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临床诊治

  • 便秘对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影响

    周涌涛;

    目的 探讨便秘是否为帕金森病(PD)冻结步态(FOG)的独立危险因素,为PD-FOG的治疗和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05-26—2022-01-08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 135例PD患者,依据有无FOG表现和UPDRS-Ⅲ评分将患者分为FOG组和非FOG组,收集2组患者临床资料、Hoehn-Yahr分级、UPDRS-Ⅲ评分、MMSE评分、HAMA和HAMD评分,检测外周血中补体和免疫球蛋白,分析便秘与PD-FOG的关系,以及便秘影响PD-FOG发生的机制。结果 PD-FOG和便秘的发生率分别为23.96%和51.36%,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大、长病程以及便秘均是PD-FOG的危险因素,便秘是PD-FOG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1.77倍的风险;伴便秘PD-FOG患者外周血中补体C3显著升高。结论 便秘可增加1.77倍PD-FOG发生的风险,外周血补体C3可能参与这一病理过程。

    2023年12期 v.26 1453-1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韩燕;奚广军;马雪梅;

    目的 分析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20-01—2021-03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就诊的10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构建PSD模型,以2021-06—2022-10就诊的82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模型验证。根据抑郁自评量表(SDS)筛查结果将102例患者分为PSD组(n=30)和非PSD组(n=72),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S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使用该模型对82例PSD患者进行预测,并以SDS测评结果为金标准验证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PSD组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病灶数为多灶的占比及NIHSS评分、病耻感应激量表(SSS)评分均高于非PSD组,Herth希望指数量表(HHI)评分低于非P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OR=1.485,95%CI:1.097~2.010)、病灶数(OR=2.014,95%CI:1.218~3.330)、NIHSS评分(OR=1.681,95%CI:1.111~2.543)、SSS评分(OR=1.895,95%CI:1.305~2.760)、HHI评分(OR=0.397,95%CI:0.203~0.776)是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回归系数与常数项得出预测模型的表达方程:Logit(P)=0.395×家庭人均月收入+0.700×病变数+0.519×NIHSS评分+0.641×SSS评分-0.924×HHI评分-27.984,根据评估结果带入上述模型即可获得患者发生PSD的概率,以最大约登指数计算出模型阈值0.614。使用该模型预测82例患者发生PSD情况,以0.614为依据(>0.614者为PSD,≤0.614者为非PSD)预测PSD患者26例,非PSD患者56例。以SDS测评结果为金标准(PSD患者21例,非PSD患者61例),模型预测PSD的敏感度85.71%(18/21),特异度86.88%(53/61),准确度86.58%(71/82)。结论 临床可根据PSD预测模型早期识别PSD高危人群,并通过有效措施减轻患者病耻感,提高希望水平,降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SD发生率。

    2023年12期 v.26 1458-1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李欢欢;朱玉婷;朱欢欢;

    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2019-07—2022-07收治的96例脑卒中患者,根据住院期间VTE发生情况分为VTE组(n=26)和非VTE组(n=70)。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TE的影响因素。结果VTE组年龄、NIHSS评分、血清D-D水平、女性、长期卧床、吸烟史、既往VTE史、使用脱水剂、股静脉穿刺/置管、下肢肿胀的占比高于非V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633,95%CI:1.108~2.407)、NIHSS评分(OR=1.809,95%CI:1.156~2.831)、血清D-D(OR=1.493,95%CI:1.077~2.070)、长期卧床情况(OR=2.240,95%CI:1.245~4.030)、既往VTE史(OR=2.711,95%CI:1.239~5.932)、股静脉穿刺/置管(OR=2.465,95%CI:1.188~5.115)、下肢肿胀(OR=2.933,95%CI:1.357~6.339)是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VT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较大、NIHSS评分高、血清D-D水平高、长期卧床及存在下肢肿胀、既往VTE史、股静脉穿刺/置管的脑卒中患者更容易发生VTE,可对该类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及防治,以降低VTE发生风险。

    2023年12期 v.26 1463-1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颞叶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异常因素及与MRI皮层下结构体积的关系

    石云科;黄茜;乔雪婷;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TLE)患者认知功能异常因素及与MRI皮层下结构体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02—2022-05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66例T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认知功能异常,分为异常组(n=86)和正常组(n=80)。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按照1∶1匹配后2组各为5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分析2组患者MRI皮层下结构体积情况。以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TLE患者MRI皮层下结构体积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匹配后2组患者仅在癫痫家族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组中国修订成人韦氏智力量表算术测试(WAIS-RC)知识、WAIS-RC算术、数字符号测试(DSST)、木块图测验(BDT)、顺背数字广度测试(FDST)、倒背数字广度测试(BDST)、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言语流畅性测试(VFT)评分相较于正常组均更低(P<0.05)。发作形式为CPS、发作频率>1次/月、癫痫家族史以及皮层下结构体积减小均为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双侧丘脑、双侧海马以及双侧杏仁核体积与WAIS-RC知识、WAIS-RC算术、VFT、MoCA、FDST、TMT-A以及TMT-B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TLE认知异常者皮层下结构体积较认知正常者少,MRI皮层下结构体积与TLE患者的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2023年12期 v.26 1468-1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 基于颅内压BDNF及临床因素构建颅内出血患者预后诺莫图预测模型及验证

    岳世元;刘欣;付琳;景艳色;李硕;王宝;李烨;

    目的 基于颅内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临床因素探讨颅内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构建诺莫图预测模型,为临床制定合理防治措施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01—2022-06河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212例颅内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对比2组BDNF、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单因素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共线性诊断,变量筛选后纳入COX回归方程,构建诺莫图预测模型。依据3︰1比例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验证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Calibration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分别验证该模型区分能力、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结果 2组年龄、血肿清除率、GCS评分、颅内压、BDNF、TIMP-1、MMP-9、手术时机、出血量、破入脑室、术后规范康复锻炼、术后再次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线性诊断显示需去掉年龄、血肿清除率、手术时机因素后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GCS评分、术后再次出血、MMP-9、BDNF、TIMP-1、出血量、颅内压、术后规范康复锻炼、破入脑室为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在训练集、验证集中诺莫图预测模型预测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953、0.980,且具有良好校准度、临床收益。结论GCS评分、术后再次出血、MMP-9、BDNF、TIMP-1、出血量、颅内压、术后规范康复锻炼、破入脑室为颅内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诺莫图预测模型,对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具有临床实用价值。临床可依据该模型筛选高危人群,早期制定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2023年12期 v.26 1475-1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3K]
  • 针灸干预失眠症研究现状和热点分析

    王婧;孙文博;宁启超;周彦吉;安易;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针灸干预失眠症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方法 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获取针灸干预失眠症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03-31。运用VOSviewer 1.6.16提取纳入研究的作者、国家、机构、关键词,并生成高产合作作者、国家、机构网络图和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图,采用CiteSpace 5.7.R5W突现词检测功能探寻关键词的突变点。结果 最终纳入901篇文献,文献年发表量呈增长趋势。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297篇),香港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41篇)。3 863位作者参与针灸干预失眠症研究,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Yeung Wingfai(19篇),主要作者形成6个团队,团队间缺乏密切合作。针灸干预失眠症研究热点集中在临床疗效评价、慢性疼痛所致失眠以及失眠后焦虑、抑郁。结论 针灸干预失眠症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文献量呈增长趋势,中国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团队内部合作较紧密,但团队间需加强交流合作。临床疗效评价是目前研究热点和重点关注的内容。

    2023年12期 v.26 1482-1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 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栓塞的时机及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因素分析

    段佳;潘飞豹;谭关平;

    目的 探究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VBTLAs)栓塞的时机及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7-01—2021-03收治的颅内VBTLAs患者186例,治疗时机≤3 d为早期组(n=109)和>3 d为延期组(n=77)。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效果及并发症情况。随访24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脑血管痉挛情况分为脑血管痉挛组(n=47)和无脑血管痉挛组(n=139)。比较2组VBTLAs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分析影响VBTLAs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通过X-tile软件将模型分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延期组的Raymond动脉瘤栓塞程度分级(Ⅰ、Ⅱ级)、治疗后NIHSS评分、MBI评分及术后并发症优于早期组(P<0.05)。186例患者治疗后发生脑血管痉挛47例(25.27%)。脑血管痉挛组在年龄≥55岁、出血次数≥2次、Hunt-Hess分级(Ⅲ、Ⅳ级)、Fisher分级(3、4级)、手术时机(晚期)、HIF-2α、MMP-2、MMP-9、HMGB1、CRP、IL-6、PCT、TNF-α方面高于无脑血管痉挛组(P<0.05)。年龄≥55岁、出血次数≥2次、Hunt-Hess分级(Ⅲ、Ⅳ级)、Fisher分级(3、4级)、手术时机(晚期)、HIF-2α≥97.66 ng/L、MMP-2≥118.03μg/L、MMP-9≥223.79μg/L、HMGB1≥91.99μg/L、CRP≥4.29mg/L是影响VBTLAs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9个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验证前后的C-index值为0.834 (95%CI:0.333~1.345)、0.812 (95%CI:0.245~1.367),验证前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 (95%CI:0.778~0.898,P<0.001)和0.814 (95%CI:0.773~0.864,P<0.001),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安全可靠,实用性强。高风险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风险组和低风险组(χ2=6.456,P=0.005)。结论 颅内VBTLAs患者早期栓塞治疗,并发症越少;年龄≥55岁、出血次数≥2次、Hunt-Hess分级(Ⅲ、Ⅳ级)、Fisher分级(3、4级)、手术时机(晚期)、HIF-2α≥97.66 ng/L、MMP-2≥118.03μg/L、MMP-9≥223.79μg/L、HMGB1≥91.99μg/L、CRP≥4.29 mg/L是影响VBTLAs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术后脑血管痉挛严重程度有关,应引起临床重视;构建VBTLAs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上提供参考价值。

    2023年12期 v.26 1488-1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 血清CX3CL1联合RBP4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评估作用

    曹志;刘丹;魏芳;

    目的 探讨血清C-X3-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CX3CL1)联合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2020-01—2022-06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为ACI组,根据改良Rankin量表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另选取同期60名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X3CL1、RBP4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CX3CL1、RBP4水平对ACI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CI组血清CX3CL1、RBP4水平升高(P<0.05)。随访3个月,120例ACI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5.00%(42/120)。年龄、NIHSS评分、CX3CL1、RBP4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血清CX3CL1、RBP4和二项联合评估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0.778、0.876,二项联合的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ACI患者血清CX3CL1、RBP4水平升高,与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独立相关且预测价值较高,可能成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的辅助评估指标。

    2023年12期 v.26 1495-1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Hunt-Hess Ⅰ~Ⅲ级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胡出;侯智;刘谊;邹坤良;

    目的 比较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Hunt-HessⅠ~Ⅲ级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9—2022-09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Hunt-HessⅠ~Ⅲ级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栓塞组(采用动脉瘤介入栓塞术,102例)和夹闭组(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106例)。记录2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结果[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影像学结果(复发、残留稳定、动脉瘤消失),分析患者预后多因素危险因素。结果 栓塞组手术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2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P<0.05),MBI均升高(P<0.05),但2组患者间NIHSS和M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栓塞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夹闭组(P<0.05),动脉瘤消失状态低于夹闭组(P<0.05)。预后良好患者178例(85.58%),预后不良共30例(14.42%),单因素变量分析,Hunt-Hess分级和动脉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手术方式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unt-Hess分级和动脉瘤直径是患者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应用于Hunt-HessⅠ~Ⅲ级破裂动脉瘤患者可以有效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术后复发率及动脉瘤消失状态较差于显微外科夹闭术。患者预后与Hunt-Hess分级、动脉瘤直径密切相关。

    2023年12期 v.26 1500-1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脑瘫伴癫痫患儿脑电放电模式的特征及危险因素

    刘学锋;何莉莉;陆彦婷;郑明平;钱丰;

    目的 分析脑瘫伴癫痫患儿脑电放电模式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01—2022-01宁德市医院收治的3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发癫痫分为脑瘫伴癫痫组(16例)和脑瘫不伴癫痫组(20例),分析脑瘫伴癫痫患儿脑电放电模式的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 脑瘫伴癫痫组脑电异常放电发生率93.75%,明显高于脑瘫不伴癫痫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脑瘫伴癫痫患儿的脑电表现为局灶性放电6例(37.50%),多灶性放电3例(18.75%),高峰失律5例(31.25%),广泛性放电1例(6.25%)。单因素分析显示,脑瘫伴癫痫组母体多胎妊娠、新生儿围生期窒息、宫内窘迫、先天畸形、痉挛四肢型脑瘫的发生率均高于脑瘫不伴癫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体多胎妊娠、新生儿围生期窒息、宫内窘迫、先天畸形、痉挛四肢型脑瘫是脑瘫伴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瘫伴癫痫患儿的脑电放电模式以局灶性放电和高峰失律为主,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母体多胎妊娠、新生儿围生期窒息、宫内窘迫、先天畸形、痉挛四肢型脑瘫,临床应加以重视,并给予积极干预。

    2023年12期 v.26 1506-1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6K]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CT灌注成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李骏;许建兴;沈烨;何赟;顾勇坚;恽健;

    目的 探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CT灌注成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03—2022-03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诊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损伤组(102例)、中度损伤组(42例)、重度损伤组(3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3组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CT灌注成像参数,即各向异性分数(FA)、脑血流灌注率(CBF),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脑CT灌注成像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结果 3组患者FA值、CB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损伤组FA值、CBF值高于中度损伤组及重度损伤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FA、CBF值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呈显著负相关,FA、CBF值越小,颅脑损伤越严重(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A值、CBF值及联合评估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程度的曲线AUC分别为0.873、0.804、0.883,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当取最佳cut-off值时,敏感度分别为0.750、0.799、0.840,特异度分别为0.917、0.694、0.833。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脑CT灌注成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评估价值,临床可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脑CT灌注成像的定量参数分析为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2023年12期 v.26 1512-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 血清AQP-1联合脑电双频指数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

    季明;朱迪;梁旭光;

    目的 探讨血清水通道蛋白-1(AQP-1)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对颅脑损伤(TB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8-01—2021-12赤峰市医院收治的125例TBI患者为TBI组,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分为轻度组51例,中度组42例,重度组32例,根据90 d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选取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TBI患者临床资料,检测血清AQP-1水平和监测BIS。分析TBI患者血清AQP-1水平和BIS与GCS评分的相关性及AQP-1水平和BIS与TBI患者预后的不良关系和评估价值。结果 TBI组血清AQP-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AQP-1水平依次升高,BIS依次降低(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BI患者GCS评分与血清AQP-1水平呈负相关,与BIS呈正相关(rs=-0.829、0.855,P均<0.001)。随访90 d,125例TBI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6.40%(33/1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OR=0.697,95%CI:0.569~0.854)、BIS(OR=0.705,95%CI:0.590~0.843)增加为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中线移位≥5 mm(OR=4.568,95%CI:1.200~17.387)、基底池异常(OR=3.620,95%CI:1.092~12.002)和AQP-1(OR=1.115,95%CI:1.023~1.215)升高为其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QP-1联合BIS (AUC=0.837,95%CI:0.760~0.897)评估TB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AQP-1(AUC=0.759,95%CI:0.674~0.831)、BIS(AUC=0.769,95%CI:0.685~0.840)单独评估(P均<0.05)。结论 血清AQP-1水平升高和BIS降低与TBI患者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有关,血清AQP-1联合BIS评估TBI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较高。

    2023年12期 v.26 1517-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八段锦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动态平衡及肌电图特征的影响

    吴建伟;穆烁;

    目的 探究八段锦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电图特征以及自我动态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06—2022-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常规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八段锦治疗,对比2组患者自我动态平衡、肌电图特征、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以及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站立位的重心单位面积移动轨迹长度、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和重心摆动平均速度均小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腓肠肌、股四头肌和胫骨前肌iEMG均高于常规组(P<0.05),腓肠肌、股四头肌和胫骨前肌RMS均低于常规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4、8周后BI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八段锦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动态平衡能力,改善患者肌肉功能和运动功能,提高其自理能力。

    2023年12期 v.26 1522-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 两种颅内动脉瘤包裹夹闭方式的疗效分析

    郭张超;张德明;杜春富;吴建兵;张杰;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瘤包裹夹闭方式与术中先行制作合适膜片固定于动脉瘤夹上再行包裹夹闭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01—2022-07雅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颅内动脉瘤包裹夹闭术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46例,根据术中包裹夹闭方式分为2组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24例为传统的动脉瘤包裹方式,使用膜片包裹动脉瘤后行动脉瘤包裹夹闭;B组22例为术中根据动脉瘤情况先制作合适膜片固定于适宜动脉瘤夹上后再行动脉瘤包裹夹闭。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术中动脉瘤破裂情况、术中出血量、术中阻断时间、术后梗死和再次出血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 2组在年龄、性别、动脉瘤部位和大小、术前Hunt-Hess及Fisher分级等构成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B组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率(22.7%)、术后梗死和再出血率(9.1%)均低于A组(33.3%,2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1.183、0.486,均P>0.05)。B组术中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4.330,t=1.516,χ2=6.303,均P<0.05)。结论 在前循环动脉瘤中两种方式比较,术中先制作合适膜片固定于动脉瘤夹上再行包裹夹闭方式,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阻断时间,临床疗效较好。

    2023年12期 v.26 1527-1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握力与主观认知下降在不同性别老年人群中的相关性分析

    张波;胡益;孙若琳;周鑫;顾怀聪;王为强;

    目的 探讨握力在不同性别老年人群中与主观认知下降的相关性。方法 于2021-01—03在宿州市埇桥区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该区的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5例(40.6%),女358例(59.4%)。根据主观认知下降问卷9(SCD-Q9)的问卷结果分为主观认知下降(SCD)组(395例)和非SCD组(208例)。对所有受访人群进行一般信息问卷调查、身高、体质量测量、生化指标等相关检查,采用握力器测量双手握力。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握力在不同性别老年人群中与SCD的关系。结果603例研究对象中,主观认知下降395例,占65.5%。SCD组的握力[(28.10±11.63)kg]明显低于非SCD组[(33.31±9.71)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22,P<0.001)。SCD组与非SCD组人群在吸烟、受教育程度、腰围、年龄、握力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人群中Logistic回归显示,未调整混杂因素,握力与SCD具有相关性(OR=0.940,95%CI:0.920~0.960,P<0.001),调整相应混杂因素后,握力与SCD仍具有相关性(OR=0.942,95%CI:0.922~0.963,P<0.001)。结论 在男性人群中,腰围是SCD的危险因素。在女性人群中,低握力、吸烟、高胆固醇、低教育水平等是SCD的危险因素。握力可作为社区评估老年女性人群主观认知下降的一项指标。

    2023年12期 v.26 1532-1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生物波早期综合治疗联合持续右正中神经刺激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催醒过程的影响

    齐金芳;陈冬艳;代琰;王利勇;李倩;孙明君;宋宏颖;满慧静;刘国君;王苓;

    目的 探究生物波早期综合治疗联合持续右正中神经刺激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催醒过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05—2022-05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持续右正中神经刺激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物波早期综合治疗,分析2组患者苏醒状况、血浆脑损伤标志物、脑灌注相关指标、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NIHSS评分及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苏醒率(2周:21.82%;4周:45.45%),苏醒时长(27.39±4.63)d]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2、4周后苏醒率(2周:54.55%;4周:76.36%)有所上升,苏醒时长[(21.47±3.35)d]有所降低(P<0.05)。治疗后2组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浆人S100B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NIHSS评分下降,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及GCS、GOS评分上升,研究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9.09%)高于对照组(70.91%),P<0.05。结论 经生物波早期综合治疗联合持续右正中神经刺激疗法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NSE、S-100B、MBP水平,对改善脑血流灌注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快患者苏醒。

    2023年12期 v.26 1537-1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 老年ICU机械通气谵妄患者视频脑电图爆发抑制特征及诊断价值

    黄景妹;汤双榕;王玉占;高晓峰;马珍;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在老年ICU机械通气谵妄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观察脑电爆发抑制特征。方法 纳入2020-06—2022-06衡水市人民医院的98例老年ICU机械通气疑似谵妄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连续性视频脑电图监测,以意识模糊评估法(CAM)评估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视频脑电图在老年ICU机械通气谵妄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观察老年ICU机械通气谵妄患者脑电爆发抑制特征,对比谵妄、非谵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影响谵妄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CAM评估结果显示,98例老年ICU机械通气疑似谵妄患者中发生谵妄76例(77.55%),非谵妄22例(22.45%)。以CAM评估结果为金标准,视频脑电图诊断老年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9.47%(68/76)、81.82%(18/22)、87.76%(86/98)。谵妄患者视频脑电图爆发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谵妄患者(χ2=37.473,P<0.05),爆发抑制期的主要症状为睡眠-觉醒障碍、构建能力障碍、行为变化出现速度快,清醒期以意识水平、语言清晰度、注意力恢复最好。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镇静药物使用是老年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视频脑电图在老年ICU机械通气谵妄患者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视频脑电图爆发抑制期以睡眠-觉醒障碍、构建能力障碍、行为变化出现速度快为主要特征,可能是谵妄发生的预警。

    2023年12期 v.26 1542-1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 改良电休克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

    兰寒菊;韦玉辉;杨照奎;

    目的 分析改良电休克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10—2022-12广西壮族自治区脑科医院收治的74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富马酸喹硫平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及改良电休克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精神症状、抑郁程度、认知功能、神经递质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1.89%,高于对照组的72.97%(P<0.05);治疗后PANSS评分[(34.96±5.23)分]、HAMD-17评分[(13.47±2.29)分]、TMT[(131.42±8.97)s]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8.42±5.58)分、(15.51±2.44)分、(148.96±10.81)s],脑电超慢涨落图分析仪(EFG)检测神经递质功率多巴胺[(14.96±1.39)Hz]、5-HT[(51.50±4.92)Hz]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79±1.15)Hz、(45.04±4.20)Hz],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73%、43.2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电休克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能够较好缓解患者精神症状、抑郁程度,改善认知功能,调节神经递质功率,安全性较高。

    2023年12期 v.26 1548-1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静脉溶栓治疗不同卒中类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鲁雪珍;马西文;

    目的 探讨不同卒中类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2021-12郑州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接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TOAST病因分型将患者分为小动脉闭塞组、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栓塞组及其他已知原因组。比较不同病因患者早期有效性及36 h内出血发生率。结果 共42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组,小动脉闭塞组171例(40.1%),大动脉粥样硬化组142例(33.4%),心源性栓塞组87例(20.4%),其他已知分型组26例(6.1%)。共174例(40.8%)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有出血,其中小动脉闭塞组51例(12.0%),动脉粥样硬化组65例(15.3%),心源性栓塞组46例(10.8%),其他已知分型组12例(2.8%),各组间早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37,P=0.001)。多因素回归显示卒中分型是静脉溶栓后36 h内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不同类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有效性及安全性均存在差异,临床针对不同病因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改善治疗效果。

    2023年12期 v.26 1554-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老年抑郁症人群认知功能损害与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关系

    张晓娟;邓祥瑞;陈睿;钟文;

    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人群认知功能损害与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01—2023-02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108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48例,不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60例,比较伴和不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微血管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差异。结果 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年龄(75.54±5.02)岁,高于不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69.03±4.42)岁(P<0.05);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独居比例为47.92%,高于不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21.67%(P<0.05);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中重度抑郁比例为75.00%,高于不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40.00%(P<0.05);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为(31.19±8.18)μmol/L,高于不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16.65±7.55) mol/L(P<0.05);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和基底节区EPVS中重度比例分别为64.58%和66.67%,高于不伴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36.67%和41.67%(P<0.05);老年抑郁患者Hcy、半卵圆中心EPVS、基底节区EPVS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5);老年抑郁患者微血管功能障碍相关因素与抑郁程度评分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抑郁程度、Hcy和半卵圆中心EPVS是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抑郁症人群认知功能损害与微血管功能障碍相关危险因素有关,同时微血管功能障碍相关危险因素Hcy、EPVS与患者认知评分存在相关性。

    2023年12期 v.26 1559-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论著 护理园地

  • 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轨迹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张会;李月华;

    目的 探讨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轨迹及影响因素。方法 将2022-01—2023-01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42例首发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失访率17.4%,共计200例患者全程参与研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疾病相关资料调查问卷、心理痛苦温度计量表对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心理痛苦轨迹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痛苦轨迹从出院1个月至出院6个月存在一定的降低趋势,根据DT评分评估,将患者分为3种类型,即无心理痛苦76例,持续型心理痛苦36例,心理痛苦降低型88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态、有无人照顾、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痛苦发生率较高,患者呈现不同的心理痛苦轨迹,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态、有无人照顾、吞咽障碍是影响患者心理痛苦的主要因素,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危险因素进行个性化干预。

    2023年12期 v.26 1565-1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综述

  • 成人颅咽管瘤术后精神障碍研究进展

    陆朋玮;李京连;桂松柏;赵蕊;

    本研究聚焦成人颅咽管瘤术后精神障碍问题,对成人颅咽管瘤术后精神障碍评估、术后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术后精神障碍可能机制及影响因素、成人颅咽管瘤患者精神障碍的预防及干预现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综述重点探讨了成人颅咽管瘤精神障碍可能机制及影响因素,如个人相关因素、肿瘤相关因素、治疗相关因素等,希望通过颅咽管瘤精神障碍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成人颅咽管瘤精神障碍的预防及干预提供良好借鉴,同时为颅咽管瘤的心理、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促进颅咽管瘤术后精神障碍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希望本研究能为缓解颅咽管瘤手术所带来的其他严重并发症提供新的解决方法,提高患者手术疗效,促进颅咽管瘤远期康复及生存质量的提高。

    2023年12期 v.26 1569-1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 二代测序技术在颅内感染中的应用

    吴佳诺;苏高健;邓宇航;李欣梦;刘紫薇;黄贤键;

    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也是神经外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其进展是由所感染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所产生。治愈颅内感染的关键问题是尽早、准确地识别感染病原体,并精准使用病原菌有效的抗生素。而仅依靠传统检测方法识别导致颅内感染的病原体并非易事。近年来二代测序技术(NGS)的迅速发展,使早期确认感染病原体成为可能,此技术可以高通量、快速高效、高精度的检测病原体,同时还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NGS作为一种新的病原检测手段,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文将其在不同病原体所致颅内感染的应用做综述,以期让广大临床工作者充分了解其优势及劣势,使NGS技术能够在诊断颅内感染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2023年12期 v.26 1573-1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GM-CSF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炎性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李嫚芹;张如意;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特征是神经元结构和功能逐渐丧失,且与炎症过程密切相关。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炎症被称为神经炎症,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如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和多发性硬化症(MS)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作为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在慢性炎症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其被认为对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具有广泛的影响。本文综述了GM-CSF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炎性反应过程,为进一步探索GM-CSF在相关治疗中的潜在作用提供了临床依据,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阐明将为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炎性反应提供有效的靶点。

    2023年12期 v.26 1578-1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