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临床诊治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IRAK4的表达及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田章林;龙波;熊密;董语涵;魏有东;

    目的 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白介素1受体关联激酶4(IRAK4)浓度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患者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0-09—2021-02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时间在72 h内的AIS患者(AIS组)134例及健康对照者(HC组)31例,使用急性IS 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标准将AIS组患者分为5个亚组,所有受试者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收集并分析2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基线资料包括受试者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等,临床资料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生化指标等。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试剂盒测定血清中IRAK4的浓度,分析5个亚组血清IRAK4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及IRAK4与NIHSS评分是否具有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IRAK4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3个月后AIS患者的功能预后,以AIS患者功能预后为因变量,根据单因素分析中的变量(P<0.05)对AIS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IS组与HC组受试者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高脂血症、冠心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C组相比,AIS组患者血清IRAK4浓度显著升高[(364.69±43.32)μg/L vs(323.05±48.31)μg/L,P<0.05];经ROC曲线分析,IRAK4的AUC值为0.728(95%CI:0.628~0.827,P<0.01),最佳截断值为303.4μg/L,约登指数为0.38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和45.2%。血清IRAK4浓度与入院NIHSS评分无相关性(r=0.079,P=0.365)。AIS患者5个亚组之间血清IRAK4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清IRAK4浓度无统计学差异[(368.62±41.05)μg/L vs(361.95±44.88)μg/L,P=0.382]。结论 IRAK4在AIS患者血清中表达增加,或许可作为早期识别和诊断AIS的生物学指标之一,但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功能预后无相关性。

    2022年10期 v.25 118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与基于CTP评估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

    杨莎莎;林惠卿;方欣欣;周戈;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与CT灌注成像(CTP)评估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01—2021-06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行取栓手术治疗的AIS患者221例,均经多模态CTP评估侧支循环状态,分析临床特征资料及预后情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梗死体积扩大的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侧支循环不良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侧支循环不良组年龄、基线空腹血糖(FPG)水平及合并房颤、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觉醒性卒中、颈内动脉段闭塞比例均显著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术前静脉溶栓比例显著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加、合并心功能不全、基线FPG水平升高、合并觉醒性卒中及颈内动脉段闭塞是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纳入经双变量检验筛选梗死体积扩大的相关因素,步进法分析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缺血半暗带体积减少、合并出血转化(HT)及术后1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是梗死体积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模型R~2=0.91。预后不良组年龄、住院时间、基线FPG水平、合并房颤比例、合并冠心病比例、合并心功能不全比例、合并觉醒性脑卒中比例、合并颈内动脉段闭塞比例、侧支循环不良比例、核心梗死体积、最终梗死体积、梗死扩大体积、合并HT比例、基线及术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HT和梗死扩大体积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模型R2=0.85。结论 AIS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不良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基于多模式CTP评估侧支循环状态可独立预测病情进展及预后不良风险。

    2022年10期 v.25 1196-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疗效

    罗雅丽;陈劲松;白洁;陈莎莎;刘双;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疗效。方法 纳入2020-07—2022-02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住院的PSC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rTMS组、tDCS组、联用1组和联用2组。rTMS组采用r TMS治疗,tDCS组采用tDCS治疗,联用1组采用先rTMS后tDCS治疗,联用2组采用先tDCS后r TMS治疗,4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观察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连线测验(TMT)、Stroop色词试验评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实验室指标(hs-CRP、BDNF、SOD)。结果 量表测试方面,治疗后联用2组TMT时长低于其余3组(38.03±3.49比42.96±3.70、43.11±3.58、40.72±4.46)(P<0.05),Stroop色词试验高于其余3组(56.26±4.64比54.29±4.36、52.85±3.69、55.39±4.59)(P<0.05),MoCA评分高于rTMS组和tDCS组(23.05±4.02比21.33±2.64、19.75±2.27),与联用1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TI方面,治疗后联用2组在胼胝体压部、矢状层(右侧)、上纵束(双侧)、扣带束(双侧)的FA值高于其余3组(P<0.05),在矢状层(左侧)、下额枕束(双侧)的FA值高于tDCS组,在胼胝体膝部与其他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联用2组MoCA评分、Stroop色词试验个数的提高与胼胝体压部、左侧上纵束、双侧扣带束FA值的上升呈正相关(P<0.05),而TMT总时长的减少与胼胝体压部、双侧上纵束、双侧扣带束FA值的上升呈负相关(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联用2组BDNF、SOD水平高于其余3组(P<0.05),hs-CRP水平低于rTMS组和tDCS组(P<0.05),与联用1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PSCI治疗上,单独采用r TMS优于单独采用tDCS,先采用tDCS后采用rTMS具有较好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tDCS或rTMS以及先使用rTMS后使用t DCS。

    2022年10期 v.25 1203-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 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行血运重建术后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

    袁小威;杜宁;吴建珩;

    目的探究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行血运重建术后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6-03—2018-12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行血运重建术的92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缺血型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92例患者至随访结束时均存活,其中12例术后至随访结束再发脑梗死,其余80例术后无脑梗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Suzuki分期(OR=75.102,95%CI3.781~1 491.721,P=0.005)、mRS评分(OR=15.712,95%CI 1.975~124.975,P=0.009)可影响术后再发脑梗死的概率。结论 烟雾病应早期手术,及时在Suzuki分期的早期和mRS评分较低的阶段进行手术,术后再发脑梗死的风险相对较小,手术效果更好。

    2022年10期 v.25 1210-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 儿童颅脑外伤临床特征分析与预后评估

    杨元华;吴峤微;汪继虎;诸澎伟;张亦鹏;蒋蕾花;

    目的 探讨外伤导致颅脑损伤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评估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无锡儿童医院2018-05—2020-07收治的部分累及颅脑损伤的10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无后遗症、并发症的78例患儿为预后良好组,死亡、后遗症、存在并发症等28例患儿为预后不良组,观察比较2组患儿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喂养时间、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肝功能损伤、甲状腺功能下降、损伤部位等临床资料。对不同颅脑损伤类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对颅脑损伤患儿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GCS评分[14(12,15)分vs 8(5,9)分,P<0.01]、PCT[0.06(0.05,0.28)μg/L vs 10.91(3.55,14.12)μg/L,P<0.01]、开始喂养时间[21(12,36)h vs 51.5(36.5,87.5)h,P<0.01]、AGI分级[Ⅰ级(58例vs 9例),Ⅱ级(11例vs 10例),Ⅲ级(0例vs 9例),P<0.01]、肝功能损伤(13例vs 19例,P<0.05)、甲状腺功能下降(8例vs 16例,P<0.01)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AGI分级Ⅳ级病例。对颅脑损害类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硬膜下血肿(β=1.741,P=0.005)、蛛网膜下腔出血(β=1.057,P=0.046)、轴索损伤(β=2.435,P=0.003)均是增加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颅脑外伤与预后相关的主要因素是GCS、PCT、喂养及胃肠功能情况、肝功能、甲状腺功能及颅脑损伤类型。

    2022年10期 v.25 1215-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慢性硬膜下血肿经神经内镜或钻孔引流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陈晟;程浩;徐昌林;黄晓娇;高涢;李毅;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经神经内镜或钻孔引流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峡大学第三临床学院2019-08—2021-08收治的63例CSDH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根据资料中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28例)进行神经内镜治疗,对照组(35例)进行钻孔引流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期间相关指标、临床疗效、血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对照组的手术时间[(33.68±5.43)min]短于观察组[(37.56±5.52)min],住院时间[(10.16±1.23)d]长于观察组[(7.05±1.01)d],并且术后第1天、4天、7天、1个月的血肿清除率[(93.47±3.64)%,(92.19±3.62)%,(68.81±3.21)%,(65.76±3.15)%]低于观察组[(97.82±3.67)%,(95.16±3.65)%,(95.86±3.63)%,(95.58±6.64)%],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57%、9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NGF、NSE、S100B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10.71%,3.57%)明显低于对照组(31.43%,22.86%),P<0.05。结论 经神经内镜与钻孔引流两种手术方法均能够有效治疗CSDH。与钻孔引流术相比,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的血肿清除率更高,并且能更好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血肿复发率。

    2022年10期 v.25 1221-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 脑小血管病所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VEGF hs-CRP水平及脑血流灌注的临床意义

    王龙海;黄志强;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所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脑血流灌注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01—2021-03收治的125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分为认知障碍患者79例(A组)和认知正常患者46例(B组),选取无脑小血管病史的健康志愿者30例为C组。比较VEGF、hs-CRP、脑血流灌注、MMSE评分、MoCA评分。分析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组的MMSE评分(22.71±3.02)分、MoCA评分(21.33±2.36)分、血清VEGF水平(166.28±33.57)ng/L、脑血流速度(CBFV)(88.63±15.49)cm/s、脑血流量(CBF)(673.42±50.33)m L/s,低于B组(27.82±0.63)分、(25.45±1.86)分、(194.60±38.12)ng/L、(95.22±17.63)cm/s、(733.68±58.11)m L/s,C组(28.05±0.56)分、(26.03±1.52)分、(216.53±42.30)ng/L、(101.66±20.41)cm/s、(759.12±64.08)mL/s(P<0.05),A组的血清hs-CRP水平(3.52±1.12)mg/L高于B组(2.87±0.95)mg/L、C组(2.05±0.41)mg/L(P<0.05)。MMSE评分、MoCA评分与VEGF、CBFV、CBF呈正相关(r=0.571,r=0.422,r=0.439,r=0.410,r=0.378,r=0.355),与hs-CRP呈负相关(r=—0.173,r=—0.256)。结论 血清VEGF低水平、hs-CRP高水平、脑血流低灌注与脑小血管病所致VCI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VCI的机制。

    2022年10期 v.25 1226-1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 16例危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分析

    王虹富;张哲林;杨艳泽;

    目的 分析危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纳入2010-01—2020-12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巴彦淖尔市医院住院治疗且需有创通气的16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前驱病史、首发症状、发病至高峰时间、脑神经受累情况、肌电图、实验室检查指标、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青年(18~40岁)2例,中年(41~65岁)10例,老年(≥66岁)4例;男女比例为15∶1;农民8例,工人2例,自由职业4例,企业管理人员2例;发病前有明显诱因11例,无明显诱因5例;单纯以肢体无力、麻木为首发症状10例,肢体无力合并言语不清、进食水呛咳起病6例;16例患者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发病至症状达到高峰时间(需要机械通气)时间波动在18 h~7 d;12例(75%)脑神经受损;完成肌电图例检查12例,8例轴索型,4例脱髓鞘型;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10例,5例未做,1例无蛋白-细胞分离。所有患者接受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冲击治疗,10例出院时呼吸肌功能恢复,脱离呼吸机,日常活动能力丧失,2例死亡,4例放弃治疗;10例出院时呼吸肌功能恢复患者住院时间1~3个月。结论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大部分发病前存在呼吸道感染或腹泻史,急性危重型吉兰-巴雷综合征多见于中年男性体力劳动者,多存在脑神经损伤,特别是合并舌咽迷走神经损伤患者,肌电图以轴索损害为主。经过正规治疗,疗程>1个月的大部分患者可以脱离呼吸机。

    2022年10期 v.25 1232-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胫骨前肌形态结构与肌力的影响

    党辉;李彩霞;吴清俊;陈国奇;杨菲菲;董虹;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对脑卒中患者胫骨前肌形态结构与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06—2022-06收治于儋州市人民医院的1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CON组)、rTMS组、EMGBF组、r TMS+EMGBF组,每组45例。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采用超声技术测量并记录4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4周后)的踝背屈肌力参数,静息和最大等长收缩状态时下胫骨前肌结构羽状角(PA)、肌肉厚度(MT)、肌纤维长度(FL);采用FMA量表下肢(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后的效果。随机行走模型比较4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CON组、rTMS组、EMGBF组和rTMS+EMGBF组患者踝背屈肌力、FMA-LE评分、BBS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01);静息和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r TMS组、EMGBF组和rTMS+EMGBF组患者的PA、MT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rTMS+EMGBF组患者治疗后踝背屈肌力(31.43±5.07)N,静息状态和最大等长收缩状态下PA(11.32±1.02、11.42±1.05)°、MT(11.18±1.02、11.50±0.98)mm,FMA-LE评分(28.65±8.02)分,BBS评分(38.67±8.02)分、MBI评分(66.34±7.34)分较治疗前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5);随机行走模型评价各指标改善程度依次为rTMS+EMGBF组,rTMS组和EMGBF组,CON组。4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rTMS联合EMGBF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胫骨前肌和肌力的恢复具有显著疗效。

    2022年10期 v.25 1236-1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急性期患者脑脊液IL-6及IL-10的表达

    古丽加娜提·努尔买买提;沙晶;玛依努尔·买买提;

    目的 检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急性期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观察IL-6与IL-10在NMOSD急性期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方法 选取AQP4抗体阳性的急性期NMOSD患者(NMOSD组)10例,13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组,应用ELISA方法测定10例急性期NMOSD患者及13健康对照者脑脊液中IL-6及IL-10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MOSD组脑脊液中IL-6水平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MOSD组脑脊液IL-10水平降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首发症状视神经炎的急性期NMOSD患者脑脊液IL-6水平较首发症状急性脊髓炎的急性期NMOSD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急性脊髓炎和视神经炎患者脑脊液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不同病程急性期NMOSD患者脑脊液IL-6、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IL-6水平与急性期NMOSD患者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49),脑脊液IL-10水平与急性期NMOSD患者EDSS评分有显著相关(P=0.01)。结论急性期NMOSD患者中IL-6水平升高并促进分泌自身抗体,发挥致病作用,IL-10也可能参与NMOSD发病过程。

    2022年10期 v.25 1245-1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

    刘志敏;杨永红;赵阳;高红;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05—2021-12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106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为治疗对象,随机抽签法分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以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评估比较2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杨氏模量值、血清学指标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痉挛指数量表(CSI)评分、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评分为(6.12±1.95)分、(3.04±0.6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8.28±2.02)分、(4.19±0.81)分,而上肢Fugl-Meyer量表(FMA)评分为(58.91±5.91)分,高于对照组的(51.02±5.76)分(t=5.122、4.006、8.447,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肱桡肌、肱肌、肱二头肌杨氏模量值为(49.23±5.98)kPa、(37.45±5.02)kPa、(72.22±8.31)kPa均低于对照组的(56.89±6.67)kPa、(44.62±6.05)k Pa、(85.37±9.02)kPa(t=5.802、7.473、5.676,P<0.05)。治疗后,观察组溶血磷脂酸(LPA)、沉默调节蛋白(SIRT1)、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水平为(19.23±3.93)ng/L、(77.84±9.08)ng/L、(50.29±6.12)ng/L,均低于对照组的(25.41±3.82)ng/L、(84.92±10.31)ng/L、(61.01±7.89)ng/L(t=4.669、3.821、8.301,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7%(48/53),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47%(40/53)(χ2=4.283,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21%(7/53)、9.43%(5/53)(χ2=0.376,P>0.05)。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上肢痉挛症状和肌肉组织弹性,抑制血清LPA、SIRT1、THBS-1水平。

    2022年10期 v.25 1250-1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声学造影诊断卵圆孔未闭在隐源性脑卒中的价值

    陈志勇;师源;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声学造影诊断卵圆孔未闭(PFO)在隐源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01—2021-06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隐源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声学造影检查PFO的发生情况,分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以及联合诊断PFO在隐源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108例隐源性脑卒中患者中,阳性40例,阴性68例。右心声学造影检出率为72.50(29/40),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出率为75.00(30/40),两种方法联合检出率92.50(37/40),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声学造影诊断PFO在隐源性脑卒中阳性的灵敏度高于单一诊断(P<0.05),特异度、准确度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及右心声学造影对PFO在隐源性脑卒中的定性诊断具有一定价值,联合对PFO在隐源性脑卒中的定性诊断价值较高。

    2022年10期 v.25 1256-1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 营养补充剂喜舒复对伴认知障碍的老年慢性病人群血清营养指标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赵泳谊;欧俏文;林伟群;

    目的 分析伴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慢性病人群口服营养补充剂喜舒复对血清营养指标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一项或多项慢性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120例,常规组60例予常规饮食干预,研究组60例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口服营养补充剂喜舒复。对2组患者的血清营养指标、认知功能、不良反应以及满意度等进行分析。结果 2组体重指数(BMI)、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上臂围(MAC)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满意度上,研究组(93.33%)高于常规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慢性病人群口服白蛋白肽营养补充剂能够有效改善血清营养指标,促进认知功能恢复,提高整体的身体状态,改善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不良反应较少,参与者满意度高。

    2022年10期 v.25 1260-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论著 护理园地

  • 早期促醒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昏迷的影响

    张丽娟;李敏;何茜;王潘婷;

    目的观察早期促醒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9-09—2021-09收治的92例AIS昏迷患者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实施早期促醒干预。干预1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昏迷预后情况、促醒状况、神经功能、意识水平、生理状态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组昏迷预后良好率(71.74%)优于对照组(43.48%,P<0.05);2组干预前GCS、NIHSS及DF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GCS评分高于干预前,NIHSS、DF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组GCS评分低于对照组,NIHSS、DF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促醒时间早于对照组,入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AIS昏迷患者实施早期促醒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帮助患者恢复意识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和生理状态,缩短促醒时间和入住ICU时间,在AIS昏迷患者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2022年10期 v.25 1265-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 家属协同延续性护理模式联合音乐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王亚军;张环环;陈明明;杨俊娜;王艳艳;余金雪;王朝娟;郭世燕;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治疗过程中以家属协同延续性护理联合音乐疗法,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研究的7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均选自2020-01—2021-01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对照治疗的患者,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采用家属协同延续性护理模式联合音乐疗法。分别以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精神量表(MMSE)、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生活质量量表(SF-36)为基准,评定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能力、精神状态、负面情绪、生活质量数据。比较2组的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的ADL及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ADL及MMSE评分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患者的SDS、SF-36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F-36(生活质量量表)等评分比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数据观察组(94.28%)较对照组(82.85%)高(P<0.05)。结论 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采用家属协同延续性护理模式联合音乐疗法,可起到稳定患者情绪,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2022年10期 v.25 1270-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综述

  •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筛查与治疗研究进展

    秦新祚;王子健;郭昫;宋珏娴;

    脑卒中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疑难杂症,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中国乃至全球各个国家都需为脑卒中的诊疗承担巨额资金。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发病率的2/3,其中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且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患病群体逐渐年轻化,是必须重视且积极应对的疾病。本文主要是对目前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筛查评估及治疗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有全面的认识。

    2022年10期 v.25 1275-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 原发性眼睑痉挛伴非运动症状研究进展

    郝心晴;黄晓凤;梁战华;

    原发性眼睑痉挛(PBS)是一种以非随意性眼轮匝肌过度收缩所致眼睑闭合为特征的局灶性肌张力障碍。因其发病率较高、病因不明确以及无有效根治手段越来越受到关注。尽管PBS的典型表现为运动症状,但患者也饱受非运动症状的困扰,包括感觉、精神、睡眠及认知几个方面,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工作,降低生活质量。目前,PBS患者伴随非运动症状的频率、性质及发生机制尚无统一结论。因此,本综述整理了近几年关于PBS患者非运动症状的相关研究,以期提高对PBS的认识与理解,以便在临床工作中制定更详细的诊疗策略,综合提高PBS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2年10期 v.25 1280-1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血清标志物研究进展

    于海源;耿彪;李美艺;李洁;张颜波;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影响,机械取栓或拉栓等血管再通技术很大程度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但血管再通治疗后容易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出血等并发症,近年研究显示,血清标志物是预测血管再通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综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血清中各种炎症性指标和蛋白指标的不同水平变化,为利用血清标志物评估血管再通治疗的适应证选择及预后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2022年10期 v.25 1287-1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 脑内葡萄糖代谢模式在帕金森病的应用进展

    朱海波;江名芳;海俊杰;刘雅虹;

    帕金森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为及时诊断及监测治疗提出了挑战,18-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DG PET-CT)是一种分子影像学标志物,可以根据脑内葡萄糖代谢变化客观表现帕金森病的病情进展。目前研究表明,其代谢模式可以用于帕金森病监测治疗、疾病预测方向,本文对~(18)F-FDG PET-CT的成像原理、PD相关代谢模式、PD相关的认知模式,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障碍相关模式做一综述。

    2022年10期 v.25 1292-1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孙慧勤;宋璞;赵莉;陈巍巍;孙卫红;师毅冰;李晨旭;白胜杰;

    帕金森病的诊断和病情分析主要依赖于症状和体征,而无创无辐射的辅助检查较少,传统的磁共振扫描不能发现帕金森病异常。近年来基于扩散原理成像的磁共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因其原理建立在非高斯分布基础上,较弥散张量成像更贴合人体真实情况,能早期、精准量化帕金森病脑组织微观结构的异常,故本文对帕金森病的扩散峰度成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年10期 v.25 1298-1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 额叶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水平机制研究进展

    涂阳;姜永梅;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属于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在最近十几年里,其展现出治疗慢性疼痛、神经精神疾病等病症的潜力。TDCS对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脑卒中、抑郁症等造成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已被广泛认可,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在研究中。神经递质等分子作为皮层与脑各个区域沟通的桥梁,在TDCS治疗中可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分子机制在TDCS中的作用已被广泛研究,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者在TDCS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分子机制。

    2022年10期 v.25 1304-1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癫痫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

    韩甜宇;付庆喜;车峰远;

    癫痫影响着全球数千万人的健康,尽管已经对其进行了许多研究,但癫痫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癫痫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能是癫痫患者意外猝死的机制之一。心率变异性(HRV)被认为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一个重要的非侵入性指标。癫痫患者存在发作相关的HRV变化,且近年来科研人员通过HRV对癫痫患者的发作进行预测、监测以及评估癫痫患者猝死风险,本文就此类研究进行综述。

    2022年10期 v.25 1311-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血流重导向装置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研究现状

    孟德泉;赵予;乐欢;胡杨扬;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腔的局部异常扩张、膨出部位,多发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也相应增加。颅内动脉瘤对于人体最大的危害在于破裂出血,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随着介入导管技术和栓塞装置的不断改进,血管介入治疗逐渐成熟并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血流重导向装置是新一代的血流导向装置,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双层分流器,与之前的血流导向装置相比,其优点在于可视化操作。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血流重导向装置支架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2022年10期 v.25 1317-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