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婧;钟侦;张君君;蒋丽娟;黄卫;
目的 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诊断帕金森病(PD)合并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04—2021-06门诊及住院部的PD患者45例,根据PSG检查结果分为PD+RBD组25例,PD-RBD组20例,另选取25名健康者为对照组(NC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DTI、薄层扫描,分别测量其蓝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黑质以及内囊前肢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 PD-RBD组与PD+RBD组UPDRS-Ⅲ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3组中脑、延髓及内囊前肢区域中FA均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相较于NC组,PD伴或不伴RBD组蓝斑FA值均减少(P<0.05),但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PD伴或不伴RBD组黑质FA值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后2组间黑质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脑桥区域FA值在PD+RBD组中出现下降(P左=0.016,P右=0.003),PD-RBD组无显著变化(P>0.05);与PD-RBD组相比,PD+RBD组降低(P<0.05)。结论 黑质区域及蓝斑在DTI检查中诊断PD存在一定的敏感性,但无法明确其是否合并RBD,脑桥在识别是否有RBD具有临床意义。
2022年02期 v.25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 陈婧;钟侦;张君君;蒋丽娟;黄卫;
目的 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诊断帕金森病(PD)合并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04—2021-06门诊及住院部的PD患者45例,根据PSG检查结果分为PD+RBD组25例,PD-RBD组20例,另选取25名健康者为对照组(NC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DTI、薄层扫描,分别测量其蓝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黑质以及内囊前肢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 PD-RBD组与PD+RBD组UPDRS-Ⅲ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3组中脑、延髓及内囊前肢区域中FA均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相较于NC组,PD伴或不伴RBD组蓝斑FA值均减少(P<0.05),但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PD伴或不伴RBD组黑质FA值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后2组间黑质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脑桥区域FA值在PD+RBD组中出现下降(P左=0.016,P右=0.003),PD-RBD组无显著变化(P>0.05);与PD-RBD组相比,PD+RBD组降低(P<0.05)。结论 黑质区域及蓝斑在DTI检查中诊断PD存在一定的敏感性,但无法明确其是否合并RBD,脑桥在识别是否有RBD具有临床意义。
2022年02期 v.25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 苏春贺;王铭;周东杨;奚志;张续;杨霄鹏;白宏英;
目的 探究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8-07-01—2021-10-3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END组(n=68)和非END组(n=82),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空腹血糖、血脂四项、同型半胱氨酸、入院时NIHSS评分,并通过头颅MRI评估CSVD总负荷,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END组空腹血糖、Hcy、NIHSS评分均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白质高信号(WHM)、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及CSVD总负荷评分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OR=1.119,95%CI=1.001~1.251,P=0.048)、NIHSS评分(OR=2.194,95%CI=1.662~2.895,P<0.001)、CSVD总负荷评分(OR=2.000,95%CI=1.083~3.694,P=0.027)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结论 CSVD总负荷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
2022年02期 v.25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 苏春贺;王铭;周东杨;奚志;张续;杨霄鹏;白宏英;
目的 探究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8-07-01—2021-10-3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END组(n=68)和非END组(n=82),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空腹血糖、血脂四项、同型半胱氨酸、入院时NIHSS评分,并通过头颅MRI评估CSVD总负荷,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END组空腹血糖、Hcy、NIHSS评分均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白质高信号(WHM)、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及CSVD总负荷评分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OR=1.119,95%CI=1.001~1.251,P=0.048)、NIHSS评分(OR=2.194,95%CI=1.662~2.895,P<0.001)、CSVD总负荷评分(OR=2.000,95%CI=1.083~3.694,P=0.027)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结论 CSVD总负荷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
2022年02期 v.25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 麦子荆;崔晗;樊彩芳;田培超;
目的 探讨吡仑帕奈(PER)添加治疗儿童癫痫局灶性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08—2021-11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20例<18岁局灶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应用PER前和添加PER后3个月、6个月的癫痫发作情况,并收集患儿用药后相关不良反应,评估PER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纳入20例癫痫患儿,添加PER治疗3个月和6个月有效率分别为55%、42.9%,无发作率分别为35%、35.7%。20%的患儿出现1~2项不良反应,表现为睡意和疲乏、易怒,末次随访时保留率为80%。年龄4~12岁和>12岁患儿的不良反应和保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2、1.000)。PER治疗有效和无效者年龄、性别、病史、PER维持剂量、病因、添加PER年龄、联合其他抗癫痫药物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仑帕奈治疗儿童癫痫局灶性发作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耐受性,未发现影响疗效的因素。
2022年02期 v.25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 麦子荆;崔晗;樊彩芳;田培超;
目的 探讨吡仑帕奈(PER)添加治疗儿童癫痫局灶性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08—2021-11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20例<18岁局灶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应用PER前和添加PER后3个月、6个月的癫痫发作情况,并收集患儿用药后相关不良反应,评估PER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纳入20例癫痫患儿,添加PER治疗3个月和6个月有效率分别为55%、42.9%,无发作率分别为35%、35.7%。20%的患儿出现1~2项不良反应,表现为睡意和疲乏、易怒,末次随访时保留率为80%。年龄4~12岁和>12岁患儿的不良反应和保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2、1.000)。PER治疗有效和无效者年龄、性别、病史、PER维持剂量、病因、添加PER年龄、联合其他抗癫痫药物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仑帕奈治疗儿童癫痫局灶性发作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耐受性,未发现影响疗效的因素。
2022年02期 v.25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 郭海星;陈奎;梁文佳;朱青云;李海春;李艳新;贾雪山;迁荣军;
目的 探讨脑池造瘘术联合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颅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8-12—2021-04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颅高压患者。颅高压原因:自发性脑出血26例,脑梗死10例,外伤性脑损伤24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造瘘组30例在原有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基础上加行脑池造瘘术,对照组30例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脱水药物应用、病死率、随访6个月后的GOS-E评分。结果造瘘组术后脱水药物应用量[7 375.00(5 881.50~13 310.00)mL vs 9 950.00(8 800.00~12 812.50)m L]、机械通气时间[155.00(46.00~295.50)min vs 252.50(194.00~499.00)min]、ICU住院时间[18.00(10.50~23.00) d vs 23.50(16.50~30.00) d]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45.00(210.00~275.00)min vs 202.50(150.00~240.00)min]。2组患者术后总住院时间[22.00(18.50~29.50)d vs 31.50(25.50~38.25)d]、病死率(30.00%vs 4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GOS-E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达到基本可以在家独立生活及以上。结论脑池造瘘术并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与单纯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相比,在颅高压患者中可有效控制颅内压力,缩短ICU住院时间,明显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了长期的良性结果。
2022年02期 v.25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郭海星;陈奎;梁文佳;朱青云;李海春;李艳新;贾雪山;迁荣军;
目的 探讨脑池造瘘术联合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颅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8-12—2021-04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颅高压患者。颅高压原因:自发性脑出血26例,脑梗死10例,外伤性脑损伤24例。采用随机分组方式,造瘘组30例在原有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基础上加行脑池造瘘术,对照组30例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脱水药物应用、病死率、随访6个月后的GOS-E评分。结果造瘘组术后脱水药物应用量[7 375.00(5 881.50~13 310.00)mL vs 9 950.00(8 800.00~12 812.50)m L]、机械通气时间[155.00(46.00~295.50)min vs 252.50(194.00~499.00)min]、ICU住院时间[18.00(10.50~23.00) d vs 23.50(16.50~30.00) d]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45.00(210.00~275.00)min vs 202.50(150.00~240.00)min]。2组患者术后总住院时间[22.00(18.50~29.50)d vs 31.50(25.50~38.25)d]、病死率(30.00%vs 4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GOS-E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达到基本可以在家独立生活及以上。结论脑池造瘘术并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与单纯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相比,在颅高压患者中可有效控制颅内压力,缩短ICU住院时间,明显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了长期的良性结果。
2022年02期 v.25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 杨健;梁桂生;廖成钜;邓嘉威;周光辉;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配合认知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07—2021-07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96例,按照随机方法分为A、B、C 3组,每组32例。A组采用tDCS刺激治疗,B组采用常规认知训练干预治疗,C组采用tDCS刺激治疗的同时配合认知训练干预治疗。tDCS治疗电流强度为1.0mA,20 min/次,2次/d,每周5天。认知训练为每次30 min,1次/d,每周5天。上述干预均为连续2周。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CA)、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的评估。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为94例(2例脱落),其中A组30例,B组32例,C组32例。tDCS对患者MMSE及MoCA评分的影响。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在治疗后MMSE及MoCA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组间比较:MMSE、MoCA治疗后在3组间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之后,B组和C组,A组和C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 DCS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组内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后的MBI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3组患者MBI及FIM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两两比较之后,B组和C组,A组和C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CS及认知训练均能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DCS配合认知训练对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作用更为明显。
2022年02期 v.25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杨健;梁桂生;廖成钜;邓嘉威;周光辉;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配合认知训练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07—2021-07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96例,按照随机方法分为A、B、C 3组,每组32例。A组采用tDCS刺激治疗,B组采用常规认知训练干预治疗,C组采用tDCS刺激治疗的同时配合认知训练干预治疗。tDCS治疗电流强度为1.0mA,20 min/次,2次/d,每周5天。认知训练为每次30 min,1次/d,每周5天。上述干预均为连续2周。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CA)、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的评估。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为94例(2例脱落),其中A组30例,B组32例,C组32例。tDCS对患者MMSE及MoCA评分的影响。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在治疗后MMSE及MoCA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组间比较:MMSE、MoCA治疗后在3组间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之后,B组和C组,A组和C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 DCS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组内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后的MBI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间比较:3组患者MBI及FIM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两两比较之后,B组和C组,A组和C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CS及认知训练均能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DCS配合认知训练对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作用更为明显。
2022年02期 v.25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郑素玲;邱晓莉;
目的 分析躯干控制训练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淮北市人民医院2018-01—2020-10收治的80例恢复期脑梗死偏瘫患者,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镜像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干预,联合组加用躯干控制训练。对比联合组与镜像组训练前、训练4周后上肢运动功能、躯干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变化,分析联合康复方案的临床价值。结果 联合组与镜像组训练4周后FMA量表和MAS量表上肢部分评分、肌力分级均较训练前提高,联合组训练4周后FMA量表、MAS量表上肢部分评分分别为(34.06±4.62)分、(6.42±0.99)分,高于镜像组的(19.71±3.20)分、(2.83±0.50)分,前者肌力分级亦高于镜像组(P<0.05)。联合组与镜像组训练4周后TIS量表总分及静态坐位平衡、动态坐位平衡、协调亚表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联合组训练4周后TIS量表总分及静态坐位平衡、动态坐位平衡、协调亚表评分均高于镜像组(P<0.05)。联合组与镜像组训练4周后MBI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联合组训练4周后MBI评分(64.95±10.82)分,高于镜像组的(51.75±9.60)分(P<0.05)。结论 躯干控制训练联合镜像疗法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躯干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
2022年02期 v.25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郑素玲;邱晓莉;
目的 分析躯干控制训练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淮北市人民医院2018-01—2020-10收治的80例恢复期脑梗死偏瘫患者,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镜像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干预,联合组加用躯干控制训练。对比联合组与镜像组训练前、训练4周后上肢运动功能、躯干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变化,分析联合康复方案的临床价值。结果 联合组与镜像组训练4周后FMA量表和MAS量表上肢部分评分、肌力分级均较训练前提高,联合组训练4周后FMA量表、MAS量表上肢部分评分分别为(34.06±4.62)分、(6.42±0.99)分,高于镜像组的(19.71±3.20)分、(2.83±0.50)分,前者肌力分级亦高于镜像组(P<0.05)。联合组与镜像组训练4周后TIS量表总分及静态坐位平衡、动态坐位平衡、协调亚表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联合组训练4周后TIS量表总分及静态坐位平衡、动态坐位平衡、协调亚表评分均高于镜像组(P<0.05)。联合组与镜像组训练4周后MBI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联合组训练4周后MBI评分(64.95±10.82)分,高于镜像组的(51.75±9.60)分(P<0.05)。结论 躯干控制训练联合镜像疗法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躯干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
2022年02期 v.25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刘建新;季玉陈;白亚辉;陈鑫璞;刘献志;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中颅窝底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临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10—2019-05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手术治疗中颅底表皮样囊肿5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根据肿瘤部位选择额颞开颅,先于显微镜直视下分离切除肿瘤及其囊变与包膜,后用神经内镜观察显微镜盲区域是否有肿瘤残留,并于神经内镜下切除。结果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长(150±15)min,术中出血量(50±8.5)mL,均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表皮样囊肿,其中1例并发无菌性脑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其余4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无迟发性脑出血发生。随访时间7~14个月,5例病人症状好转,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 联合神经内镜可以观察并切除显微镜死角区的残余肿瘤,从而提高手术全切率,有效防止肿瘤复发。
2022年02期 v.25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 刘建新;季玉陈;白亚辉;陈鑫璞;刘献志;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手术切除中颅窝底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临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10—2019-05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手术治疗中颅底表皮样囊肿5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根据肿瘤部位选择额颞开颅,先于显微镜直视下分离切除肿瘤及其囊变与包膜,后用神经内镜观察显微镜盲区域是否有肿瘤残留,并于神经内镜下切除。结果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长(150±15)min,术中出血量(50±8.5)mL,均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表皮样囊肿,其中1例并发无菌性脑炎,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其余4例均无并发症发生,无迟发性脑出血发生。随访时间7~14个月,5例病人症状好转,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 联合神经内镜可以观察并切除显微镜死角区的残余肿瘤,从而提高手术全切率,有效防止肿瘤复发。
2022年02期 v.25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 韩全乡;王磊;胡应亮;王娜;丁照黎;张丽媛;宁怡蒙;
目的 探讨靶向治疗联合全脑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对照试验(RCT)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0—2019-10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转移瘤患者120例进行临床及随访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全脑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贝伐株单抗靶向治疗。2组患者均随访2 a,比较2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 120例脑转移瘤患者中共有412个脑转移灶,均完成随访。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63.33%vs 45%)、(85%vs 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头痛等不良反应,各不良反应多集中在Ⅰ~Ⅱ级,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相关的单因素结果显示,RPA分级Ⅰ级(15.5个月vs11.6个月vs 10.3个月,P<0.001)、颅外病灶控制(14.9个月vs 10.7个月,P<0.001)、中线结构偏移(13.6个月vs 11.4个月,P=0.017)及治疗方案为靶向治疗+放疗(14.1个月vs 10.9个月,P=0.001)的患者PFS明显延长。多因素Cox分析显示,RPA分级(OR=1.952,95%CI:1.400~2.721)、颅外病灶控制情况(OR=2.795,95%CI:1.702~4.591)、中线结构偏移(OR=1.581,95%CI:1.040~2.405)及治疗方案(OR=2.336,95%CI:1.473~3.705)为脑转移瘤患者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 靶向治疗联合全脑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应用于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较好,可延长患者无疾病进展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2022年02期 v.25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 韩全乡;王磊;胡应亮;王娜;丁照黎;张丽媛;宁怡蒙;
目的 探讨靶向治疗联合全脑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对照试验(RCT)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0—2019-10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转移瘤患者120例进行临床及随访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全脑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贝伐株单抗靶向治疗。2组患者均随访2 a,比较2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 120例脑转移瘤患者中共有412个脑转移灶,均完成随访。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63.33%vs 45%)、(85%vs 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头痛等不良反应,各不良反应多集中在Ⅰ~Ⅱ级,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相关的单因素结果显示,RPA分级Ⅰ级(15.5个月vs11.6个月vs 10.3个月,P<0.001)、颅外病灶控制(14.9个月vs 10.7个月,P<0.001)、中线结构偏移(13.6个月vs 11.4个月,P=0.017)及治疗方案为靶向治疗+放疗(14.1个月vs 10.9个月,P=0.001)的患者PFS明显延长。多因素Cox分析显示,RPA分级(OR=1.952,95%CI:1.400~2.721)、颅外病灶控制情况(OR=2.795,95%CI:1.702~4.591)、中线结构偏移(OR=1.581,95%CI:1.040~2.405)及治疗方案(OR=2.336,95%CI:1.473~3.705)为脑转移瘤患者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 靶向治疗联合全脑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应用于脑转移瘤的治疗效果较好,可延长患者无疾病进展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2022年02期 v.25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 刘保茹;周江朝;富奇志;杜敢琴;
目的 分析癫痫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并评估影响焦虑、抑郁水平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0例成年癫痫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是否存在焦虑及抑郁状态,分析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就业、运动习惯、病程、抗癫痫药物(AEDs)种类、发作频率、经历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家族史、区域等13个可能危险因素对患者抑郁、焦虑的影响。结果 90例患者中,焦虑者37例(41.11%),抑郁者35例(38.89%)。癫痫共病焦虑与文化程度、婚姻、就业、运动习惯、发作频率、抗癫痫药物种类、经历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及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相关(P<0.05)。癫痫共病抑郁与运动习惯、发作频率、抗癫痫药物种类、经历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及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发作频率每年>2次、多种抗癫痫药物联用及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是癫痫共病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运动习惯、发作频率及抗癫痫药物种类是癫痫共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年癫痫患者伴抑郁、焦虑比例高,症状多样,尤其发作频率超过每年2次及服用多种抗癫痫药物易伴发焦虑、抑郁状态。
2022年02期 v.25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刘保茹;周江朝;富奇志;杜敢琴;
目的 分析癫痫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并评估影响焦虑、抑郁水平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0例成年癫痫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是否存在焦虑及抑郁状态,分析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就业、运动习惯、病程、抗癫痫药物(AEDs)种类、发作频率、经历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家族史、区域等13个可能危险因素对患者抑郁、焦虑的影响。结果 90例患者中,焦虑者37例(41.11%),抑郁者35例(38.89%)。癫痫共病焦虑与文化程度、婚姻、就业、运动习惯、发作频率、抗癫痫药物种类、经历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及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相关(P<0.05)。癫痫共病抑郁与运动习惯、发作频率、抗癫痫药物种类、经历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及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发作频率每年>2次、多种抗癫痫药物联用及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是癫痫共病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运动习惯、发作频率及抗癫痫药物种类是癫痫共病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年癫痫患者伴抑郁、焦虑比例高,症状多样,尤其发作频率超过每年2次及服用多种抗癫痫药物易伴发焦虑、抑郁状态。
2022年02期 v.25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刘胜;赵伦德;尹庆雨;乔磊;金巍;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脑卒中伴颈动脉轻中度狭窄不稳定斑块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09—2020-09收治的脑卒中伴颈动脉轻中度狭窄不稳定斑块的228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88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在药物保守治疗基础上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统计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手术相关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脑卒中复发情况,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价(NIHSS评分),分析观察组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均顺利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术后1个月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两次随访观察组脑卒中复发率(0、2.5%)均低于对照组(9.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随访观察组NIHSS评分[(8.4±1.7)分、(5.2±1.4)分、(3.4±1.0)分]均较对照组低[(10.2±1.5)分、(7.4±2.0)分、(6.2±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伴颈动脉轻中度狭窄不稳定斑块患者的卒中复发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良好的手术安全性与临床疗效。
2022年02期 v.25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 刘胜;赵伦德;尹庆雨;乔磊;金巍;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脑卒中伴颈动脉轻中度狭窄不稳定斑块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09—2020-09收治的脑卒中伴颈动脉轻中度狭窄不稳定斑块的228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88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在药物保守治疗基础上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统计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手术相关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脑卒中复发情况,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价(NIHSS评分),分析观察组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均顺利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术后1个月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两次随访观察组脑卒中复发率(0、2.5%)均低于对照组(9.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随访观察组NIHSS评分[(8.4±1.7)分、(5.2±1.4)分、(3.4±1.0)分]均较对照组低[(10.2±1.5)分、(7.4±2.0)分、(6.2±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伴颈动脉轻中度狭窄不稳定斑块患者的卒中复发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良好的手术安全性与临床疗效。
2022年02期 v.25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 许梦雅;朱庆华;贾艳露;李慧;张霞;张春慧;张振香;
目的 探讨基于交互抑制理论的肢体康复锻炼操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纳入6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早期运动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以团体的形式进行脑卒中肢体康复锻炼操的学习和训练,30~40 min/次,1次/d,5次/周,共进行8周。分别于训练前后采用Brunnstrom分级法、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和Barthel指数积分法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测。结果 训练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上肢、下肢和手Brunnstrom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治疗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3.0±13.2)分和(29.5±4.7)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治疗组Berg评分(46.5±9.6)和ADL评分(88.8±14.2)得分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基于交互抑制理论的脑卒中肢体康复锻炼操可减少共同运动模式的出现,有助于诱发和产生分离运动,提高患者的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及家属提供一个可以长期坚持的训练方法,使患者能够有意义地度过治疗的空余时间。
2022年02期 v.25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许梦雅;朱庆华;贾艳露;李慧;张霞;张春慧;张振香;
目的 探讨基于交互抑制理论的肢体康复锻炼操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纳入6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早期运动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以团体的形式进行脑卒中肢体康复锻炼操的学习和训练,30~40 min/次,1次/d,5次/周,共进行8周。分别于训练前后采用Brunnstrom分级法、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和Barthel指数积分法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测。结果 训练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上肢、下肢和手Brunnstrom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治疗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3.0±13.2)分和(29.5±4.7)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治疗组Berg评分(46.5±9.6)和ADL评分(88.8±14.2)得分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基于交互抑制理论的脑卒中肢体康复锻炼操可减少共同运动模式的出现,有助于诱发和产生分离运动,提高患者的运动、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同时也给患者及家属提供一个可以长期坚持的训练方法,使患者能够有意义地度过治疗的空余时间。
2022年02期 v.25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刘春凡;张婕;李晓雪;陈玉荣;张振香;孙新宇;苗亚洲;王路路;
目的 探讨基于家庭医生团队对社区老年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实施协同式康复管理模式。方法 选取2016-12—2019-12康复出院的55例老年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6例)和干预组(29例)。对照组常规出院后居家照护,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庭医生团队协同式康复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为76.92%,2组患者尿失禁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干预组干预前患者I-QOL总分为(27.62±13.48)分,干预后患者I-QOL总分为(59.82±25.40)分;对照组干预前患者I-QOL总分为(25.74±16.90)分,干预后患者I-QOL总分为(41.64±22.97)分。干预前2组患者I-QO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I-QO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实施家庭医生团队协同式康复干预模式能够改善社区老年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
2022年02期 v.25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 刘春凡;张婕;李晓雪;陈玉荣;张振香;孙新宇;苗亚洲;王路路;
目的 探讨基于家庭医生团队对社区老年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实施协同式康复管理模式。方法 选取2016-12—2019-12康复出院的55例老年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6例)和干预组(29例)。对照组常规出院后居家照护,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庭医生团队协同式康复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为76.92%,2组患者尿失禁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干预组干预前患者I-QOL总分为(27.62±13.48)分,干预后患者I-QOL总分为(59.82±25.40)分;对照组干预前患者I-QOL总分为(25.74±16.90)分,干预后患者I-QOL总分为(41.64±22.97)分。干预前2组患者I-QO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I-QO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实施家庭医生团队协同式康复干预模式能够改善社区老年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
2022年02期 v.25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 王理亚;单艳华;王东;孙荣青;
目的 探究血压调控联合完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9-06—2021-10收治的68例重症颅脑损伤并行开颅术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38例患者采用ICU常规治疗联合血压调控与完全机械通气,B组30例患者单纯行ICU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后围术期一般情况(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芬太尼使用量、丙泊酚使用量、异氟醚吸入浓度)、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氧代谢指标[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_2)、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_2)、脑氧摄取率(CEO_2)、脑氧含量(SjvO_2)及脑组织氧分压(PbtO_2)]及预后状况。结果 (1)A组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高于B组(70.23±10.56 vs 13.69±3.31)h,P<0.05;(2)治疗后2组患者NSE水平均上升且A组显著低于B组(18.50±2.77 vs 27.66±3.30)μg/L,P<0.05;(3)治疗后,2组患者CjvO_2、SjvO_2、PbtO_2水平均上升且A组高于B组[(99.40±0.96)mL/L vs(94.21±1.09)mL/L、(63.02±1.65)%vs(55.49±1.65)%、(28.60±1.58)mmHg vs(19.77±0.72)mmHg],DajvO_2、CEO_2水平均降低且A组低于B组[(51.30±1.15)mL/L vs(56.02±1.08)mL/L、(30.51±0.41)%vs(36.48±0.95)%],P<0.05;(4)A组患者预后优良率55.26%(21/38),显著高于B组的30.00%(9/30),P<0.05。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术后采用血压调控联合完全机械通气对神经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调节脑氧代谢水平,改善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2022年02期 v.25 20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 王理亚;单艳华;王东;孙荣青;
目的 探究血压调控联合完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9-06—2021-10收治的68例重症颅脑损伤并行开颅术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38例患者采用ICU常规治疗联合血压调控与完全机械通气,B组30例患者单纯行ICU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术后围术期一般情况(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芬太尼使用量、丙泊酚使用量、异氟醚吸入浓度)、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氧代谢指标[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_2)、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_2)、脑氧摄取率(CEO_2)、脑氧含量(SjvO_2)及脑组织氧分压(PbtO_2)]及预后状况。结果 (1)A组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间高于B组(70.23±10.56 vs 13.69±3.31)h,P<0.05;(2)治疗后2组患者NSE水平均上升且A组显著低于B组(18.50±2.77 vs 27.66±3.30)μg/L,P<0.05;(3)治疗后,2组患者CjvO_2、SjvO_2、PbtO_2水平均上升且A组高于B组[(99.40±0.96)mL/L vs(94.21±1.09)mL/L、(63.02±1.65)%vs(55.49±1.65)%、(28.60±1.58)mmHg vs(19.77±0.72)mmHg],DajvO_2、CEO_2水平均降低且A组低于B组[(51.30±1.15)mL/L vs(56.02±1.08)mL/L、(30.51±0.41)%vs(36.48±0.95)%],P<0.05;(4)A组患者预后优良率55.26%(21/38),显著高于B组的30.00%(9/30),P<0.05。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术后采用血压调控联合完全机械通气对神经功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调节脑氧代谢水平,改善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2022年02期 v.25 20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 钱琪;龙诗琦;吕海东;郑献召;魏丽红;张燕;贾杰;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纳入焦作市人民医院2020-05—2021-08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2组均行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用常规Bobath技术治疗,研究组在常规Bobath技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rTMS治疗,应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诱发电位。结果 2组治疗后2、4周NIHS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周:(13.26±2.09)分vs(15.51±2.84)分;4周:(10.45±2.36)分vs(12.25±3.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73.56±16.36)分vs(57.22±13.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P<0.05)。2组治疗后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EP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26.06±2.30)ms vs(28.09±2.24)ms],波幅明显大于对照组[(1.42±0.40)mV vs(1.16±0.22)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治疗脑卒中有效率较高,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运动诱发电位。
2022年02期 v.25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钱琪;龙诗琦;吕海东;郑献召;魏丽红;张燕;贾杰;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纳入焦作市人民医院2020-05—2021-08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2组均行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用常规Bobath技术治疗,研究组在常规Bobath技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rTMS治疗,应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诱发电位。结果 2组治疗后2、4周NIHS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周:(13.26±2.09)分vs(15.51±2.84)分;4周:(10.45±2.36)分vs(12.25±3.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73.56±16.36)分vs(57.22±13.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P<0.05)。2组治疗后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EP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26.06±2.30)ms vs(28.09±2.24)ms],波幅明显大于对照组[(1.42±0.40)mV vs(1.16±0.22)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治疗脑卒中有效率较高,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运动诱发电位。
2022年02期 v.25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米彦芳;宋云韬;王言言;郭小艳;耿曼英;
目的 对比己酮可可碱缓释片和银杏叶滴剂治疗主观特发性耳鸣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收治131例主观特发性耳鸣患者,观察组64例口服己酮可可碱缓释片治疗,对照组67例服用银杏叶滴剂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41例,对照组40例,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2组低中频耳鸣和高频耳鸣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低中频耳鸣26例,有效15例,有效率57.7%;对照组24例,有效16例,有效率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频耳鸣38例,有效24例,有效率63.2%;对照组43例,有效24例,有效率55.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己酮可可碱缓释片和银杏叶滴剂对于主观特发性耳鸣的治疗具有相似的效果,临床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2022年02期 v.25 21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 米彦芳;宋云韬;王言言;郭小艳;耿曼英;
目的 对比己酮可可碱缓释片和银杏叶滴剂治疗主观特发性耳鸣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收治131例主观特发性耳鸣患者,观察组64例口服己酮可可碱缓释片治疗,对照组67例服用银杏叶滴剂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41例,对照组40例,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2组低中频耳鸣和高频耳鸣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低中频耳鸣26例,有效15例,有效率57.7%;对照组24例,有效16例,有效率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频耳鸣38例,有效24例,有效率63.2%;对照组43例,有效24例,有效率55.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己酮可可碱缓释片和银杏叶滴剂对于主观特发性耳鸣的治疗具有相似的效果,临床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2022年02期 v.25 21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 臧波;韩春芝;周蓓;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脊柱手术中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开封市人民医院96例脊柱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ESPB组(n=49)术前行矢状位平面内法超声引导ESPB,3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对照组(n=47)不做处理,所有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后48 h内进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术中麻醉诱导用量、苏醒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比较2组术后1 h、6 h、18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48 h内PCIA次数及补救镇痛次数,手术前后血清神经功能因子[脊髓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ESPB组舒芬太尼用量、瑞芬太尼用量、顺式阿曲库铵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CIA按压次数及补救性镇痛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7.638、11.591、4.393、2.331、7.079,P<0.05)。2组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与咳嗽状态VAS评分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P<0.05),且术后6 h、18 h、24 h、48 h VAS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血清NGF、BDNF、NT-3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9、6.893、3.854,P<0.05)。结论 术前超声引导下ESPB有利于增强镇痛效果、降低阿片类镇痛药和肌松药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次数,神经损伤性低,相对安全。
2022年02期 v.25 216-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 臧波;韩春芝;周蓓;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脊柱手术中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开封市人民医院96例脊柱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ESPB组(n=49)术前行矢状位平面内法超声引导ESPB,3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对照组(n=47)不做处理,所有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后48 h内进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术中麻醉诱导用量、苏醒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比较2组术后1 h、6 h、18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48 h内PCIA次数及补救镇痛次数,手术前后血清神经功能因子[脊髓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ESPB组舒芬太尼用量、瑞芬太尼用量、顺式阿曲库铵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CIA按压次数及补救性镇痛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7.638、11.591、4.393、2.331、7.079,P<0.05)。2组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与咳嗽状态VAS评分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P<0.05),且术后6 h、18 h、24 h、48 h VAS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血清NGF、BDNF、NT-3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9、6.893、3.854,P<0.05)。结论 术前超声引导下ESPB有利于增强镇痛效果、降低阿片类镇痛药和肌松药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次数,神经损伤性低,相对安全。
2022年02期 v.25 216-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 牟晓玲;余晓帆;沙嫚;马志杰;
目的 探讨KAP理论模式联合个性化护理对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US-FNA)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06—2021-08收治的158例EUS-FNA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9)和观察组(n=79),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KAP理论模式联合个性化护理。比较2组干预前后知信行水平、疾病不确定感、心理弹性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2组干预后的知信行量表评分明显升高,观察组更明显(P<0.05)。干预后,2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降低,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弹性均增强,观察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KAP理论模式联合个性化护理可降低EUS-FNA术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增强其心理弹性,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2022年02期 v.25 22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 牟晓玲;余晓帆;沙嫚;马志杰;
目的 探讨KAP理论模式联合个性化护理对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US-FNA)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06—2021-08收治的158例EUS-FNA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9)和观察组(n=79),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KAP理论模式联合个性化护理。比较2组干预前后知信行水平、疾病不确定感、心理弹性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2组干预后的知信行量表评分明显升高,观察组更明显(P<0.05)。干预后,2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降低,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弹性均增强,观察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KAP理论模式联合个性化护理可降低EUS-FNA术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增强其心理弹性,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2022年02期 v.25 22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 徐梅英;王玉杰;
目的 调查研究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信行现状,为制定规范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72例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态度行为评价简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回收141份有效问卷。研究对象的知识和行为得分处于中等水平,态度得分处于良好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和中等强度运动是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是态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中等强度运动和较大强度运动是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态度较好,自我管理知识和行为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人群多渠道加强个体化健康宣教,通过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水平,促进患者落实自我管理行为。
2022年02期 v.25 226-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 徐梅英;王玉杰;
目的 调查研究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信行现状,为制定规范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172例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态度行为评价简化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回收141份有效问卷。研究对象的知识和行为得分处于中等水平,态度得分处于良好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和中等强度运动是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是态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中等强度运动和较大强度运动是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态度较好,自我管理知识和行为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应针对不同人群多渠道加强个体化健康宣教,通过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水平,促进患者落实自我管理行为。
2022年02期 v.25 226-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 程艳红;王宇亮;
目的 探讨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坠积性肺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河南省中医院2018-04—2020-10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82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综合护理,分析2组干预效果。结果 实验组坠积性肺炎发生率较常规组低(χ~2=6.217,P<0.05)。实验组护理后第2、4及6天时排痰量均优于常规组(t=8.783、7.851、4.638,P<0.05),HAMA、HAMD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t=4.512、5.195,P<0.05),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χ~2=6.153,P<0.05)。结论 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实施综合护理模式护理干预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坠积性肺炎的概率,促进痰液排出的同时,还能及时缓解不良情绪,提高其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022年02期 v.25 23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 程艳红;王宇亮;
目的 探讨接受气管切开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坠积性肺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河南省中医院2018-04—2020-10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82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综合护理,分析2组干预效果。结果 实验组坠积性肺炎发生率较常规组低(χ~2=6.217,P<0.05)。实验组护理后第2、4及6天时排痰量均优于常规组(t=8.783、7.851、4.638,P<0.05),HAMA、HAMD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t=4.512、5.195,P<0.05),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χ~2=6.153,P<0.05)。结论 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实施综合护理模式护理干预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坠积性肺炎的概率,促进痰液排出的同时,还能及时缓解不良情绪,提高其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022年02期 v.25 23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 张运霞;张欢欢;刘洁;闫冰;刘东;王珊珊;张艳;
目的 探讨恐惧疾病进展对脑卒中失能患者康复阶段多维度疲乏的影响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河南大学淮河医院192例脑卒中失能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研究对象多维度疲乏现状、疾病恐惧进展现状及其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患者疲乏总得分(54.79±8.04)分,恐惧疾病进展得分(31.88±8.59)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多维度疲乏为脑卒中失能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脑卒中患者康复阶段恐惧疾病进展和多维度疲乏具有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多维度疲乏为脑卒中康复阶段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虽脑卒中失能患者疾病进展恐惧程度与疲乏状态均处于中等水平,但有必要进行早期干预,疾病进展恐惧可作为干预的主要内容。
2022年02期 v.25 235-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 张运霞;张欢欢;刘洁;闫冰;刘东;王珊珊;张艳;
目的 探讨恐惧疾病进展对脑卒中失能患者康复阶段多维度疲乏的影响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河南大学淮河医院192例脑卒中失能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研究对象多维度疲乏现状、疾病恐惧进展现状及其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患者疲乏总得分(54.79±8.04)分,恐惧疾病进展得分(31.88±8.59)分。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多维度疲乏为脑卒中失能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影响因素,脑卒中患者康复阶段恐惧疾病进展和多维度疲乏具有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多维度疲乏为脑卒中康复阶段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虽脑卒中失能患者疾病进展恐惧程度与疲乏状态均处于中等水平,但有必要进行早期干预,疾病进展恐惧可作为干预的主要内容。
2022年02期 v.25 235-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