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华中;黄保胜;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室出血后形成脑积水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2016-06—2020-05收治的152例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室出血后发生脑积水67例,未发生脑积水85例。将2组患者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原发出血部位、有无脑疝、Graeb评分、受累及的脑室数量和颅内感染等指标进行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室出血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发生脑积水组相比,发生脑积水组患者GCS评分≤8分、Graeb评分≥6分、受累及的脑室数量和颅内感染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年龄、脑疝、原发出血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CS评分≤8分、Graeb评分≥6分和颅内感染是自发性脑室出血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CS评分、Graeb评分以及是否并发颅内感染是影响自发性脑室内出血后发生脑积水的重要因素。
2020年16期 v.23 1381-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 陈雪婷;郑惠文;张琪;刘洁;张作慧;刘永海;
目的对比分析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CIDP)和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的临床特征和肌电图特点,以期指导临床诊疗。方法收集2015-01—2020-01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MMN患者8例,并与17例同期住院治疗的与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CIDP患者临床表现、肌电图特点和脑脊液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IDP组患者症状多表现为对称性双下肢远端麻木或无力,多从远端向近端进展,而MMN组患者以不对称上肢肌无力为主,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DP组感觉障碍和腱反射减弱比例高于MMN组,而肌肉萎缩比例低于MM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DP组脑神经麻痹比例较MMN组稍高,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IDP组和MMN组均有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减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减慢和F波潜伏期延长;CIDP组还表现为明显的远端潜伏期(DL)延长;MMN组虽无DL延长,但有明显的运动神经传导阻滞;CIDP组在MNCV减慢、DL延长、F波潜伏期延长、CMAP波幅减低方面的程度比MMN组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IDP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明显减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明显减慢(P<0.001),而MMN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DP组为弥漫性对称性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脱髓鞘,MMN组为仅累及运动神经的局灶性脱髓鞘改变,2组患者均有继发性轴索损害,而CIDP组较重。
2020年16期 v.23 1386-1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 李俊敏;卢宏;王建平;彭涛;田田;徐海波;梅元武;
目的分析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看似正常白质(NAWM)纤维束微结构变化。方法 17例MS患者与年龄、性别匹配健康志愿者参与研究。使用TrackVIS软件持续纤维跟踪成像方法重建白质纤维束,记录白质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纤维束容积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MS及健康对照组各男8例,女9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S患者通过胼胝体压部和整个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容积下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患者通过胼胝体膝部、压部及整个胼胝体纤维束的FA值下降(P<0.05)。与病灶对侧NAWM相比,通过MS患者病灶的纤维束容积更小,FA值降低,ADC值升高(P<0.05)。较之健康对照组,通过患者病灶对侧NAWM的纤维束FA值降低(P<0.05)。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成像技术可用于早期NAWM微小损伤的评估,FA值可作为NAWM纤维束损伤的敏感指标。
2020年16期 v.23 1393-1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 管海博;寿记新;程森;高海东;王冰冰;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MC)与伽玛刀术(GK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组51例,伽玛刀术组45例。对比2组术后24 h、6个月、12个月、24个月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结果 PMC组术后24 h、6个月、12个月、24个月治愈率(94.18%、90.20%、90.20%、88.24%)均显著高于GKS组(13.33%、62.22%、66.67%、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C组术后24 h、6个月有效率(98.04%、98.04%)均显著高于GKS组(68.89%、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24个月总有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比伽马刀术起效快、操作简单,更适用于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的老年患者。
2020年16期 v.23 1398-1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 袁应川;张姚姚;王龙;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围术期的影响。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高血压脑出血需行开颅手术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实验组)和未行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对照组),每组24例,2组分别在手术开始时(T0)、打开硬脑膜后30 min(T1)、术毕(T2)、转入ICU后30 min(T3)4个时点记录MAP、HR,苏醒后拔管时间、术中出现脑水肿的例数及术后一周内ICP及相关并发症出现的例数。结果实验组苏醒后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术后生命体征较对照组要平稳;术中脑水肿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颅内压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更要低且平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患者能能好的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减少术中脑水肿及术后颅内压升高情况。
2020年16期 v.23 1403-1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苗旺;刘克锋;薛莹;乔高星;滕军放;赵杰;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抗NMADR脑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目前权威的中英文医学数据库(Embase、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和WanFang Data),搜集有关利妥昔单抗治疗抗NMADR脑炎的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01。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依次进行相关数据提取,纳入的研究偏倚风险评价,最后Meta分析在RevMan 5.3中进行。结果纳入包含91例抗NMDAR脑炎患者的7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抗NMDAR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变化为[WMD=2.99,95%CI(2.09,3.88),P<0.01],CD19~+B淋巴细胞变化为[WMD=26.84,95%CI(5.77,47.91),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8%,但是均为轻微反应,年复发率为7.6%。结论对于一线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抗NMADR脑炎患者,利妥昔单抗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2020年16期 v.23 1408-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 杨秀;魏明;佟强;欧洲;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RAS系统的影响。方法收集原发性PD患者50例,按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PD组和PD伴高血压组,测定2组血清中AngⅠ、AngⅡ、Ang-(1-7)、ACE、ACE2水平,使用MMSE和MoCA评估认知功能,HAMD和HAMA评估抑郁和焦虑程度,并分析RAS组分与认知功能、抑郁和焦虑程度相关性。结果 PD伴高血压组AngⅡ水平高于PD组(P<0.05),Ang(1-7)水平低于PD组(P<0.05),其余成分无显著差异(均P>0.05)。PD伴高血压组AngⅡ水平与MMSE、MoCA评分负相关(P<0.05),AngⅡ、Ang(1-7)水平与HAMD、HAMA评分负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可能会加重P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减轻抑郁焦虑程度。
2020年16期 v.23 1414-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沈雷;张保朝;付国惠;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Fibulin-5、miR-210表达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Fibulin-5、miR-210表达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1―2019-06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30例健康老年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Fibulin-5、miR-210水平检测,参照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老年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2组Fibulin-5、miR-210水平,相关性检验急性脑梗死患者Fibulin-5、miR-210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Fibulin-5水平高于对照组,miR-2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NIHSS量表评估后显示,NIHSS评分≥15分20例(重度组),8~14分30例(中度组),4~7分14例(轻度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Fibulin-5水平相比,重度组最高,后由高至低依次为中度组、轻度组,3组miR-210相比,重度组最低,后由低至高依次为中度组、轻度组(P<0.05);经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Fibulin-5与NIHSS呈正相关(r>0,P<0.05),miR-210表达与NIHSS呈负相关(r<0,P<0.05);绘制ROC曲线,Fibulin-5、miR-210单独及联合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AUC分别为0.980、0.905、0.983,均>0.9,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Fibulin-5、miR-210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普遍呈异常表达,其中Fibulin-5过表达、miR-210低表达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程,且对预测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展有一定价值。
2020年16期 v.23 1418-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 叶端玲;许文勇;陈琳;何方方;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4 h、48 h及出院时使用NIHSS对2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48 h 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还可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2020年16期 v.23 1424-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杨辉丽;翟明明;彭静华;闫俊强;沈瑞乐;张育德;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nstructive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阿替普酶)静脉治疗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选择2017-01-2019-11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70例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时期未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将实验组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0.6 mg/kg,A组)与标准剂量组(0.9 mg/kg,B组)。记录实验组溶栓前和溶栓后7 d NIHSS评分,记录对照组入院时和入院7 d NIHSS评分,记录3组患者7 d内的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和90 d病死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各组患者90 d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患者溶栓后7 d较溶栓前NIHSS评分改善率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A静脉治疗后,低剂量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和90 d病死率均低于标准剂量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90 d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低剂量rt-PA与标准剂量rt-PA在功能恢复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具有潜在较低的脑出血率及病死率。
2020年16期 v.23 1429-1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王勇;菅光旭;李月喜;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疗效。方法选取140例TN患者随机分为MVD组和PBC组各70例。对比2组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分析治疗前后2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差异。结果 PBC组中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MVD组(P<0.05)。PBC组术后即刻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MVD组(P<0.05),而2组术后3个月、术后1 a疼痛缓解情况及术后1 a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术后面部麻木、咀嚼无力的发生率显著高于MVD组(P<0.05);术后6 h,PBC组患者血清NE、Cor、MPO水平均低于MVD组(P<0.05)。结论 MVD和PMC术治疗TN的远期疗效均较好,且复发率低;MV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小于PMC,但PMC手术应激刺激低于MVD,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2020年16期 v.23 1434-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白新涛;韩亚;于亚亮;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记录HCH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情况,并分析心率变异性与END的关系。方法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01—2019-12收治的72例HCH患者为研究对象,12例发生END,60例未发生END,于治疗前对患者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获取HRV时域指标[24 h每5 s 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心搏数占比(PNN50)、24 h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计算HRV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记录患者治疗后END发生率,分析HRV时域及频域指标与END的关系。结果 72例HCH患者的END发生率为16.67%;END组SDNN、r-MSSD、PNN50、LF、HF均低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7、3.516、3.497、3.758、3.423,P<0.001、0.001、0.001、<0.001、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DNN、r-MSSD、PNN50、LF、HF低水平是HCH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OR=1.057、1.317、9.382、1.006、1.017,P=0.002、0.005、0.003、0.002、0.003);绘制ROC曲线显示,SDNN、r-MSSD、PNN50、LF、HF单项检测用于HCH患者END发生风险预测的AUC分别为:0.802、0.854、0.811、0.812、0.815,均>0.80,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HCH患者END发生率高,HRV与END发生关系密切,可考虑在未来将HRV作为HCH患者END发生的预测指标。
2020年16期 v.23 1439-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牛媛媛;闫薇;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及意义分析。方法选取2018-01—2019-12在济源市人民医院接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308例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进行体检的15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并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m低于对照组,而PI指数则高于对照组(P<0.05);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7.0%(228/235)、特异性为86.3%(63/73)、阳性预测值为95.8%(228/238),均高于单纯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的88.1%(207/235)、71.2%(52/73)、90.8%(207/228),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的检测方法,能够有助于对病情进行及时、有效的判定,且符合度相对较高,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及有效实施。
2020年16期 v.23 1444-1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常升;王铭;奚志;白宏英;杨霄鹏;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受体Ⅰ型(AT1R)和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CI)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将2018-01—2019-10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5例首发性CI患者纳入观察研究,均接受专科对症治疗,依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测预后,通过连接酶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AT1R位点A1166C及MCP-1基因位点-2518多态性,对比分析预后良好和不良患者的检测数据。结果随访评估本组预后良好90例(mRs评分≤1分),预后不良55例(mRs评分>1分);通过检测,预后良好组的AT1R AA、AC基因型频率及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6.67%、23.33%、5.56%,预后不良组分别为45.45%、54.55%、70.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MCP-1-2518 GG基因型频率为27.78%、G等位基因频率为43.33%,低于预后不良组的36.36%、54.55%(P<0.05)。结论AT1R及MCP-1基因多态性和CI的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
2020年16期 v.23 1448-1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