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临床诊治

  • 复方地龙胶囊联合抗血栓药物治疗气虚血瘀型颈动脉狭窄的疗效

    郭昫;闫素英;宋珏娴;

    目的 对比复方地龙胶囊联合抗血栓药物和单独服用抗血栓药物治疗气虚血瘀型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非盲、非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入选气虚血瘀型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服用研究药品(复方地龙胶囊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联用)或对照药品(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以治疗6个月时颈动脉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检查、血生化检查、凝血检查、中医气虚血瘀评分结果较基线时的变化为指标,采用多元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终点时,颅多普勒检查狭窄血管血流流速较基线的变化值,研究药品组比对照组降低9.62 cm/s(P=0.021),有统计学差异。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方地龙胶囊联合联合抗血栓药物在降低颅内段狭窄血管血流流速上较单独服用抗血栓药有优势,对颅外段血管、血生化及凝血指标的改善未见明显优势。

    2023年02期 v.26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后继发出血转化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徐禄玉;丁业玲;孙景波;黄燕;

    目的 基于临床病历数据构建并验证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后继发出血转化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通过检索病历系统获取2015-01-2022-08广东省中医院神经科介入取栓治疗急性缺血卒中的临床资料,以7∶3比例将筛选所得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运用R4.1.3软件进行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取栓治疗后继发出血转化的独立预后因素,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及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可靠性。结果 共检索录入382例患者临床资料,训练集270例,验证集112例,经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确定年龄、术前收缩压、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心源性栓塞、手术时长及再灌注损伤为继发出血转化的独立预后因素。训练集与验证集的C-index分别为0.846(95%CI:0.780~0.912)、0.845(95%CI:0.759,0.931),训练集与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846、0.845。模型的校正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具有良好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显示列线图具有较好的临床获益性。结论 年龄、术前收缩压、ASPECTS、心源性栓塞、手术时长及再灌注损伤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行介入取栓后继发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较准确的预测急性缺血卒中患者介入取栓后继发出血转化的风险,其广泛应用仍需进行外部和前瞻性验证。

    2023年02期 v.26 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大血管闭塞残端形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式及疗效的影响

    录海斌;郭耀强;焦勇钢;王晓洁;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残端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机械开通术式选择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9-03—2022-01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首次给予机械开通术式分为吸栓组(31例)和支架取栓组(25例);每组依据急性闭塞大血管残端形态分为无残端亚组及有残端亚组;共纳入18项指标。结果 56例患者中共41例开通成功,总开通率为73.21%。吸栓组23例成功开通,支架取栓组18例成功开通。吸栓组平均DRT时间明显短于支架取栓组(P<0.05);吸栓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支架取栓组(P<0.05)。吸栓组内无残端亚组开通率明显高于有残端亚组(P<0.05);支架取栓组内无残端亚组开通率高于有残端亚组(P<0.05)。结论 对于无残端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血管开通率相当,但直接抽吸技术DRT时间明显缩短,手术相关并发症少;对于有残端的血管闭塞,无论是吸栓或支架取栓效果均欠佳;术前对急性闭塞大血管残端形态评估,对术中机械取栓方式的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影响临床疗效。

    2023年02期 v.26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颅内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残余胆固醇及脂质比水平分析

    李洁琼;郜立红;郑晓明;赵蕾;

    目的 探讨残余胆固醇(RC)及血脂比值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颅脑CT血管成像(CTA)检查,选取ICAS患者144例作为病例组,以同期121例无ICAS患者为对照组。应用残余胆固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来计算RC。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ROC曲线分析RC、血脂比值及单纯血脂指标与ICAS发生及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总胆固醇(TC)、R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TC/HDL-C、non-HDL-C/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RC、TC/HDL-C与ICAS的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RC、TC/HDL-C、非HDL-C/HDL-C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LDL-C。结论 RC、TC/HDL-C与ICAS的发生密切相关,且较LDL-C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2023年02期 v.26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 质子泵抑制剂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任梦洋;杨晓娟;

    目的 探究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并识别使用PPI的AD患者易损认知域。方法 使用电子病案系统回顾性收集2019-10—2021-12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神经内科的AD患者60例(在诊断AD前因有PPI使用指征而曾使用PPI药物且超过6个月),并匹配无PPI用药史的AD患者60例,并录入每位研究对象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AD的诊断参考2011年修改制定的AD诊断标准。通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mini-mental state examine,MMSE)量表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对认知水平进行评估。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使用PPI对A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1)与未使用PPI的AD患者相比,使用PPI的AD患者MMSE、MOCA评分及各子项目均低,且在MMSE、MOCA总分及记忆力、注意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未使用PPI的AD患者相比,使用PPI的AD患者VitB12明显降低(P<0.05)。(3)在调整AD严重程度、受教育年限、BMI等潜在混杂因素以后,使用PPI使MMSE、MOCA下降。与未使用PPI的AD患者相比,使用PPI的AD患者MMSE、MOCA分别下降3.02分(95%CI:—4.95,—0.39),2.05分(95%CI:—2.79,—1.38)。使用PPI对AD患者易受损的认知域主要在注意力和记忆力。具体而言,与未使用PPI的AD患者相比,使用PPI的AD患者的记忆力在MMSE、MOCA评分中分别下降1.37分(95%CI:—2.46,—0.95),2.03分(95%CI:—2.56,—0.71);注意力在MMSE、MOCA评分中分别下降1.48分(95%CI:—2.48,—0.82),0.13分(95%CI:—0.52,—0.02)。结论 使用PPI使A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使用PPI使AD患者维生素B12水平下降。使用PPI对AD患者易受损的认知域主要在注意力和记忆力。

    2023年02期 v.26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 液体负平衡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观察

    王文涛;秦绍杰;雷汶璐;郭燕;祁绍艳;刘小军;

    目的 探讨液体负平衡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情况、氧合状况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10—2021-12收治的8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液体负平衡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机械通气情况[(吸入氧浓度(FiO_2)、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机使用时间)],氧合状况[(治疗前后氧分压(PaO_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_2]、氧合指数(OI)],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排血量(CO)、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等临床资料。结果 脱机时,2组患者机械通气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aO_2、OI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P(A-a)O_2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CO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CVP和MA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液体负平衡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疗效满意,明显降低了机械通气指标,缩短了呼吸机使用时间,升高了PaO_2,OI和CO,降低了P(A-a)O_2,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23年02期 v.26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 血管神经成像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陈阳;李宇;

    目的 探讨三维多角度优化取样血管神经成像技术(3D-SPACE)及术中侧方扩散反应电生理监测技术(LSR)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08—2021-08于长江航运总医院行微血管减压术的80例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A组40例行3D-SPACE MRI血管神经成像技术及术中LSR电生理监测技术;B组仅行常规3D-TOF。比较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术后1周面部抽动缓解率为57.5%;术后6~12个月随访,缓解率90%,治愈率62.5%;术后面瘫率2.5%,听力下降、眩晕率7.5%。B组术后1周缓解率为60.0%;术后6~12个月随访,缓解率70%,治愈率30.0%;术后面瘫率12.5%,听力下降、眩晕率15%。A、B 2组术后1周缓解率及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随访A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3D-SPACE MRI血管神经成像技术联合术中LSR电生理监测技术,对于远期疗效意义明显,术中从解剖结构及神经功能上给手术医师提供更加可靠、全面的信息,对面、听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2期 v.26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 深层肌肉刺激联合脑反射治疗仪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吞咽功能的影响

    张维珍;刘梅;张兰;童旭红;蔡廷江;

    目的 探讨深层肌肉刺激联合脑反射治疗仪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8-05—2021-05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50例帕金森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以脑反射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增加深层肌肉刺激治疗。评估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平衡功能评分、吞咽功能评分、脑损伤标志物、治疗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67%(68/75),高于对照组的76.00%(57/75)(P<0.05)。治疗后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49.22±4.97、85.87±7.97 vs 45.47±4.76、79.84±8.21,P<0.05),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测试结果低于对照组(32.85±3.24 vs 37.43±3.76,P<0.05)。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KWST)、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量表-10(EAT-1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22±0.32、22.47±3.86、12.96±2.65 vs 1.87±0.42、27.32±4.1、15.91±2.9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β-肌动蛋白(β-acti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1.09±3.52、112.73±13.86、9.96±2.34 vs 36.11±3.71、124.90±14.2、12.43±3.21,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3%(10/75)、9.33%(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层肌肉刺激联合脑反射治疗仪对帕金森病患者有良好效果,可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吞咽功能,治疗安全性良好。

    2023年02期 v.26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 经颅多普勒对椎动脉盗血的分类诊断价值

    谢萍;石逸秋;沈雨雯;惠品晶;刘可夫;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动脉盗血频谱的分类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和分析TCD显示一侧椎动脉呈盗血血流频谱同时行颈部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的22例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TCD对椎动脉盗血严重程度分级,CTA和MRA评价血管的狭窄程度。病例分为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伴患侧椎动脉纤细或狭窄、单纯椎动脉盗血3组,并分析3组间临床指标和椎动脉TCD参数。结果 22例病例中,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者1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伴患侧椎动脉纤细或狭窄者7例,单纯椎动脉盗血5例。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组、锁骨下动脉狭窄伴患侧椎动脉纤细或狭窄组、单纯椎动脉盗血组女性发病率分别为10%、40%、60%,右侧发生率分别为10%、57%、40%,隐匿型盗血的发生率分别为0、43%、60%,平均年龄分别为68岁、68岁、78岁。单纯椎动脉盗血组患侧椎动脉反向峰值流速(48±34)cm/s,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组、锁骨下动脉狭窄伴患侧椎动脉纤细或狭窄组患侧椎动脉反向峰值流速(9±14)cm/s,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219,P=0.026)。利用测量患侧椎动脉反向峰值流速来鉴别单纯椎动脉盗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当以18 cm/s为界值时,敏感性为76.5%,特异性为80%。结论 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是引起椎动脉出现盗血流频谱最常见的原因。当椎动脉盗血频谱表现为隐匿型、病变在右侧、患者为女性、年龄>70岁时,需考虑伴椎动脉纤细或狭窄,或单纯椎动脉盗血的可能。患侧椎动脉反向峰值流速对于诊断单纯椎动脉盗血有帮助。

    2023年02期 v.26 180-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 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张健;寿记新;高海东;王冰冰;程森;管海博;

    目的 构建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9-01-2021-12收治的336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建模集(n=224)与验证集(n=112)。随访12个月,根据是否发生再出血将建模集分为发生组(n=40)和未发生组(n=184),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再出血的危险因素;R软件rms程序包绘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Bootstrap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对构建的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再出血发生率18.15%,建模集与验证集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7.86%、18.75%,且多发生于发病后1周内;发生组高血压病程长于未发生组[(15.15±3.20)a比(10.28±2.04)a,P<0.05)],脑出血量多于未发生组[(79.91±15.56)mL比(51.12±10.58)m L,P<0.05)],血肿形态不规则、合并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降压治疗不依从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42.50%比22.83%,45.00%比23.91%,35.00%比15.76%,27.50%比10.33%,P<0.05),上述均为再出血的影响因素(OR=1.836、1.193、3.733、5.114、3.451、3.317,P<0.05);基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再出血的风险预测模型,经验证C-index=0.846,校正曲线与标准曲线拟合度理想,且该模型预测再出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2(95%CI:0.895~0.98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48%、91.21%。结论 高血压病程、脑出血量、血肿形态不规则、合并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降压治疗不依从均是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可准确预测再出血风险。

    2023年02期 v.26 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ADAPT联合SWIM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临床研究

    张振宇;廖耿;车秀娟;何月梅;韩名娥;张广智;黄婉芸;黎朝茂;

    目的 探讨首过直接抽吸技术(ADAPT)联合中间导管辅助可回收支架机械取栓术(SSWIM)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IS-LVO)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0-01—2021-10就诊于茂名市人民医院AIS-LVO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共123例。按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配为联合技术组61例(给予ADAPT联合SWIM术)、单纯SWIM技术组62例(给予SWIM术),记录2组患者穿刺到再通时间、术后血管再通率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等,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对心源性栓塞卒中患者进行亚组分析。血管再通率采用mTICI分级进行评估,m TICI 2b-3级定义为血管成功再通;临床预后采用术后90 d mRS评分进行评估(mRS≤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联合技术组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为(56±30)min,较单纯SWIM技术组的(68±38)min更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2组的最终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0.16(55/61)、90.2%(5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术后90 d mRS≤2分分别为59.02%(36/61),32.26%(2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79例心源性栓塞卒中患者亚组分析显示,联合技术组与单纯SWIM技术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7.5%(35/40)和87.5%(36/39)(P=0.311);平均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分别为(52±26)min、(59±31)min(P=0.331);术后90 d mRS≤2分分别为50%(20/40)、30.77%(12/39)(P=0.1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APT联合SWIM取栓技术治疗AIS-LVO安全有效,与单纯SWIM技术比较,可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2023年02期 v.26 19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 无框架立体定向植入导尿管头端弦尾在脑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张锋;司凯闯;赵中甫;

    目的 探讨无框架立体定向下植入导尿管头端弦尾技术在基层医院脑内肿瘤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无框架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将带有弦尾的导尿管头端作为靶点定位肿瘤边界,切除大脑半球不同部位脑内肿瘤7例,均靠近或位于功能区。对本术式的手术疗效、优越性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6个月内间隔1个月以上的两次颅脑MRI检查对比证实均达到肿瘤影像学全切除,除1例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外,余病例4周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肢体感觉运动等重要神经功能较术前未受明显影响,短期随访(<3个月)期间无复发。结论 无框架立体定向植入导尿管头端弦尾技术切除脑内肿瘤,具有影像学全切程度高、操作简便、设备价格低廉、所用耗材制作简单等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推广。

    2023年02期 v.26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 脑脊液炎性因子在早期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杜家琇;杨冬冬;赵萌;陈莉莉;王红宇;张淑玲;

    目的 探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脑脊液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05-2022-08郑州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3分,n=35),预后不良组(4~6分,n=28)。比较所有SAH患者脑脊液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的差异,同时比较脑脊液红细胞、白细胞,血清白细胞、CRP、PCT和炎性因子的相关性,评估炎性因子对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血清炎性因子相比,早期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IL-2、IL-4、IL-6、IL-8、IL-10、IL-1β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脑脊液IL-2、IL-4、IL-6、IL-10、IL-1β水平表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白细胞水平和脑脊液IL-2、IL-6、IL-8、IL-10、IL-1β存在正相关。结论 脑脊液炎性因子更能反映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免疫炎症状态,可作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标记物,为SAH患者针对脑脊液炎症级联反应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

    2023年02期 v.26 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 右美托咪定对术后患者认知功能及miR-155水平的影响

    吴树彪;白倩;孙凯;李治松;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miR-155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07—2022-09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急性主动脉夹层行全弓置换术患者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Dex组)。D组静脉输注Dex 1μg/kg,输注时间15 min,输注完成后以0.5μg/(kg·h)的速率输注Dex至手术结束即刻,对照组给予等量和等速度的生理盐水采取同样的方式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即刻。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价入室后(T0)、术后24 h(T5)、术后72 h(T6)的认知功能,并记录T0、诱导后(T1)、深低温停循环后(T2)、停CPB即刻(T3)、手术结束即刻(T4)、T5和T6的MAP、HR、SPO_2、P_(ET)CO_2等的情况。于T0、T1、T2、T3、T4、T5和T6抽血5m L检测血清miR-155水平。记录患者心动过缓情况并计算其发生率。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血清miR-155相对表达水平比较,观察组T3、T4、T5时间点的血清miR-155水平均降低(P值分别为0.031、0.037、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T0时间点相比,2组在T5、T6时间点的MMSE评分降低(P <0.05)。与C组相比,D组在T5、T6时间点的MMSE评分增高(P<0.001);D组的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5.26%vs 36.84%);D组ICU停留时间明显低于C组[(31.63±5.12)h vs(57.16±8.1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全弓置换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能够减少患者的ICU停留时间,可能与其下调血清miR-155表达水平有关。

    2023年02期 v.26 210-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观察

    王斌;马一鸣;张明森;周军;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01—2021-11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脑室出血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A组(n=56)采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B组(n=56)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血肿清除率、日常生活能力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1.21±0.68)h、术中失血量(33.14±6.21)m L、血肿清除时间(5.38±1.25)d、脑脊液恢复时间(8.36±1.25)d、置管时间(2.03±0.62)d均少于B组;A组患者术后GCS评分(12.85±0.68)分、术后GOS评分(3.68±0.41)分高于B组;A组术后1个月残余血肿体积为(2.18±0.47)mL,低于B组的(13.31±1.7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1周的NIHSS评分为(7.09±1.93)分,低于B组的(11.98±2.79)分;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36%,低于B组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

    2023年02期 v.26 215-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 慢性失眠症的在线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依从性的危险因素

    牛仁山;孙威风;

    目的 分析慢性失眠症患者的在线失眠认知行为治疗(eCBTI)依从性的危险因素。方法252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22例,对入组的2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抑郁自测量表(SDS)、焦虑自测量表(SAS)测试及多导睡眠监测,对照组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为期6周的eCBTI,6周后再次对患者进行ISI测试及多导睡眠监测,以睡眠效率(SE)>85%为睡眠改善指标,ISI评分<6分且SE>85%为临床疗愈指标进行疗效对比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eCBTI治疗依从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ISI评分及睡眠参数较基线均下降;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愈率更高,其增加的睡眠中深睡眠时间多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文化程度低、有基础疾病、运动量少、吸烟均为eCBTI依从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e CBTI可以很好地改善慢性失眠症患者的失眠症状,增加深睡眠时间,临床可推荐使用并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2023年02期 v.26 22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论著 科研之窗

  • miR-26a-5p通过靶向KCNJ2在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

    徐婉莹;赵洁;周游;

    目的 揭示miR-26a-5p对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8-01—2020-01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科实验室70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外周血样本,同时采集8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作对照,通过qRT-PCR检测miR-26a-5p在AD患者体内的表达情况,并采用ELISA分析AD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中炎性因子和活性氧(ROS)水平。通过Aβ1-42(10μmol/L)刺激BV2小胶质细胞构建AD细胞模型,以等体积的DMSO刺激BV2细胞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正常BV2细胞和AD细胞模型的炎性和ROS水平,并通过qRT-PCR检测AD细胞模型中miR-26a-5p的表达趋势。转染miR-26a-5p调控质粒,采用CCK-8和ELISA分析检测miR-26a-5p对BV2细胞增殖、炎性因子表达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生物信息分析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预测miR-26a-5p的作用靶点并检测其对靶分子的影响,qRT-PCR、CCK-8和ELISA分析检测KCNJ2对BV2细胞增殖、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的影响,通过共同调控miR-26a-5ps和KCNJ2的表达,检测PI3K/AKT通路活性、细胞活力和ROS水平变化。结果 miR-26a-5p在A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量低于健康患者,AD患者血清内炎性因子TNF-α和IL-18水平高于健康体检者,ROS水平也高于健康体检者。通过Aβ1-42刺激构建的AD细胞模型中,TNF-α、IL-18和ROS水平高于正常BV2细胞,miR-26a-5p的表达量在AD细胞模型中低于正常BV2细胞。过表达miR-26a-5p促进AD细胞增殖,降低TNF-α、IL-18和ROS水平;干扰miR-26a-5p表达抑制AD细胞增殖,TNF-α、IL-18和ROS水平升高。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R-26a-5p可靶向KCNJ2;KCNJ2在AD模型中高表达,过表达KCNJ2可抑制AD细胞增殖,提高TNF-α、IL-18和ROS的水平,干扰KCNJ2的表达可提高AD细胞增殖能力并降低TNF-α、IL-18和ROS水平;激活miR-26a-5p的表达可通过靶向降低KCNJ2的表达进而刺激PI3K/AKT通路活性来提高BV2细胞增殖减缓ROS释放水平。结论 miR-26a-5p可通过靶向KCNJ2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BV2细胞增殖、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

    2023年02期 v.26 226-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综述

  • 功能磁共振在偏头痛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张莉莉;肖哲曼;

    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分为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头痛后期和头痛间期,其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尚不明确。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的应用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领域。本综述主要介绍了偏头痛不同阶段的fMRI研究结果和最新进展。

    2023年02期 v.26 2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 谷氨酸转运体GLT调控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交互作用对癫痫发作的影响

    杨皓博;周铭晗;范文涛;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可引起兴奋性信号传递,后被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谷氨酸转运体(GLT)吸收以保持突触间隙谷氨酸最佳的浓度。脑中共有五种GLT,占主要地位的是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和谷氨酸转运体-1(GLT-1),及一部分的EAAT3、EAAT4,EAAT5作为补充。兴奋毒性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GLT的失调可能在兴奋毒性和相关神经病变中起重要作用。GLT调节谷氨酸浓度的机制一直是开发癫痫药物的一个重要领域,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生长因子等药理制剂已被广泛应用。在增强GLT表达和提高谷氨酸摄取的功能方面显示出显著的功效,本文将讨论GLT改变与癫痫机制的关联。

    2023年02期 v.26 239-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 血常规指标比值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研究进展

    杨智超;王晓慧;闫寒冰;刘文涛;何晖;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中国的发病率日益增多,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尽早预测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情况,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及康复方案,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血常规的多种指标均与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在预测患者预后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与恶化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多种血常规指标比值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很少有研究将多种血常规指标的比值联系在一起讨论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关系。本文旨在探讨通过患者早期多种炎症及血栓相关的血常规检查比值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

    2023年02期 v.26 24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 基于清除β淀粉样蛋白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谢杉沙;邓欢;李秋伶;黎彪;季一飞;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的病理蛋白主要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了解Aβ的生成和清除途径对于延缓甚至阻止AD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目前尚无有效干预手段,处于研究中的治疗方法非常多,针对Aβ的研究最为热门,本文将阐述Aβ生成及代谢,介绍目前关于Aβ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分析通过促进外周代谢途径来减少脑中Aβ的浓度的治疗方法,为A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3年02期 v.26 250-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 磷酸二酯酶4及其抑制剂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石昆林;宗建春;

    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数量日益剧增,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寻找其新型、有效的治疗方式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由于可以有效减轻实验动物脑外伤后的炎症反应,并改善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功能障碍,逆转其学习及记忆缺陷,选择性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PDE4I)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回顾了磷酸二酯酶4(PDE4)的生物学特性,TBI后cAMP和PDE4的变化及联系,以及靶向PDE4治疗TBI的研究进展,为TBI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3年02期 v.26 256-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 唑尼沙胺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海俊杰;江名芳;朱海波;

    帕金森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生理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减少。目前,临床上主要以多巴胺替代治疗为主,唑尼沙胺作为一种抗癫痫药物,意外发现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本文对唑尼沙胺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机制及帕金森病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

    2023年02期 v.26 26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