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临床诊治

  • 初诊帕金森病患者的偏侧化研究

    张荣桂;华平;于翠玉;刘卫国;

    目的 研究初诊未服药帕金森病患者临床偏侧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11—2019-09就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的178例初诊未服药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非运动症状问卷筛查表(NMS Quest)、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评估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对受试者进行评估,根据UPDRS第三部分(UPDRS-Ⅲ)及病史分为优势侧起病组(DS-PD)及非优势侧起病组(NDS-PD),比较2组临床资料。结果 NDS-PD组UPDRS-Ⅲ评分、H-Y分期高于DS-PD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女性(OR=2.27,95%CI 1.145~4.524)及NMS Quest评分高(OR=1.189,95%CI 1.058~1.337)是PD患者非优势侧起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性别可能是帕金森病患者偏侧起病的影响因素,非优势半球起病的PD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受累更严重。在疾病早期,应更注重非优势侧起病的PD患者,并制定规范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2022年07期 v.25 793-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溶栓联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作用

    李琴;曾凡杰;唐绍辉;唐柚青;罗高权;古菁;邢然然;姚惠东;

    目的 探讨溶栓联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09—2020-09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科、脑血管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于4.5 h内进行溶栓治疗。按肢体功能锻炼的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患者在溶栓24 h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对照组42例患者在溶栓治疗24 h后再给予肢体康复训练,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3个月后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量表评分、患肢关节Ashworth评分、Rankin评分和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605、4.303,P<0.05),Fugl-Meye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371、3.866,P<0.05),患肢关节Ashworth评分、Rankin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29%(7/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0%(2/54)(χ~2=4.987,P=0.02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溶栓联合早期肢体功能锻炼能够显著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安全性好。

    2022年07期 v.25 798-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屏气刺激与视觉刺激下偏头痛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对比

    方玉婷;胡露宇;甘泉;邱涛;郑泽华;肖哲曼;

    目的 对比屏气刺激与视觉刺激下偏头痛患者的脑血管舒缩反应性。方法纳入2021-03—2022-03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偏头痛患者和正常志愿者,收集临床资料,比较2组在屏气刺激与视觉刺激下的脑血管反应性。结果 偏头痛组屏气指数(BHI)高于对照组(1.53±0.39 vs 1.09±0.15,P<0.001),偏头痛组视觉刺激下平均血流速度(MFV)变化率高于对照组[(6.08±3.23)%vs(4.12±1.9)%,P<0.05]。伴卵圆孔未闭的患者BHI低于不伴卵圆孔未闭患者(1.20±0.24 vs 1.64±0.26,t=—3.998,P=0.001),视觉刺激下MFV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HI与年龄呈弱相关(r=0.368,P<0.05)。结论 血管舒缩反应可反映血管的扩张潜能,且与自身调节密切相关。偏头痛患者大脑中动脉对屏气刺激与视觉刺激的血管舒张反应均高于健康人群,提示偏头痛患者脑血管自主调节能力异常。

    2022年07期 v.25 803-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 急性脑梗死病灶部位与痫性发作的相关性

    李依梦;皮兴文;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痫性发作症状与病灶部位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20-07—2021-07鄂州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痫性发作的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讨论痫性发作的时间、类型、脑电图的特征和表现,与头部MRI结果中所示梗死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 早发型痫性发作发生率(63.92%)明显高于迟发型痫性发作发生率(3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部分性发作45例(46.39%),复杂部分性发作24例(24.74%),全面性发作24例(24.74%),不能分类发作4例(4.13%)。病灶在皮质区65例(63.77%),非皮质区32例(3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7例急性脑梗死继发痫性发作患者发作期间视脑电图正常13例(13.40%),边缘状态脑电图改变6例(6.19%),视频脑电图异常患者78例(80.41%),其中视频脑电图异常以癫痫样放电为主。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以早发型痫性发作多见。病灶在脑叶皮质者痫性发作发生率高。发作形式以部分性发作多见。急性脑梗死继发痫性发作患者中视频脑电图异常以癫痫样放电为主。

    2022年07期 v.25 807-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后慢性意识障碍的危险因素

    韩超;王如海;张成;杨东升;于强;胡海成;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出现慢性意识障碍(pDoC)的术前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19-05—2022-03阜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102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根据aSAH患者介入治疗后28 d意识情况分为pDoC组和非pDoC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介入术后SAH患者pDoC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影响因素预测pDoC的能力。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血清葡萄糖和钾的比值、白细胞计数、血糖、Hunt-Hess分级、急性脑积水、颅内血肿、脑出血破入脑室等是pDoC形成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急性脑积水、颅内血肿等为pDo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Hunt-Hess分级等危险因素为检验变量,以pDoC为状态变量绘制aSAH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术前Hunt-Hess分级的AUC为0.895(95%CI:0.818~0.947,P<0.001),约登指数为0.4893,敏感度76.20%,特异度91.4%。急性脑积水、颅内血肿、Hunt-Hess分级联合预测预后的AUC为0.924(95%CI:0.855~0.967,P<0.001),敏感度85.71%,特异度91.36%。结论 aSAH患者较高级别的Hunt-Hess分级、合并急性脑积水、颅内血肿等可能与术后pDoC有关,3种危险因素同时发生可能造成pDoC机会更高。

    2022年07期 v.25 813-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 mTICI 2b级与3级再灌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周义锋;刘燕;罗庆明;李晶;

    目的 探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评分2b级与mTICI 3级再灌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06—2021-06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收治的AIS患者80例,根据血管内治疗(EVT)后mTICI再灌注程度分为A组和B组,A组为30例mTICI 2b级再灌注AIS患者,B组为50例mTICI 3级再灌注AIS患者。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 d梗死灶体积变化、责任血管再闭塞率、出血转化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死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术后梗死灶体积、责任血管再闭塞率、出血转化率、sICH、病死率及预后良好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周、3个月及6个月,2组患者NIHSS评分较之前均降低,且同时间段B组NIHSS评分均低于A组(P<0.05)。结论 mTICI 2b级与mTICI 3级再灌注AIS患者均能取得较好疗效及预后,但mTICI 3级再灌注AIS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预后结局更佳。

    2022年07期 v.25 819-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 不同类型神经梅毒驱梅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分析

    师璐;黄宇明;寇程;许东梅;

    目的 探讨无症状神经梅毒、脊髓痨和麻痹性痴呆驱梅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0例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其中无症状16例,脊髓痨14例,麻痹性痴呆20例。比较驱梅后3组间外周血和脑脊液(CSF)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SF蛋白和CSF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驱梅后外周血淋巴细胞(LY)及亚群多重比较,无症状患者LY总数显著大于脊髓痨和麻痹性痴呆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大于麻痹性痴呆患者,CD8~+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大于脊髓痨患者(P<0.05);驱梅后脊髓痨患者CSF蛋白显著高于无症状和麻痹性痴呆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驱梅后麻痹性痴呆和无症状患者CSF蛋白更倾向低于脊髓痨患者(OR=0.169,95%CI:0.033~0.875,P=0.034;OR=0.092,95%CI:0.015~0.573,P=0.011);脊髓痨和麻痹性痴呆患者CSF TRUST滴度更倾向高于无症状患者(OR=15.298,95%CI:2.070~113.077,P=0.008;OR=14.736,95%CI:2.174~99.886,P=0.006)。结论 不同类型神经梅毒驱梅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可能与免疫损伤和病理改变有关,应动态监测这类指标预测病情和预后,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

    2022年07期 v.25 825-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 可调压分流管LPS术和VPS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的疗效

    吴波;邓达;王维波;

    目的 探究可调压分流管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PS)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对交通性脑积水患者疗效与血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01—2021-11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资阳医院收治的交通性积水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行VPS术治疗,研究组行LPS术治疗。比较2组术后6个月疗效、加拿大神经病学量表(CN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1周RDW、S100B、TGF-β1水平与术后并发症。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DICH)将患者分为DICH组与非DICH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DICH发生影响因素。结果 2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组优于对照组(93.33%vs 83.33%)(χ~2=7.278,P<0.05)。2组治疗后的CN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7.96±0.81 vs 5.06±0.56/7.01±0.69 vs 5.05±0.65),mRS评分均显著降低(2.03±0.42 vs 4.07±0.65/2.85±0.39 vs 3.98±0.55)(t=16.213/11.353、32.285/9.281,P<0.05),且研究组CNS评分(7.96±0.81 vs 7.01±0.69)高于对照组,mRS评分(2.03±0.42 vs 2.85±0.39)均低于对照组(t=10.935、17.522,P<0.05)。与治疗前相比(2.21±0.31/2.22±0.34、16.35±2.34/16.87±2.26、2718.50±703.58/2798.08±729.76),2组患者治疗后的S100B、RDW、TGF-β1水平(1.28±0.27/1.73±0.32、12.58±1.58/14.28±1.55、1664.76±625.59/2304.26±692.44)均显著降低(t=27.707/12.853、16.353/11.575、13.708/6.012,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S100B、RDW、TGF-β1(1.28±0.27、12.58±1.58、1664.76±625.59)均低于对照组(1.73±0.32、14.28±1.55、2304.26±692.44)(t=13.163、9.407、8.393,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DICH与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14.45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术后1周内调节分流管阀门、术后硬膜下有积液均为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术后DICH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可调压分流管LPS术相比VPS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效果更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损伤情况,降低RDW、S100B、TGF-β1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高龄、糖尿病、高血压、术后1周内调节分流管阀门、术后硬膜下有积液均为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术后DICH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2022年07期 v.25 83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 小脑扁桃体软膜切除术与硬膜扩大修补术临床对照分析

    董先成;陈忠;邹坤良;邓功建;郎清;

    目的 分析小脑扁桃体软膜切除术与硬膜扩大修补术对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 Ⅰ型畸形)患者临床症状、脑脊液流体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01—2020-01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MRI确诊的95例Chiari Ⅰ型畸形连续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63例接受脑扁桃体软膜切除术患者纳入A组,32例接受硬膜扩大修补术患者纳入B组;比较2组手术资料及术后6个月时的临床症状、脑脊液动力学情况,并统计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芝加哥Chiari畸形预后量表(CCOS)评价其预后。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B组(P<0.05),但2组术中失血量、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长、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Klekamp神经评分系统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共济失调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下降,但2组术后Klekamp神经评分系统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共济失调评分及脊髓空洞闭合或消失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每搏输出量(SV)、平均流量(MF)较术前显著上升,尾端最大峰值流速(peak velocity,Vmax)、头端Vmax较术前显著下降,但2组SV、MF、尾端Vmax、头端Vmax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头痛头晕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但2组发热、皮下积液、伤口感染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COS评分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扁桃体软膜切除术与硬膜扩大修补术对Chiari Ⅰ型畸形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脑脊液动力学及预后的改善相当,但前者手术时间更长,术后头痛头晕发生率更高,值得临床重视。

    2022年07期 v.25 839-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 急性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与栓塞性缺血脑卒中机械取栓治疗的对比研究

    李家辉;陈巨罗;李子峰;王国防;王福星;王幼萌;

    目的 对比分析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ICAS)和栓塞性(embolic)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2021-12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118例急性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CAS组27例(22.9%),Embolic组91例(77.1%)。结果 与Embolic组比较,ICAS组更高的后循环闭塞比例(37.0%vs 14.3%,P=0.009)、更高的球囊扩张(66.7%vs 7.7%,P<0.001)及支架置入比例(59.3%vs 6.6%,P<0.001),手术时间明显延长[110.00(80.00~130.00)min vs 85.00(55.00~120.00)min,P=0.021)],年龄更小[(63.67±11.48)岁vs(68.25±10.13)岁,P=0.047],合并冠心病比例(14.8%vs 41.8%,P=0.010)、心房颤动比例(7.4%vs 52.7%,P<0.001)及术后出血发生率(3.7%vs 23.1%,P=0.023)明显降低,2组血管成功再通率(92.6%vs 91.2%)及术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40.7%vs 49.5%)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比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栓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存在差异,ICAS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术中往往需要联合血管成形术,但两者预后无明显差异。

    2022年07期 v.25 846-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张莉;文俊;邵丽华;李向东;夏俊;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LVO)脑梗死机械取栓(MT)术后出血转化(HT)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107例2020-01—2021-12序贯就诊于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急性前循环LVO脑梗死,并行急诊MT术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T术后HT发生影响因素,并行曲线拟合及阈值效益分析。结果 107例急性前循环LVO脑梗死患者中32例术后发生HT,占29.91%,包括症状性HT 13例(12.15%)和非症状性HT 19例(17.7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侧支循环代偿程度低、术前急查外周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是急性前循环LVO脑梗死MT术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应用平滑曲线拟合显示,术前急查NLR水平与急性前循环LVO脑梗死MT术后HT发生风险呈J型曲线关系,行阈值效应分析发现,曲线存在饱和效应值为6.3。结论 术前侧支循环代偿程度低、术前急查外周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高、NLR升高是急性前循环LVO脑梗死MT术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监测术前NLR变化可成为预测急性前循环LVO脑梗死MT术后HT发生风险的有效措施。

    2022年07期 v.25 851-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基于磁共振引导下的经颅磁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

    曹海杰;李响;张洪蕊;刘陵鑫;孙亚鲁;

    目的 观察基于磁共振定位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是否优于常规定位下的刺激。方法 将6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3组患者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经颅磁干预;A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治疗,B组给予常规定位下经颅磁治疗,C组给予磁共振引导下的经颅磁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评估。治疗前后用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精神心理评定,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行认知功能评定,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3组患者评分均较前明显较低,组间比较,B组治疗后MADRS、HAMD、MBI以及MoCA评分分别为(18.65±1.89)分、(20.55±2.53)分、(53.15±2.89)分、(21.25±2.89)分较A组(20.00±1.95)分、(22.10±2.08)分、(51.20±2.95)分、(19.15±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后MADRS、HAMD、MBI以及MoCA评分分别为(15.75±3.14)分、(17.45±3.90)分、(58.50±3.30)分、(25.40±3.32)分与B组比较(18.65±1.89)分、(20.55±2.53)分、(53.15±2.89)分、(21.25±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TMS能进一步缓解PSD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认知功能,给予经颅磁定位的rTMS相对于常规组效果更加显著。

    2022年07期 v.25 858-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 颈动脉斑块造影评价新生血管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李会霞;卢学峰;李伟;王艳;孙雪;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造影评价新生血管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01—2021-1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伴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60例有颈动脉斑块未发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予以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采用超声造影(CEUS)评估有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检查情况,评估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与病情严重程度[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预后状况[改良Rankin量表(mRS)]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Ⅱ、Ⅲ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2组斑块厚度、低回声斑块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AT、DTT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增强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与脑卒中患者NIHSS、mRS得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AT、DTTP与脑卒中患者NIHSS、mRS得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斑块增强强度与脑卒中患者NIHSS、mRS得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更高,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2022年07期 v.25 863-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血清CysC及IL-17A与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孟庆军;水少锋;时会敏;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白细胞介素(IL)-17A水平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02—2020-02多介入中心的115例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测定血清CysC、IL-17A水平,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随访3个月应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预后,比较预后良好(mRS≤2分)与预后不良(mRS>2分)患者的基线资料与实验室指标水平,分析血清CysC、IL-17A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关系,绘制决策曲线分析血清CysC、IL-17A水平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3个月,115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36.52%(42/115)。预后不良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预后良好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清CysC、IL-17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DBP、CysC、IL-17A与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有关(OR>1,P<0.05)。森林图显示,在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相关因素中,发病至入院时间、CysC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关联度最强。绘制决策曲线,结果显示,高风险阈值在0~0.8区间时,有临床意义,且高风险阈值取值越小,净受益率越大;阈值在0.3~0.8区间内,联合入院时血清CysC、IL-17A水平预测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净受益率优于单纯某一指标。结论 血清CysC、IL-17A水平升高增加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风险,联合入院时血清CysC、IL-17A水平预测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净受益率较高。

    2022年07期 v.25 868-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论著 护理园地

  •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知觉压力和家庭功能现状及其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郝俊丽;张静;张晓娜;韩智培;

    目的 调查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患者知觉压力、家庭功能现状并探讨其对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 使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问卷对河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11—2022-04在神经外科门诊、病区就诊或住院的UIA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UIA患者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得分为(30.21±6.115)分,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得分为(5.17±2.826)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得分为(124.48±32.451)分;UIA患者知觉压力与健康行为呈负相关(r=-0.647,P<0.01),家庭功能与健康行为呈正相关(r=0.377,P<0.01);分层回归结果显示,知觉压力、家庭功能独立解释UIA患者健康行为变异的13.8%。结论 UIA患者知觉压力水平较高,家庭功能处于中度障碍水平,健康行为处于一般水平,知觉压力、家庭功能是健康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可通过针对性措施减轻UIA患者知觉压力,帮助其家庭功能的提升,从而改善UIA患者健康行为。

    2022年07期 v.25 874-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居家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

    周娜;

    目的 制订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出院后的居家护理方案,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2019-02—2020-05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A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接受居家护理方案。对比分析2组患者出院12个月内的日常生活能力、RTC(拒绝配合)、精神行为症状、照顾者负担、抗精神疾病药物应用状况。结果 (1)2组患者在出院6或12个月时,RTC、日均活动时间较出院时有明显改变(P<0.017)。而2组之间,出院12个月时,观察组的RTC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拒绝配合情况向好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时的照顾者负担和精神行为症状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照顾者负担和精神行为症状向好变化)。(3)2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抗精神疾病药物应用情况也大致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各种药物用药情况(用药率)均低于对照组,尤其在出院12个月时。结论 居家护理方案可改善AD患者的抗拒护理行为和精神行为症状,缓解家属的照顾负担,但不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2022年07期 v.25 880-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综述

  • 特发性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与多系统萎缩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王钰;白丽鹏;刘崴;朱晓冬;

    特发性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iRBD)是潜在的α-突触核蛋白病的最有力的标志物之一。大量文献记录了多系统萎缩(MSA)中iRBD的高发率,iRBD作为MSA前驱期的特征性改变,其在MSA进展中的作用也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前驱期MSA的诊断标准,iRBD为识别潜在的前驱期MSA患者提供了手段。认知能力通常保持相对完整,色觉异常较少,保留嗅觉会出现较严重的泌尿系统症状,这些临床特征可以帮助判定iRBD患者向MSA的转化。本文就iRBD的流行病学特点、在MSA中临床特征、与MSA进展、预后和转化的关系等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iRBD与MSA的关系,为MSA前驱期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2022年07期 v.25 886-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 睡眠障碍对脑卒中的影响研究进展

    张爱荣;冯瑞;曾嵘;

    脑卒中是致残、致死主要的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脑卒中给医疗经费带来的挑战与日俱增。近年来,睡眠障碍的国内外研究呈上升趋势,其作为卒中的发病因素及机制也逐渐被认识。目前,呼吸相关性睡眠障碍尤其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被认为是卒中的独立风险因素,其卒中风险估计增加1倍,而对其他形式的睡眠障碍是否会增加卒中的风险研究较少。本文就睡眠障碍对脑卒中影响的研究做一综述,概括呼吸性与非呼吸性睡眠相关疾病对脑卒中的影响。

    2022年07期 v.25 891-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 5-羟甲基胞嘧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小桃;朱爱琴;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亨廷顿病(Huntingtondisease,HD)等,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近年研究表明,5-羟甲基胞嘧啶(5-hydroxymethylcytosine,5hmC)可能参与了AD、PD、HD等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机制。本文就近年来5hmC与表观遗传学的关系、TET家族蛋白及5hmC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2022年07期 v.25 895-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 不宁腿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和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

    刘朝;关睿骞;潘立民;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特点是不舒服的腿部冲动,在运动或起身行走时缓解,并在夜间症状加重。RLS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随着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进展,发现可能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功能障碍,以及其他未确定的促进机制,特别是缺铁和慢性肾功能障碍。有家族史的遗传易感性很常见。RLS增强的特点是症状的严重性更强,症状发生的时间更早,而且常常是症状从腿部扩散至手臂或身体其他区域。一些RLS患者通过非药物措施,如按摩和温水浴,可以充分控制症状。一线治疗方案包括对体内铁储存减少的人进行铁补充治疗,或使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以及多巴胺激动剂,如普拉克索、罗匹尼罗和罗替戈汀。二线疗法包括曲马多、羟考酮和美沙酮等阿片类药物。RL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仍是一个非常需要创新的治疗领域,需要有更多新的、有生物依据的治疗方法。

    2022年07期 v.25 899-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 Irisin/FNDC5对脑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詹云亮;杨梦娇;高梅;

    鸢尾素(Irisin)作为一种在肥胖领域研究中的重要因子,也可影响动物的神经功能,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报告其在基因及转录因子层面对脑代谢及各类神经细胞的影响。鸢尾素作为运动因子对内分泌系统的益处不言而喻,本文主要收集了关于鸢尾素对神经功能影响的相关文献及最新进展,提示鸢尾素对于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脑功能损伤存在潜在治疗价值。

    2022年07期 v.25 906-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深髓静脉与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

    尹园园;罗伟刚;任慧玲;

    脑小血管病(CVSD)是一类常见的疾病。虽然CVSD主要影响脑动脉小血管的病理,但脑实质的小静脉逐渐被关注,特别是引流深部白质的深髓静脉(DMVs)。随着3.0T磁共振,特别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发展,使得DMVs的结构可以清晰显现。该文综述了DMVs在CVSD发展中的作用。DMVs可能参与了脑小血管病的病理过程,重视DMVs的影像学表现可以为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提供更多信息。DMVs与CVSD神经影像学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提示了小静脉在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2年07期 v.25 911-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 脑白质病变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任腊梅;郭爱红;高春燕;丁江博;王丙聚;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白质病变的高检出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目前关于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还存在许多问号,在脑白质病变的众多可能危险因素中只有年龄和高血压被予以了肯定,而其余的危险因素尚无明确结论。而对于脑白质病变的发病机制也缺乏有说服力的共识。本文就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方面进行综述,为脑白质病变的防治提供一定的思路。

    2022年07期 v.25 916-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 改良气脉冲治疗脑卒中气管切开伴吞咽障碍患者的研究进展

    赵潇潇;姜永梅;郭启程;王亚娟;周笑涵;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伴有的并发症之一,且吞咽障碍会增加不良预后和病死率。脑卒中伴吞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吞咽安全,还会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风险,以及由于无法经口进食而导致的营养不良而出现其他并发症的相关风险。重症脑卒中会因为各种原因并发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及吞咽障碍,当吞咽障碍较严重且气道保护不充分或需要长期通气时,则需进行气管切开术。但气管切开会使吞咽时无法形成声门下压力、口咽部敏感度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原有的吞咽功能障碍。及时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对于帮助患者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但目前国内外针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气管切开患者吞咽障碍治疗还缺乏特异性的针对手段。在临床工作中,对改善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吞咽障碍进行研究发现,喉部感觉减退是导致患者吞咽反射延迟及咳嗽反射不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改良气脉冲是一种将气流运送到咽喉的特殊装置,可使气脉冲反复刺激吞咽反射相关感受区,应用于喉部结构的气脉冲刺激可以直接作用于外周感觉传入系统,间接作用于喉部运动和感觉的大脑皮层及相关区域。本文主要探讨改良气脉冲改善由于喉部感觉减退造成的吞咽障碍的可行性。

    2022年07期 v.25 920-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