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亚明;刘献志;
目的 观察Ki-67及髓母细胞瘤(MB)四种分子分型对MB患者预后的危险分级。方法 选取2009-01—2018-01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且术后病理报告为髓母细胞瘤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和生存资料。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分析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生存率,运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的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比较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结果 采用Log-rank检验提示:Ki-67>50%较Ki-67≤50%的髓母细胞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0.020)和总生存期(P=0.028)均缩短。GROUP 3和GROUP 4亚型的髓母细胞瘤患者较WNT和SHH亚型髓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期缩短(PFS,P=0.003,OS,P=0.039)。根据Ki-67表达水平和四种分子分型对MB患者的预后不同,我们可将髓母细胞瘤患者分成低度危险组(n=12)、中度危险组(n=56)、高度危险组(n=24)(PFS,P<0.001,OS,P<0.001)。结论 Ki-67表达水平及髓母细胞瘤四分型对髓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可将髓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危险程度进行分级。
2022年04期 v.25 397-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李亚明;刘献志;
目的 观察Ki-67及髓母细胞瘤(MB)四种分子分型对MB患者预后的危险分级。方法 选取2009-01—2018-01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且术后病理报告为髓母细胞瘤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其临床资料和生存资料。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分析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生存率,运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的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比较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结果 采用Log-rank检验提示:Ki-67>50%较Ki-67≤50%的髓母细胞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0.020)和总生存期(P=0.028)均缩短。GROUP 3和GROUP 4亚型的髓母细胞瘤患者较WNT和SHH亚型髓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期缩短(PFS,P=0.003,OS,P=0.039)。根据Ki-67表达水平和四种分子分型对MB患者的预后不同,我们可将髓母细胞瘤患者分成低度危险组(n=12)、中度危险组(n=56)、高度危险组(n=24)(PFS,P<0.001,OS,P<0.001)。结论 Ki-67表达水平及髓母细胞瘤四分型对髓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可将髓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危险程度进行分级。
2022年04期 v.25 397-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王开开;钟莲梅;侯倩;
目的 探讨新型脂肪因子白脂素(Asprosin)、鸢尾素(Irisin)是否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03—2021-09在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90例AIS患者为病例组,于本院体检的非AIS者80例为对照组;根据是否患代谢综合征(MS)分为MS合并AIS组、单纯AIS组、单纯MS组及健康组,依据NIHS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研究对象血清Asprosin、Irisin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sprosin、Irisin对AIS诊断及预测价值,应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AIS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Asprosin、Irisin水平高于对照组[Asprosin:(3.30±1.35)ng/mL比(1.71±0.91)ng/mL,Irisin(147.88±46.05) ng/mL比(110.10±44.66) ng/mL,均P<0.001],MS合并AIS患者血清Asprosin水平(3.57±1.23 ng/mL)高于单纯MS患者[(2.04±1.05)ng/mL,P<0.001]及健康者[(1.38±0.60)ng/mL,P<0.001],而MS合并AIS患者血清Irisin水平[(134.31±42.04)ng/mL)]高于健康者[(96.41±36.31)ng/mL,P<0.001],但低于单纯AIS患者[(164.83±45.70)ng/mL,P=0.007]。Asprosin、Irisin对AIS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724(P<0.001)。Asprosin水平与AIS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27,P<0.001),而Irisin水平随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呈先升高(r=0.489,P=0.029)后降低(r=-0.742,P<0.001)的趋势;Asprosin为AIS患者病情严重的危险因素(Β=2.445,95%CI:1.883~3.007,P<0.001),而Irisin为AIS患者病情严重的保护性因素(Β=-0.030,95%CI:-0.045~-0.014,P<0.001)。结论 新型脂肪因子Asprosin、Irisin在青海地区AIS患者中表达增高,可作为诊断和预测AIS潜在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Asprosin为AIS病情严重的危险因素,Irisin是AIS病情严重的保护性因素并具有一定代偿能力。
2022年04期 v.25 403-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 王开开;钟莲梅;侯倩;
目的 探讨新型脂肪因子白脂素(Asprosin)、鸢尾素(Irisin)是否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03—2021-09在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90例AIS患者为病例组,于本院体检的非AIS者80例为对照组;根据是否患代谢综合征(MS)分为MS合并AIS组、单纯AIS组、单纯MS组及健康组,依据NIHS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研究对象血清Asprosin、Irisin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sprosin、Irisin对AIS诊断及预测价值,应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AIS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Asprosin、Irisin水平高于对照组[Asprosin:(3.30±1.35)ng/mL比(1.71±0.91)ng/mL,Irisin(147.88±46.05) ng/mL比(110.10±44.66) ng/mL,均P<0.001],MS合并AIS患者血清Asprosin水平(3.57±1.23 ng/mL)高于单纯MS患者[(2.04±1.05)ng/mL,P<0.001]及健康者[(1.38±0.60)ng/mL,P<0.001],而MS合并AIS患者血清Irisin水平[(134.31±42.04)ng/mL)]高于健康者[(96.41±36.31)ng/mL,P<0.001],但低于单纯AIS患者[(164.83±45.70)ng/mL,P=0.007]。Asprosin、Irisin对AIS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0.724(P<0.001)。Asprosin水平与AIS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27,P<0.001),而Irisin水平随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呈先升高(r=0.489,P=0.029)后降低(r=-0.742,P<0.001)的趋势;Asprosin为AIS患者病情严重的危险因素(Β=2.445,95%CI:1.883~3.007,P<0.001),而Irisin为AIS患者病情严重的保护性因素(Β=-0.030,95%CI:-0.045~-0.014,P<0.001)。结论 新型脂肪因子Asprosin、Irisin在青海地区AIS患者中表达增高,可作为诊断和预测AIS潜在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Asprosin为AIS病情严重的危险因素,Irisin是AIS病情严重的保护性因素并具有一定代偿能力。
2022年04期 v.25 403-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 廖园园;徐俊;熊尚峰;蔡崇明;田春苗;易仁辉;
目的 探讨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4A1(EIF4A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对肿瘤恶性进展的临床意义。方法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网络(TCGA)数据库中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的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病例615例,收集并提取病例的基因测序结果及其对应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EIF4A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EIF4A1表达水平与胶质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建立Cox回归模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EIF4A1表达状态是否是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胶质瘤中EIF4A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00 1),且表达水平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显著相关(P<0.000 1)。EIF4A1 m RNA表达状态与年龄、病理类型、WHO分级、KI-67表达状态及IDH突变情况密切相关(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EIF4A1 mRNA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01)。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EIF4A1表达状态与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相关(P=0.001),然而多因素分析显示,EIF4A1表达状态并不是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973)。结论 EIF4A1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相对高表达,且其表达状态是胶质瘤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的潜在不良因素。
2022年04期 v.25 409-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廖园园;徐俊;熊尚峰;蔡崇明;田春苗;易仁辉;
目的 探讨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4A1(EIF4A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对肿瘤恶性进展的临床意义。方法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网络(TCGA)数据库中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的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病例615例,收集并提取病例的基因测序结果及其对应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EIF4A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EIF4A1表达水平与胶质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建立Cox回归模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EIF4A1表达状态是否是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胶质瘤中EIF4A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00 1),且表达水平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显著相关(P<0.000 1)。EIF4A1 m RNA表达状态与年龄、病理类型、WHO分级、KI-67表达状态及IDH突变情况密切相关(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EIF4A1 mRNA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01)。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EIF4A1表达状态与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相关(P=0.001),然而多因素分析显示,EIF4A1表达状态并不是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973)。结论 EIF4A1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相对高表达,且其表达状态是胶质瘤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的潜在不良因素。
2022年04期 v.25 409-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陆梦如;梅珊珊;武霄;许二赫;
目的 分析6例不同临床表现的成年起病散发型神经元核内包含体病(NIID)患者,加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020-09—2021-12收治的6例成年散发型NII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均经皮肤活检确诊,1例行脑组织活检,6例行基因检测。回顾性分析临床特点、头颅MRI特点、病理特征、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2例患者以痴呆为核心症状,3例以反复发作性头痛为核心症状,1例以特发性震颤为首发症状。5例患者头颅MRI显示额顶叶为著的双侧额叶皮髓交界区持续存在特异性弥散加权成像曲线状高信号。6例患者基因长读长测序列均异常。结论NIID临床表现多样,痴呆和阵发性脑病是常见的突出表型,对于以不明原因的头痛、震颤为首发临床表现的病例,早期基因检测、头颅影像学与皮肤活检相结合可以明确诊断。
2022年04期 v.25 415-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 陆梦如;梅珊珊;武霄;许二赫;
目的 分析6例不同临床表现的成年起病散发型神经元核内包含体病(NIID)患者,加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020-09—2021-12收治的6例成年散发型NII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均经皮肤活检确诊,1例行脑组织活检,6例行基因检测。回顾性分析临床特点、头颅MRI特点、病理特征、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2例患者以痴呆为核心症状,3例以反复发作性头痛为核心症状,1例以特发性震颤为首发症状。5例患者头颅MRI显示额顶叶为著的双侧额叶皮髓交界区持续存在特异性弥散加权成像曲线状高信号。6例患者基因长读长测序列均异常。结论NIID临床表现多样,痴呆和阵发性脑病是常见的突出表型,对于以不明原因的头痛、震颤为首发临床表现的病例,早期基因检测、头颅影像学与皮肤活检相结合可以明确诊断。
2022年04期 v.25 415-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 邹成功;冯浩;陈兵;唐辉;邵川;孙谋;杨荣;何家全;
目的 探究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04—2021-04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64例)及未破裂组(3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血管成像建模,比较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并以ROC曲线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结果 破裂组患者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的患者显著多于未破裂组(P<0.05)。破裂组患者AR值、WSSGA、LSAR分别为(1.31±0.41)Pa、(11.02±2.86)Pa/m、(0.33±0.14)%,高于未破裂组的(1.81±0.42)Pa、(14.60±3.42)Pa/m、(0.56±0.15)%(P<0.05),NWSSM值(0.90±0.24)低于未破裂组的(0.59±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Hunt-Hess Ⅲ~Ⅳ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AR、NWSSM及LSAR均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P<0.05)。另ROC曲线结果显示,NWSSM、LSAR预测动脉瘤破裂的AUC分别为0.794、0.857,均具有一定准确性。结论 年龄、Hunt-Hess分级、发病至手术时间、AR、NWSSM及LSAR值均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且NWSSM及LSAR值对术中动脉瘤破裂预测价值良好。
2022年04期 v.25 42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 邹成功;冯浩;陈兵;唐辉;邵川;孙谋;杨荣;何家全;
目的 探究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18-04—2021-04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中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64例)及未破裂组(3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血管成像建模,比较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并以ROC曲线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结果 破裂组患者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的患者显著多于未破裂组(P<0.05)。破裂组患者AR值、WSSGA、LSAR分别为(1.31±0.41)Pa、(11.02±2.86)Pa/m、(0.33±0.14)%,高于未破裂组的(1.81±0.42)Pa、(14.60±3.42)Pa/m、(0.56±0.15)%(P<0.05),NWSSM值(0.90±0.24)低于未破裂组的(0.59±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Hunt-Hess Ⅲ~Ⅳ级、发病至手术时间>3 d、AR、NWSSM及LSAR均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P<0.05)。另ROC曲线结果显示,NWSSM、LSAR预测动脉瘤破裂的AUC分别为0.794、0.857,均具有一定准确性。结论 年龄、Hunt-Hess分级、发病至手术时间、AR、NWSSM及LSAR值均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因素,且NWSSM及LSAR值对术中动脉瘤破裂预测价值良好。
2022年04期 v.25 42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 杜彬;曹音;董贯忠;张乔阳;陈卓友;
目的 观察强化间断θ短阵快速脉冲重复经颅磁刺激(iTBS)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10 Hz rTMS)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2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化iTBS组(31例,2次/d)和10 Hz rTMS组(31例,1次/d)治疗2周,治疗后随访2周。2组均联合舍曲林(50 mg/d)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末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第2周末,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定抑郁症状改变及减分率,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HAMA)、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及Stroop色词测验(SCWT)评定焦虑程度及认知功能。结果 治疗第1、2周末及随访第2周末,2组间HAMD-24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随访第2周末显效率、治愈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周末及随访第2周末2组HAMD-24评分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01)。整个观察期间,2组间HAMD-2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2组HAMA、RBANS总分、即刻记忆、视觉广度、延迟记忆评分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强化iTBS组Stroop卡片C耗时、干扰量Stroop卡片(C-B)耗时、Stroop卡片C耗时/正确数低于10 Hz rTMS组(P<0.05)。结论 强化i TBS与10 Hz rTMS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相当,均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均可改善认知功能,强化iTBS对执行功能改善更显著。
2022年04期 v.25 426-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 杜彬;曹音;董贯忠;张乔阳;陈卓友;
目的 观察强化间断θ短阵快速脉冲重复经颅磁刺激(iTBS)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10 Hz rTMS)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2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化iTBS组(31例,2次/d)和10 Hz rTMS组(31例,1次/d)治疗2周,治疗后随访2周。2组均联合舍曲林(50 mg/d)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末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第2周末,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定抑郁症状改变及减分率,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HAMA)、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及Stroop色词测验(SCWT)评定焦虑程度及认知功能。结果 治疗第1、2周末及随访第2周末,2组间HAMD-24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随访第2周末显效率、治愈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周末及随访第2周末2组HAMD-24评分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01)。整个观察期间,2组间HAMD-2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2组HAMA、RBANS总分、即刻记忆、视觉广度、延迟记忆评分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强化iTBS组Stroop卡片C耗时、干扰量Stroop卡片(C-B)耗时、Stroop卡片C耗时/正确数低于10 Hz rTMS组(P<0.05)。结论 强化i TBS与10 Hz rTMS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相当,均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均可改善认知功能,强化iTBS对执行功能改善更显著。
2022年04期 v.25 426-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 马佳丽;李永秋;王玉青;王恺闻;李佳宁;王月华;东晶晶;王嘉瑶;陈红;李媛;韩明宇;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方法 收集2020-01—2021-06于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CSVD患者,根据头颈MRA检查评估有无颅内大动脉狭窄并分组。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探索CSVD患者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对各因素进行赋分,建立预测评分系统,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799例患者,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化血红蛋白、CSVD总负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 umol/L、既往脑卒中史为CSVD患者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建立了总分为20分的预测评分系统,选择约登指数最大者作为预测截断值即8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09(95%CI:0.762~0.855,P<0.001)。结论 基于年龄、糖化血红蛋白、CSVD总负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既往卒中史建立的评分系统能有效预测CSVD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
2022年04期 v.25 43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1K] - 马佳丽;李永秋;王玉青;王恺闻;李佳宁;王月华;东晶晶;王嘉瑶;陈红;李媛;韩明宇;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方法 收集2020-01—2021-06于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CSVD患者,根据头颈MRA检查评估有无颅内大动脉狭窄并分组。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探索CSVD患者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对各因素进行赋分,建立预测评分系统,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799例患者,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化血红蛋白、CSVD总负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 umol/L、既往脑卒中史为CSVD患者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建立了总分为20分的预测评分系统,选择约登指数最大者作为预测截断值即8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09(95%CI:0.762~0.855,P<0.001)。结论 基于年龄、糖化血红蛋白、CSVD总负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既往卒中史建立的评分系统能有效预测CSVD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
2022年04期 v.25 432-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1K] - 肖豆;扈俊华;王凤仙;高玉松;胡伟;
目的 研究创伤性中型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0-09—2021-09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创伤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1周后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障碍组(n=73),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无障碍组(n=27),对2组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认知障碍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障碍组与无障碍组性别、饮酒史与吸烟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年龄、受教育程度、损伤位置、多部位损伤及精神状态评分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额叶损伤、多部位损伤是影响创伤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认知障碍的主要因素。结论 创伤性中型颅脑损伤早期即存在广泛的认知障碍,创伤性中型颅脑损伤当中多部位损伤、额叶损伤以及患者年龄等均是影响认知障碍的重要因素。
2022年04期 v.25 438-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肖豆;扈俊华;王凤仙;高玉松;胡伟;
目的 研究创伤性中型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0-09—2021-09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创伤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1周后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障碍组(n=73),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无障碍组(n=27),对2组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认知障碍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障碍组与无障碍组性别、饮酒史与吸烟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年龄、受教育程度、损伤位置、多部位损伤及精神状态评分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额叶损伤、多部位损伤是影响创伤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认知障碍的主要因素。结论 创伤性中型颅脑损伤早期即存在广泛的认知障碍,创伤性中型颅脑损伤当中多部位损伤、额叶损伤以及患者年龄等均是影响认知障碍的重要因素。
2022年04期 v.25 438-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梁明礼;叶敏;张文波;杨玉先;刘文浩;
目的 探究多模态影像分析结合颅内电极定位致痫灶在症状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01—2021-07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7例症状性癫痫患者,术前均进行多模态影像初步确定致痫灶,根据非侵袭性监测结果进行颅内电极定位致痫灶,并行致痫灶切除手术,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致痫灶切除疗效:EngelⅠ级29例(78.38%),Ⅱ级4例(10.81%),Ⅲ级4例(10.81%),Ⅳ级为0例。1例(2.7%)颞前叶及内侧结构切除术后并发脑水肿,行去骨瓣减压,二期行颅骨修补术,恢复良好;2例(5.4%)术后出现暂时性单侧肢体偏瘫,术后2个月恢复正常;均无颅内出血、感染及死亡发生。结论 多模态影像分析结合颅内电极能帮助症状性癫痫手术中准确定位致痫灶,且术后效果显著,并发症少。
2022年04期 v.25 443-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梁明礼;叶敏;张文波;杨玉先;刘文浩;
目的 探究多模态影像分析结合颅内电极定位致痫灶在症状性癫痫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01—2021-07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7例症状性癫痫患者,术前均进行多模态影像初步确定致痫灶,根据非侵袭性监测结果进行颅内电极定位致痫灶,并行致痫灶切除手术,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致痫灶切除疗效:EngelⅠ级29例(78.38%),Ⅱ级4例(10.81%),Ⅲ级4例(10.81%),Ⅳ级为0例。1例(2.7%)颞前叶及内侧结构切除术后并发脑水肿,行去骨瓣减压,二期行颅骨修补术,恢复良好;2例(5.4%)术后出现暂时性单侧肢体偏瘫,术后2个月恢复正常;均无颅内出血、感染及死亡发生。结论 多模态影像分析结合颅内电极能帮助症状性癫痫手术中准确定位致痫灶,且术后效果显著,并发症少。
2022年04期 v.25 443-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 何英超;田雪涛;贾松;林燕;牛苗苗;吴萍;
目的 探讨视神经鞘直径(ONSD)联合鹿特丹CT评分评估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ICP)监测指导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05—2021-05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应用FVEP无创ICP监测指导治疗的59例HICH患者,其中治愈组49例,残疾组10例,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ONSD、鹿特丹CT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ONSD、鹿特丹CT评分对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 治疗前治愈组与残疾组患者ICP值[(196.40±16.11)mmHg、(201.33±20.13)mmHg]及住院时间[(7.13±1.35)d、(7.86±1.2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患者出血量[(24.83±1.27)mL]低于残疾组[(26.49±3.18)mL],治疗后出院时2组ICP值均明显降低,且治愈组[(154.94±13.50)mmHg]低于残疾组[(173.04±13.36)mmHg](P<0.05)。治疗前治愈组与残疾组患者的ONSD[(5.34±0.55)mm、(5.11±0.74)mm]、鹿特丹CT评分[(4.73±0.19)分、(4.81±0.1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项指标均明显降低,且治愈组[(2.97±0.36)分]低于残疾组[(4.01±0.44)分](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后ONSD、鹿特丹CT评分与出院时ICP值均呈正相关(r=0.569、0.588,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治疗后ONSD、鹿特丹CT评分单独及联合检测评估疗效的AUC分别为0.790、0.714、0.816(P<0.05)。结论 ONSD联合鹿特丹CT评分对FEVP无创ICP监测指导治疗HICH的效果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2022年04期 v.25 448-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 何英超;田雪涛;贾松;林燕;牛苗苗;吴萍;
目的 探讨视神经鞘直径(ONSD)联合鹿特丹CT评分评估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ICP)监测指导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05—2021-05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应用FVEP无创ICP监测指导治疗的59例HICH患者,其中治愈组49例,残疾组10例,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ONSD、鹿特丹CT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ONSD、鹿特丹CT评分对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 治疗前治愈组与残疾组患者ICP值[(196.40±16.11)mmHg、(201.33±20.13)mmHg]及住院时间[(7.13±1.35)d、(7.86±1.2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组患者出血量[(24.83±1.27)mL]低于残疾组[(26.49±3.18)mL],治疗后出院时2组ICP值均明显降低,且治愈组[(154.94±13.50)mmHg]低于残疾组[(173.04±13.36)mmHg](P<0.05)。治疗前治愈组与残疾组患者的ONSD[(5.34±0.55)mm、(5.11±0.74)mm]、鹿特丹CT评分[(4.73±0.19)分、(4.81±0.13)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项指标均明显降低,且治愈组[(2.97±0.36)分]低于残疾组[(4.01±0.44)分](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后ONSD、鹿特丹CT评分与出院时ICP值均呈正相关(r=0.569、0.588,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治疗后ONSD、鹿特丹CT评分单独及联合检测评估疗效的AUC分别为0.790、0.714、0.816(P<0.05)。结论 ONSD联合鹿特丹CT评分对FEVP无创ICP监测指导治疗HICH的效果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2022年04期 v.25 448-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 崔振华;宋振华;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07—2020-03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高频,25例)、B组(中频,25例)、C组(低频,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比4组NIHSS、SQLS、FMA和MAS评分和P-ROM和A-ROM及骨密度。结果 干预前,4组NIHSS、SQLS、FMA和MAS评分和P-ROM和A-ROM及骨密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1个月和2个月,A组FMA评分、P-ROM和A-ROM均显著高于B、C和对照组,且B组显著高于C和对照组;A组MAS评分显著低于B、C组和对照组,B组显著低于C和对照组(P<0.05)。干预2个月后,A组骨密度显著高于B、C组和对照组,且B组显著高于C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B、C组和对照组,且B组显著低于C组和对照组(P<0.05)。干预1、2、6个月后,A组SQLS评分显著低于B、C组和对照组,且B组显著低于C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振动训练,可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有利于近期精神功能和远期生活质量的提升,其中高频振动训练效果更佳。
2022年04期 v.25 453-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崔振华;宋振华;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07—2020-03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高频,25例)、B组(中频,25例)、C组(低频,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比4组NIHSS、SQLS、FMA和MAS评分和P-ROM和A-ROM及骨密度。结果 干预前,4组NIHSS、SQLS、FMA和MAS评分和P-ROM和A-ROM及骨密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1个月和2个月,A组FMA评分、P-ROM和A-ROM均显著高于B、C和对照组,且B组显著高于C和对照组;A组MAS评分显著低于B、C组和对照组,B组显著低于C和对照组(P<0.05)。干预2个月后,A组骨密度显著高于B、C组和对照组,且B组显著高于C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B、C组和对照组,且B组显著低于C组和对照组(P<0.05)。干预1、2、6个月后,A组SQLS评分显著低于B、C组和对照组,且B组显著低于C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振动训练,可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有利于近期精神功能和远期生活质量的提升,其中高频振动训练效果更佳。
2022年04期 v.25 453-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陈永军;张恒;孙华东;曾辉;
目的 探讨影响面肌痉挛术后迟发性面瘫(DF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06—2020-06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面肌痉挛(HFS)患者307例。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评估DFP发生及恢复情况。将术后发生DFP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术后未发生DFP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发生DFP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DFP发生时间与症状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307例患者随访3~12(8.34±2.15)月;术后1周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6%(41/307);术后DFP发生率为10.10%(31/307),均于术后2个月内发生,并于发生后1 a内完全恢复正常。31例DFP患者发生时间为术后18(5,46)d,恢复正常时间117(17,222)d。2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患侧、吸烟、饮酒、术前保守治疗情况、Cohen分级、责任血管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病程>5 a,责任血管数≥2条,面神经有压痕、围术期使用尼莫地平占比分别为67.74%(21/31)、58.06%(18/31)、64.52%(20/31)、70.97%(2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03%(116/276)、25.00%(69/276)、34.42%(95/276)、46.01%(127/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病程>5 a、责任血管数≥2、面神经有压痕是术后发生DFP的危险因素(P<0.05);围术期尼莫地平使用是术后发生DFP的保护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FP发生时间与症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896,P<0.001)。结论 术前病程越长、责任血管数越多以及面神经有压痕,则术后出现DFP可能性越高,而围术期使用尼莫地平则可减少DFP的发生。早治疗、术中轻柔操作、保护面神经、术后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MVD患者DFP的发生风险。
2022年04期 v.25 459-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 陈永军;张恒;孙华东;曾辉;
目的 探讨影响面肌痉挛术后迟发性面瘫(DF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06—2020-06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面肌痉挛(HFS)患者307例。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评估DFP发生及恢复情况。将术后发生DFP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术后未发生DFP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发生DFP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DFP发生时间与症状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307例患者随访3~12(8.34±2.15)月;术后1周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6%(41/307);术后DFP发生率为10.10%(31/307),均于术后2个月内发生,并于发生后1 a内完全恢复正常。31例DFP患者发生时间为术后18(5,46)d,恢复正常时间117(17,222)d。2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患侧、吸烟、饮酒、术前保守治疗情况、Cohen分级、责任血管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病程>5 a,责任血管数≥2条,面神经有压痕、围术期使用尼莫地平占比分别为67.74%(21/31)、58.06%(18/31)、64.52%(20/31)、70.97%(2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03%(116/276)、25.00%(69/276)、34.42%(95/276)、46.01%(127/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病程>5 a、责任血管数≥2、面神经有压痕是术后发生DFP的危险因素(P<0.05);围术期尼莫地平使用是术后发生DFP的保护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FP发生时间与症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896,P<0.001)。结论 术前病程越长、责任血管数越多以及面神经有压痕,则术后出现DFP可能性越高,而围术期使用尼莫地平则可减少DFP的发生。早治疗、术中轻柔操作、保护面神经、术后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MVD患者DFP的发生风险。
2022年04期 v.25 459-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 孟会红;邢晓明;张超;赵静;孙庆娜;刘永刚;任翠剑;郭亚平;钱倩;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DWI-ASPECTS)联合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8-06—2020-12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51例ACI患者,根据神经缺损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缺损组(n=45)、中度缺损组(n=71)、重度缺损组(n=35)。根据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61)、预后良好组(n=90)。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计算DWI-ASPECTS评分,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CA水平。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DWI-ASPECTS评分和血清ACA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影响因素。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WI-ASPECTS评分和血清ACA水平对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结果 轻度、中度、重度缺损组DWI-ASPECTS评分依次降低,血清ACA水平依次升高(P<0.05)。ACI患者NIHSS评分与DWI-ASPECTS评分呈负相关,与血清ACA水平呈正相关(r=—0.652、0.584,P均<0.001)。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年龄增大,糖尿病比例、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CA水平升高,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DWI-ASPECTS评分降低(P<0.05)。NIHSS评分(OR=1.179,95%CI:1.061~1.311,P=0.002)、LDL-C(OR=1.157,95%CI:1.059~1.264,P=0.002)、ACA(OR=1.794,95%CI:1.299~2.476,P<0.001)为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DWI-ASPECTS评分(OR=0.560,95%CI:0.411~0.764,P<0.001)为独立保护因素。DWI-ASPECTS评分、ACA水平、二者联合评估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6、0.792、0.934,敏感度分别为91.80%、72.13%、83.61%,特异度分别为61.11%、76.67%、90.00%。DWI-ASPECTS评分和血清ACA水平评估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AUC大于单独评估(P<0.05)。结论 DWI-ASPECTS评分降低、血清ACA水平升高与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相关,二者联合评估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价值较高。
2022年04期 v.25 465-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孟会红;邢晓明;张超;赵静;孙庆娜;刘永刚;任翠剑;郭亚平;钱倩;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DWI-ASPECTS)联合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8-06—2020-12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51例ACI患者,根据神经缺损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缺损组(n=45)、中度缺损组(n=71)、重度缺损组(n=35)。根据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61)、预后良好组(n=90)。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计算DWI-ASPECTS评分,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CA水平。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DWI-ASPECTS评分和血清ACA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影响因素。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WI-ASPECTS评分和血清ACA水平对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结果 轻度、中度、重度缺损组DWI-ASPECTS评分依次降低,血清ACA水平依次升高(P<0.05)。ACI患者NIHSS评分与DWI-ASPECTS评分呈负相关,与血清ACA水平呈正相关(r=—0.652、0.584,P均<0.001)。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年龄增大,糖尿病比例、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CA水平升高,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DWI-ASPECTS评分降低(P<0.05)。NIHSS评分(OR=1.179,95%CI:1.061~1.311,P=0.002)、LDL-C(OR=1.157,95%CI:1.059~1.264,P=0.002)、ACA(OR=1.794,95%CI:1.299~2.476,P<0.001)为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DWI-ASPECTS评分(OR=0.560,95%CI:0.411~0.764,P<0.001)为独立保护因素。DWI-ASPECTS评分、ACA水平、二者联合评估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6、0.792、0.934,敏感度分别为91.80%、72.13%、83.61%,特异度分别为61.11%、76.67%、90.00%。DWI-ASPECTS评分和血清ACA水平评估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AUC大于单独评估(P<0.05)。结论 DWI-ASPECTS评分降低、血清ACA水平升高与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相关,二者联合评估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价值较高。
2022年04期 v.25 465-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彭小妍;李丹;李洪涛;李阳;罗蔚锋;刘春风;
目的 探究应用A型肉毒毒素(BoNT/A)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BoNT/A组共纳入38例患者,分别在颞部、双侧外眦、额前、眉间20个点注射BoNT/A,文拉法辛组纳入20例患者,给予文拉法辛75~150 mg口服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和12周的评分。结果 2组在治疗后2周、4周、8周和12周的HAMD、SDS、HAMA以及S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BoNT/A组治疗前HAMD、SDS评分分别为(18.89±4.7)分、(53.34±7.9)分,治疗分别为(12.16±3.25)分、(40.08±9.82)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文拉法辛组治疗前HAMD、SDS评分分别为(17.8±2.76)分、(52.35±9.29)分,治疗后分别为(11.5±2.86)分、(36.5±6.48)分,HAMD、SDS评分也明显改善。但2组间HAMD、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oNT/A组出现2例注射点肌肉僵硬感;文拉法辛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肉毒毒素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文拉法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现BoNT/A组通过局部注射能够显著缓解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BoNT/A可作为PD合并抑郁患者的一种新治疗抑郁的方式。
2022年04期 v.25 471-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 彭小妍;李丹;李洪涛;李阳;罗蔚锋;刘春风;
目的 探究应用A型肉毒毒素(BoNT/A)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BoNT/A组共纳入38例患者,分别在颞部、双侧外眦、额前、眉间20个点注射BoNT/A,文拉法辛组纳入20例患者,给予文拉法辛75~150 mg口服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和12周的评分。结果 2组在治疗后2周、4周、8周和12周的HAMD、SDS、HAMA以及S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BoNT/A组治疗前HAMD、SDS评分分别为(18.89±4.7)分、(53.34±7.9)分,治疗分别为(12.16±3.25)分、(40.08±9.82)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文拉法辛组治疗前HAMD、SDS评分分别为(17.8±2.76)分、(52.35±9.29)分,治疗后分别为(11.5±2.86)分、(36.5±6.48)分,HAMD、SDS评分也明显改善。但2组间HAMD、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oNT/A组出现2例注射点肌肉僵硬感;文拉法辛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肉毒毒素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文拉法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现BoNT/A组通过局部注射能够显著缓解帕金森病合并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BoNT/A可作为PD合并抑郁患者的一种新治疗抑郁的方式。
2022年04期 v.25 471-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 陈剑豪;黄炼红;唐毅;刘婉君;苏清平;
目的 明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严重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18-12—2020-12于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并伴OSA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196例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睡眠呼吸监测,根据AHI将患者分为轻度OSA组及中重度OSA组,并对所有患者在入院后3周及入院后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 入院3周后轻度OSA组MoCA总分高于中重度OSA组,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定向力中,轻度OSA组得分均优于中重度OSA组[MoCA总分:(22.15±1.98)分vs(20.0±2.01)分,P<0.05;视空间与执行能力:(3.14±0.29)分vs(2.03±0.18)分,P<0.05;命名:(3.25±0.31)分vs(2.87±0.27)分,P<0.05;注意力:(4.51±0.52)分vs(4.03±0.48)分,P<0.05;定向力:(5.67±0.62)分vs(5.02±0.49)分,P<0.05]。患病后6个月,轻度OSA组MoCA总得分仍明显优于中重度组,同时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延迟回忆及定向力得分优于中重度OSA组[MoCA总分:(22.65±2.17)分vs(20.0±1.99)分,P<0.05;视空间与执行能力:(3.34±0.32)分vs(2.24±0.14)分,P<0.05;命名:(3.68±0.27)分vs(2.93±0.29)分,P<0.05;注意力:(4.65±0.54)分vs(4.25±0.47)分,P<0.05;延迟回忆:(3.59±0.28)分vs(2.72±0.28),P<0.05;定向力:(5.71±0.71)分vs(5.13±0.51)分,P<0.05]。结论 OSA的严重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呈正相关,主要表现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延迟回忆及定向力方面。
2022年04期 v.25 47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 陈剑豪;黄炼红;唐毅;刘婉君;苏清平;
目的 明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严重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18-12—2020-12于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并伴OSA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196例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睡眠呼吸监测,根据AHI将患者分为轻度OSA组及中重度OSA组,并对所有患者在入院后3周及入院后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 入院3周后轻度OSA组MoCA总分高于中重度OSA组,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定向力中,轻度OSA组得分均优于中重度OSA组[MoCA总分:(22.15±1.98)分vs(20.0±2.01)分,P<0.05;视空间与执行能力:(3.14±0.29)分vs(2.03±0.18)分,P<0.05;命名:(3.25±0.31)分vs(2.87±0.27)分,P<0.05;注意力:(4.51±0.52)分vs(4.03±0.48)分,P<0.05;定向力:(5.67±0.62)分vs(5.02±0.49)分,P<0.05]。患病后6个月,轻度OSA组MoCA总得分仍明显优于中重度组,同时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延迟回忆及定向力得分优于中重度OSA组[MoCA总分:(22.65±2.17)分vs(20.0±1.99)分,P<0.05;视空间与执行能力:(3.34±0.32)分vs(2.24±0.14)分,P<0.05;命名:(3.68±0.27)分vs(2.93±0.29)分,P<0.05;注意力:(4.65±0.54)分vs(4.25±0.47)分,P<0.05;延迟回忆:(3.59±0.28)分vs(2.72±0.28),P<0.05;定向力:(5.71±0.71)分vs(5.13±0.51)分,P<0.05]。结论 OSA的严重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呈正相关,主要表现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延迟回忆及定向力方面。
2022年04期 v.25 47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 逯蕊芳;马存萍;刘莲花;黄增英;罗军;
目的 分析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与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眼震特点及听-前庭功能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01—2020-12收治的52例HC-BPPV与58例V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眼震视图各参数、异常率,对比2组患者听-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包括纯音测试、眼震检查、冷热试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听觉脑干反应(ABR)检查。结果 HC-BPPV组患者平卧位(6.23±3.10)s、左侧卧位(8.55±3.36)s、右侧卧位(4.12±2.04)s的眼震潜伏期均明显高于VM组[(4.91±1.60)s、(5.65±1.29)s、(2.53±1.09)s],眼震持续时间[(35.69±5.60)s、(20.20±10.03)s、(45.38±11.58)s]及慢向速度[(12.35±6.13)°/s、(10.57±5.26)°/s、(17.66±6.50)°/s]均明显低于VM组[(60.28±11.05)s、(65.58±7.31)s、(90.61±8.26)s;(22.04±1.90)°/s、(25.38±11.71)°/s、(40.27±5.33)°/s](P<0.05)。HC-BPPV组患者凝视试验(1.92%)、扫视跟踪试验(0)、平稳跟踪试验(0)、视动性眼震检查(3.85%)、自发眼震试验(0)异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VM组(22.41%、31.03%、13.79%、29.31%、20.69%,P<0.05)。HC-BPPV组患者中枢性眼动(26.92%)、VEMP(13.46%)异常率明显低于VM组(50.00%、51.72%),冷热试验异常率(80.77%)明显高于VM组(20.69%,P<0.05)。结论 眼震视图及听-前庭功能均能有效区别HC-BPPV与VM患者,与VM患者比较,HC-BPPV患者眼震潜伏期长,持续时间短,慢向速度低,眼震视图检查、中枢性眼动及VEMP异常发生率低,冷热试验异常发生率高,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2022年04期 v.25 483-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逯蕊芳;马存萍;刘莲花;黄增英;罗军;
目的 分析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与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眼震特点及听-前庭功能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01—2020-12收治的52例HC-BPPV与58例V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眼震视图各参数、异常率,对比2组患者听-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包括纯音测试、眼震检查、冷热试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听觉脑干反应(ABR)检查。结果 HC-BPPV组患者平卧位(6.23±3.10)s、左侧卧位(8.55±3.36)s、右侧卧位(4.12±2.04)s的眼震潜伏期均明显高于VM组[(4.91±1.60)s、(5.65±1.29)s、(2.53±1.09)s],眼震持续时间[(35.69±5.60)s、(20.20±10.03)s、(45.38±11.58)s]及慢向速度[(12.35±6.13)°/s、(10.57±5.26)°/s、(17.66±6.50)°/s]均明显低于VM组[(60.28±11.05)s、(65.58±7.31)s、(90.61±8.26)s;(22.04±1.90)°/s、(25.38±11.71)°/s、(40.27±5.33)°/s](P<0.05)。HC-BPPV组患者凝视试验(1.92%)、扫视跟踪试验(0)、平稳跟踪试验(0)、视动性眼震检查(3.85%)、自发眼震试验(0)异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VM组(22.41%、31.03%、13.79%、29.31%、20.69%,P<0.05)。HC-BPPV组患者中枢性眼动(26.92%)、VEMP(13.46%)异常率明显低于VM组(50.00%、51.72%),冷热试验异常率(80.77%)明显高于VM组(20.69%,P<0.05)。结论 眼震视图及听-前庭功能均能有效区别HC-BPPV与VM患者,与VM患者比较,HC-BPPV患者眼震潜伏期长,持续时间短,慢向速度低,眼震视图检查、中枢性眼动及VEMP异常发生率低,冷热试验异常发生率高,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2022年04期 v.25 483-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钟真真;申佩;高云春;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 连续纳入2020-01—2021-12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和门诊部的原发性帕金森患者7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on-motor symptom evaluation scale,NMS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等指标。根据患者H-Y分期,分为1~2期组(n=40)和2.5~4期组(n=31),比较2组NMSS总分、心血管系统、睡眠与疲劳等指标。采用线性回归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发生非运动症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4期组患者NMSS总分高于1~2期组[分别为(37.55±29.00)分、(25.05±22.89)分,P<0.05)],其中2.5~4期组心血管系统、睡眠与疲劳、胃肠道系统和泌尿系统4项得分分别为(37.54±29.00)分、(1.42±1.96)分、(5.90±5.49)分、(6.74±7.94)分,1~2期组分别为(25.05±22.89)分、(0.44±1.02)分、(3.18±4.73)分、(3.18±5.20)分,2组比较,2.5~4期均高于1~2期组(P<0.05);NMSS总分与UPDRS评分呈正相关(r=0.6,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不同混杂因素后,UPDRS评分是NMSS总分的独立危险因素(B=0.515,95%CI=0.285~0.874,P<0.01)。结论 帕金森患者存在多种形式非运动症状,疾病分期越重,非运动症状越重,同时NMSS总分与UPDRS评分呈正相关。
2022年04期 v.25 48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 钟真真;申佩;高云春;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 连续纳入2020-01—2021-12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和门诊部的原发性帕金森患者71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on-motor symptom evaluation scale,NMS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等指标。根据患者H-Y分期,分为1~2期组(n=40)和2.5~4期组(n=31),比较2组NMSS总分、心血管系统、睡眠与疲劳等指标。采用线性回归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发生非运动症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4期组患者NMSS总分高于1~2期组[分别为(37.55±29.00)分、(25.05±22.89)分,P<0.05)],其中2.5~4期组心血管系统、睡眠与疲劳、胃肠道系统和泌尿系统4项得分分别为(37.54±29.00)分、(1.42±1.96)分、(5.90±5.49)分、(6.74±7.94)分,1~2期组分别为(25.05±22.89)分、(0.44±1.02)分、(3.18±4.73)分、(3.18±5.20)分,2组比较,2.5~4期均高于1~2期组(P<0.05);NMSS总分与UPDRS评分呈正相关(r=0.6,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不同混杂因素后,UPDRS评分是NMSS总分的独立危险因素(B=0.515,95%CI=0.285~0.874,P<0.01)。结论 帕金森患者存在多种形式非运动症状,疾病分期越重,非运动症状越重,同时NMSS总分与UPDRS评分呈正相关。
2022年04期 v.25 48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 陆敏杰;田园;吴长伟;王裕行;王冬缘;侯亚静;王泳;
目的 探讨高强度重复训练对卒中慢性期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09—2021-08慢性期脑卒中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接受以训练时靶心率和步数为目标的步行训练,每周5 d,每天2 h康复训练,期间高强度重复性步行训练时间不少于1.5 h。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每周5 d,每天2 d康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2周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速度步行测试(10MWT)、6 min步行测试(6MWT)等指标评价治疗有效性。记录2组训练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中因陪护原因未坚持训练而脱落1例,其余均完成2周治疗。训练2周后,治疗组恢复独自步行能力(FAC≥4)2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例(P<0.01);治疗组BBS评分(44.52±10.3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67±12.54)分(P<0.01);治疗组10MWT为(0.69±0.31)m/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5±0.28)m/s(P<0.01);治疗组6MWT为(192.14±89.96)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9.63±70.77)m(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除出现1例臀部肌肉酸痛外,其余无不良反应。结论 高强度重复步行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训练过程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
2022年04期 v.25 493-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陆敏杰;田园;吴长伟;王裕行;王冬缘;侯亚静;王泳;
目的 探讨高强度重复训练对卒中慢性期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09—2021-08慢性期脑卒中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接受以训练时靶心率和步数为目标的步行训练,每周5 d,每天2 h康复训练,期间高强度重复性步行训练时间不少于1.5 h。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每周5 d,每天2 d康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2周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速度步行测试(10MWT)、6 min步行测试(6MWT)等指标评价治疗有效性。记录2组训练中发生的不良事件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中因陪护原因未坚持训练而脱落1例,其余均完成2周治疗。训练2周后,治疗组恢复独自步行能力(FAC≥4)2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例(P<0.01);治疗组BBS评分(44.52±10.3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67±12.54)分(P<0.01);治疗组10MWT为(0.69±0.31)m/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5±0.28)m/s(P<0.01);治疗组6MWT为(192.14±89.96)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9.63±70.77)m(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除出现1例臀部肌肉酸痛外,其余无不良反应。结论 高强度重复步行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训练过程安全,无严重不良反应。
2022年04期 v.25 493-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孟玉洁;周世越;宋丹丹;张庆硕;韩晓旭;许顺良;
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调控的主要机制之一,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H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共同调控。近年研究发现,HDACs通过调节错误折叠蛋白的异常积聚、线粒体功能、氧化应激等,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s)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在NDs中,组蛋白乙酰化稳态被破坏,向低乙酰化方向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可用于治疗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性。本文对HADCs在ND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年04期 v.25 498-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孟玉洁;周世越;宋丹丹;张庆硕;韩晓旭;许顺良;
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调控的主要机制之一,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H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共同调控。近年研究发现,HDACs通过调节错误折叠蛋白的异常积聚、线粒体功能、氧化应激等,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s)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在NDs中,组蛋白乙酰化稳态被破坏,向低乙酰化方向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提出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可用于治疗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可能性。本文对HADCs在ND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年04期 v.25 498-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李姝柳;刘菊英;
Kv2.2是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Kv2家族中的一员,在机体的多个器官中均有表达,是构成神经元膜兴奋性电流的分子基础,能够通过影响动作电位介导神经元的兴奋性并参与早期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Kv2.2也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睡眠障碍、肠梗阻、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对神经元内质网/质膜连接的影响以及该通道本身的磷酸化/去磷酸化状态的改变在神经元发挥生理作用中有核心作用。Kv2.2表达下调时会引起动作电位波形和频率的改变,导致膜兴奋性受到影响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变化。通过Kv2.2干扰病毒干预其在机体内的表达会导致神经元兴奋性的增高,诱导疾病加重,提示Kv2.2可能作为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近年来关于Kv2.2参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综述。
2022年04期 v.25 503-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 李姝柳;刘菊英;
Kv2.2是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Kv2家族中的一员,在机体的多个器官中均有表达,是构成神经元膜兴奋性电流的分子基础,能够通过影响动作电位介导神经元的兴奋性并参与早期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Kv2.2也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睡眠障碍、肠梗阻、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对神经元内质网/质膜连接的影响以及该通道本身的磷酸化/去磷酸化状态的改变在神经元发挥生理作用中有核心作用。Kv2.2表达下调时会引起动作电位波形和频率的改变,导致膜兴奋性受到影响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变化。通过Kv2.2干扰病毒干预其在机体内的表达会导致神经元兴奋性的增高,诱导疾病加重,提示Kv2.2可能作为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近年来关于Kv2.2参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综述。
2022年04期 v.25 503-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 涂克涛;陈志颖;
自发性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尽管自发性ICH在脑卒中病例中所占比例不到20%,但仍是所有卒中类型中病死率最高的,同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血-脑屏障(BBB)能够限制分子运输,将中枢神经系统与血液循环分开,是一种物理和代谢屏障。在许多脑出血患者中,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在早期逐渐恶化,BBB早期损害是导致神经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受损的BBB严重程度与脑出血后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保护BBB的完整和维持其通透性是脑出血未来的主要治疗方法。因此,明确ICH后BBB通透性增高的相关机制,以期为寻找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2022年04期 v.25 508-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涂克涛;陈志颖;
自发性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尽管自发性ICH在脑卒中病例中所占比例不到20%,但仍是所有卒中类型中病死率最高的,同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血-脑屏障(BBB)能够限制分子运输,将中枢神经系统与血液循环分开,是一种物理和代谢屏障。在许多脑出血患者中,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在早期逐渐恶化,BBB早期损害是导致神经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受损的BBB严重程度与脑出血后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保护BBB的完整和维持其通透性是脑出血未来的主要治疗方法。因此,明确ICH后BBB通透性增高的相关机制,以期为寻找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2022年04期 v.25 508-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梁春华;肖小华;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症,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脑白质高信号是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近些年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脑白质高信号是认知障碍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现就脑白质高信号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认知功能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
2022年04期 v.25 513-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梁春华;肖小华;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症,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脑白质高信号是脑白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近些年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脑白质高信号是认知障碍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现就脑白质高信号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认知功能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
2022年04期 v.25 513-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张仁娟;周远忠;申旭波;
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主要负责产生能量,维持细胞正常的能量代谢水平,是细胞发生有氧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线粒体功能障碍将导致神经细胞发生代谢异常,诱发细胞凋亡和Ca2+失衡等。大脑对线粒体功能的丧失十分敏感,这一现象在阿尔茨海默症(AD)中极其常见。本文对线粒体功能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的关系进行阐述。
2022年04期 v.25 518-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 张仁娟;周远忠;申旭波;
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主要负责产生能量,维持细胞正常的能量代谢水平,是细胞发生有氧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线粒体功能障碍将导致神经细胞发生代谢异常,诱发细胞凋亡和Ca2+失衡等。大脑对线粒体功能的丧失十分敏感,这一现象在阿尔茨海默症(AD)中极其常见。本文对线粒体功能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的关系进行阐述。
2022年04期 v.25 518-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 蔡燕珊;颜耿杰;陈融清;董绍岚;庄邱颖;周芬结;谭文澜;
癫痫和抑郁症都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病程长且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癫痫患者的抑郁发病率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癫痫患者中常并发抑郁,这可能与患者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生活、心理承受能力、癫痫发作类型、治疗方式及神经系统的解剖功能异常等相关。同时,在癫痫伴发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抗抑郁药的使用能在癫痫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从抗抑郁药的促惊厥作用、抗抑郁药与抗癫痫药(AEDs)相互作用产生的潜在不良后果综合来看,药物在使用时应权衡其中的利弊。本文对癫痫与抑郁障碍的关系和发病原因、抗抑郁药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等相关文献进行了选择性回顾,现就癫痫与抑郁共病的原因、抗抑郁药对癫痫治疗的作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临床治疗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2022年04期 v.25 523-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 蔡燕珊;颜耿杰;陈融清;董绍岚;庄邱颖;周芬结;谭文澜;
癫痫和抑郁症都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病程长且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癫痫患者的抑郁发病率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癫痫患者中常并发抑郁,这可能与患者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生活、心理承受能力、癫痫发作类型、治疗方式及神经系统的解剖功能异常等相关。同时,在癫痫伴发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抗抑郁药的使用能在癫痫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从抗抑郁药的促惊厥作用、抗抑郁药与抗癫痫药(AEDs)相互作用产生的潜在不良后果综合来看,药物在使用时应权衡其中的利弊。本文对癫痫与抑郁障碍的关系和发病原因、抗抑郁药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等相关文献进行了选择性回顾,现就癫痫与抑郁共病的原因、抗抑郁药对癫痫治疗的作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临床治疗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2022年04期 v.25 523-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