONET5.6进行处理。结果 ICU昏迷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有APACHE-Ⅱ>20、留置人工气道、合并基础疾病等危险因素的昏迷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青霉素、头孢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60%)。结论 ICU昏迷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危险因素多,耐药率高,应加强综合的全方位的防控,才能有效防控昏迷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2020年07期 v.23 612-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中耳术后鼓索神经损伤的药物治疗

    郭小艳;耿曼英;

    目的观察中耳手术中鼓索神经损伤导致的味觉障碍患者应用药物干预的疗效,探讨中耳术中鼓索神经保护的必要性。方法选取中耳手术后鼓索神经损伤引起味觉障碍患者共40例,男18例,女22例。Ⅰ型鼓室成形术4例,Ⅱ型鼓室成形术7例,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18例,完璧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6例,上鼓室切开+鼓室成形术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甲钴胺针剂0.5mg/次肌内注射,1次/d;维生素B_1 2片/次,3次/d,口服,疗程30d;对照组仅观察随访不予任何处理。测试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味觉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味觉测试结果在术后1周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1、3个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耳手术后鼓索神经损伤导致的味觉障碍,药物治疗有助于患者味觉的恢复,中耳术中应注意保护鼓索神经。

    2020年07期 v.23 616-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9K]
  • 侧前方入路与后侧入路手术治疗对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秦建英;陈清汉;

    目的研究侧前方入路与后侧入路手术治疗对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5—2019-05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分别采用侧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围术期指标、影像学评价、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术后引流量和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Cobb角明显降低(P<0.05),AVH和SCP明显升高(P<0.05),且前路组Cobb角低于后路组,AVH和SCP均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神经功能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前路组ASIA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后路组(P<0.05),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2.69%和63.16%(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54%和28.95%(P<0.05)。结论侧前方入路与后侧入路手术均为治疗胸腰段爆裂型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的有效方法,其中后路手术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前路手术对维持神经矫形后稳定性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2020年07期 v.23 620-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论著 护理园地

  • 农村地区脑卒中患者院外康复锻炼依从性现状及对策分析

    曹莹;张振香;林蓓蕾;张春慧;梅永霞;陈素艳;翟清华;王少阳;单秋菊;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地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锻炼依从性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从河南省18个城市管辖范围内的农村地区抽取596例脑卒中患者,调查其一般资料、卒中相关知识和态度、主动行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结果农村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水平堪忧,平均知晓率仅为48.9%,对疾病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也严重不足,且仅有17.8%的患者参与功能锻炼依从性处于高水平,82.2%处于中低水平,知识水平高、态度积极、文化程度高是功能锻炼性的积极影响因素,而遗留并发症多及无配偶会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结论河南省农村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康复锻炼依从性较低,从村医或当地卫生医疗机构处可获取的资源较少,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建议今后或可通过培训家庭照顾者、建立远程康复指导体系以及开展农村大学生公益社会实践等,以期提高农村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

    2020年07期 v.23 625-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日常生活移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冉芳;付伟峰;

    目的探讨日常生活移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05—2019-05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上述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研究组8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日常生活移动训练。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时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肢体功能[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评分情况,以及2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1)2组干预后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其中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2)2组干预后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其中研究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3)干预后2组BI分值高于干预前(P<0.01),其中研究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4)研究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8.75%高于对照组90.00%(P<0.05)。结论日常生活移动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2020年07期 v.23 631-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综述

  • 脑卒中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程玉峰;王运良;

    尿路感染是脑卒中后处于恢复期、康复期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且脑卒中后感染可加重原有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近期及远期预后。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发生的一些改变如膀胱过度充盈、压力增高、顺应性减低、输尿管膀胱反流等是尿路感染发生的病理基础;脑卒中后尿潴留的引流方式如留置导尿、间歇清洁自家导尿等直接诱发了尿路感染的发生;脑卒中病变程度、康复介入时间、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均是卒中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脑卒中后尿路感染的发生,可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规范导尿并尽早去除尿管或间歇清洁自家导尿;积极治疗原发病,缩短住院时间,尽早康复治疗,早期下床;加强营养,控制血糖,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增强抵抗力;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清洁,个性化舒适护理;循环口服抗生素预防尿路感染。

    2020年07期 v.23 636-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多酰基辅酶A脱氢缺陷症研究进展

    崔文豪;瞿千千;吕海东;

    多酰基辅酶A脱氢缺陷(multiple acyl coenzyme A dehydrogenation deficiency,MADD)是一种影响脂肪酸、氨基酸及胆碱代谢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由电子转运黄素蛋白(ETF)或电子转运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的基因突变所致。MADD主要临床表现为波动性肌无力和运动不能耐受,以肢体近端肌和颈伸肌无力为特征。由于MADD临床表型的异质性,使其早期很容易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线粒体肌病等。肌肉活检和血尿生化检测有助于MADD的早期诊断,对阴性患者可进行MADD相关的基因检测。核黄素是目前MADD最有效的治疗药物。

    2020年07期 v.23 64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