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临床诊治

  • 术前NLR对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孙梦飞;吴宇鹏;傅新民;蒋兰;张洋;

    目的 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治疗(EVT)前,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与发病后90 d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21-01—2023-07于徐州市中心医院高级卒中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MC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情况分为良好预后组和不良预后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与不良预后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术前NLR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同时绘制预后情况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临界值。结果 最终纳入急性MCA闭塞血管内治疗患者97例,良好预后组32例(32.99%),不良预后组65例(67.01%)。单因素分析显示,在年龄、术前NLR、术前ASPECT评分及侧支循环情况方面,不良预后组低于良好预后组(分别为P=0.007、0.022、<0.001、0.007),术前NIHSS评分、术前血糖高于良好预后组(P=0.014、0.003)。2组在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脑卒中、高血脂)、术前血压、病因分型、有无静脉溶栓、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发病到穿刺成功时间、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mTICI)、术前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NIHSS评分、术前舒张压可影响术前NLR大小(分别为P=0.007、0.009、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5,95%CI:1.008~1.105)、术前ASPECT评分(OR=0.562,95%CI:0.366~0.861)、术前NLR(OR=1.17,95%CI:1.003~1.367)是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P=0.022、0.008、0.046)。术前NLR预测急性MCA血管内治疗患者发病后90 d不良预后的AUC为0.644(95%CI:0.526~0.761),最佳临界值为3.255。结论 术前NLR与急性MCA闭塞EVT治疗患者的不良预后存在相关性,且可作为预测此类患者不良预后的指标。

    2024年06期 v.27 661-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 基于MRI流入血管空间灌注成像直方图特征预测高级别脑胶质瘤复发的研究

    陈超凡;陈斌;杨胜娇;肖静;邱若薇;许乙凯;吴元魁;

    目的 探究基于MRI的流入血管空间灌注成像(iVASO)技术,计算获取小动脉脑血容量(CBVa)直方图相关特征,分析其预测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01—2021-0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50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MRI图像,提取iVASO数据,根据术后复发情况分为非复发组(n=27)、复发组(n=23)。使用Matlab软件处理i VASO数据后计算获得CBVa的直方图参数,包括平均值(CBVa mean)、中位值(CBVa median)、众数(CBVa majority)、最大值(CBVa max)、最小值(CBVa min)、偏度(skewness)、峰度(kurtosis),第10(CBVa 10)、20(CBVa 20)、25(CBVa 25)、30(CBVa 30)、40(CBVa 40)、60(CBVa 60)、70(CBVa 70)、75(CBVa 75)、80(CBVa 80)及90(CBVa 90)百分位数。比较2组各参数,构建预测回归方程式,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 非复发组CBVa mean、CBVa median、CBVa max、CBVa 20、CBVa 25、CBVa 30、CBVa 40、CBVa 60、CBVa 70、CBVa 75、CBVa 80、CBVa 90均显著低于复发组(P<0.05),2组间CBVa min、CBVa majority、skewness、kurtosis及CBVa 10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BVa median在鉴别非复发组与复发组中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均为0.853,当以1.043 5×10-3mL/100 mL截断值时,灵敏度为55.6%,特异度为100.0%。基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CBVa median构建回归方程式。结论 iVASO技术通过获取CBVa直方图特征,可作为一个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预测工具,CBVa median对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4年06期 v.27 668-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

    李海杰;谭富强;司徒嘉欣;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血肿清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9-06—2023-06采用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CD)的30例患者作为CD组,根据CD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按1∶2比例采用倾向匹配法从术后未发生CD的患者中筛选60例患者纳入无认知功能障碍(NCD)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将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代入Logistic分析,探索术后发生CD的相关因素(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各项相关因素采用概率法拟合构建风险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与风险模型对HICH血肿清除术后CD发生的预测价值,计算诊断临界(cut-off)值。结果 2组患者术中MAP均值、BIS均值与术后24 h S100β、NSE、SO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高MAP、BIS均值及术后24 h高SOD水平为HICH血肿清除术后CD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术后24 h S100β、NSE水平较高为CD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术中MAP均值≤89.815 mm Hg、术中BIS均值≤55.550、S100β≥1.957 g·L~(-1)、NSE≥34.765 g·L~(-1)、SOD≤67.865 U·L~(-1)对于HICH血肿清除术后CD发生均具有中等预估价值(0.7<AUC≤0.9,P<0.05),据此构建的风险模型对于HICH血肿清除术后CD发生率具有较高预估价值(AUC>0.9,P<0.05)。结论 术后24 h高SOD水平为HICH血肿清除术后发生CD的保护因素,术后24 h S100β、NSE水平较高为CD发生的危险因素,据此完善围术期检查及术中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概率。

    2024年06期 v.27 674-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NSE BLyS APRIL在病毒性脑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邵艳敏;武文娟;

    目的 研究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增殖诱导配体(APRIL)在病毒性脑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2023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另选取同期体检、经临床生化和脑脊髓穿刺等常规检查确认健康正常的对照组48例。比较不同病情的病毒性脑炎患者血清NSE、BLyS、APRIL水平,不同预后病毒性脑炎患者的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病毒性脑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SE、BLyS、APRIL单独及联合检测在病毒性脑炎预后评价中的价值。结果 重症组血清NSE、BLyS、APRIL水平均高于轻症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当天及治疗后血清NSE、BLyS、APRIL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住院时间、是否进行机械通气、是否存在癫痫发作以及入院当天血清NSE、BLyS、APRIL水平与病毒性脑炎预后不良有关(OR>1,P<0.05)。ROC曲线显示,入院当天血清NSE、BLyS、APRIL联合检测预测预后不良的AUC值(0.895)高于NSE(0.801)、APRIL(0.781)、BLyS(0.776)。结论血清NSE、BLyS、APRIL在病毒性脑炎患者均呈高表达,三者联合检测可较好地预测患者预后。

    2024年06期 v.27 680-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耿玉娟;吴敏;陈凤;曹云;

    目的 探讨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归分析研究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民族、吸烟史、饮酒史、运动状况、饮食状况、家族痴呆史、家族高血压史、家族脑卒中史、家族糖尿病史、合并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合并糖尿病、脑梗死位置和NIHSS评分对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的影响。结果 450例患者中40例(8.89%)发生血管性认知障碍。年龄、婚姻状况、运动状况、家族痴呆史、家族脑卒中史、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脑梗死位置和NIHSS评分是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婚姻状况、运动状况、家族痴呆史、家族脑卒中史、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脑梗死位置和NIHSS评分对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应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重视,以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

    2024年06期 v.27 685-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结合视频脑电图诊断癫痫的价值

    杨锐;陈晓荣;闵朋;徐佳佳;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结合视频脑电图对癫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06—2023-06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收治的65例疑似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视频脑电图检查及联合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之间的差异,并制作3种检查方法的ROC曲线。结果 65例疑似癫痫患者中,确诊阳性50例(76.92%),确诊阴性15例(23.08%)。3种检查方法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及视频脑电图检查的灵敏度、准确率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视频脑电图检查、联合检查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8 7、0.776 6、0.851 9。结论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结合视频脑电图有利于提高癫痫患者诊断的灵敏度、准确率及AUC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2024年06期 v.27 691-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帕金森病患者合并肌少症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陈思;杨霄鹏;楚广磊;陈静;奚志;白宏英;

    目的 研究构建帕金森病患者合并肌少症的风险模型,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20-09—2023-02收治的170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诊断标准对肌少症筛查进行诊断,通过机器学习筛选构建帕金森病患者合并肌少症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和临床决策分析验证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合并肌少症71例(41.8%),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患者性别比例、体重指数、Hoehn-Yahr分级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SSO回归模型分析显示Hoehn-Yahr分级、体重指数、白蛋白、维生素D、同型半胱氨酸、肌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叶酸和血红蛋白是帕金森病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1进一步研究发现,Hoehn-Yahr分级、白蛋白、维生素D、同型半胱氨酸、肌酐和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构建的帕金森病患者合并肌少症风险预测模型的C指数为0.81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9,显示较好的预测价值。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概率值为8%~82.0%时,使用此模型对患者临床净获益率最高。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合并肌少症率高,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筛查帕金森病患者合并肌少症的风险,为尽早进行干预提供依据。

    2024年06期 v.27 696-7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 24 h收缩压轨迹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

    刘慧良;张丽芳;李兵;彭延波;董若莎;王孟琦;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24 h收缩压轨迹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2023年河北省退役军人总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2例,监测入院后24 h血压值,END通过NIHSS评分改变对神经功能结局进行判定。对患者血压进行分层(收缩压<120mmHg低组,收缩压≥120~140 mmHg正常组,收缩压>140~160 mmHg中组,收缩压>160~180 mmHg高组),并依据24 h收缩压的变化趋势将患者进行分组,分析恶化组及未恶化组一般资料及收缩压变化轨迹分组的差异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2例,根据其24 h收缩压变化趋势最终确定8个收缩压轨迹组:高-稳定组20例,高-中组27例,中-稳定组40例,中-正常组39例,中-高组30例,正常-稳定组14例,正常-中组18例,正常-低组14例。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轨迹、糖尿病及收缩压标准差是EN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入院后24 h收缩压轨迹可能是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因素,急性期收缩压在120~160 mmHg波动可能有利于患者降低神经功能恶化风险。

    2024年06期 v.27 701-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 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孙书光;麻来峰;仝朋飞;

    目的 分析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9-01—2022-12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的Hunt-Hess分级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行动脉瘤夹闭术的33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7例,预后不良组16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3个月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GCS评分(P=0.007)、Hunt-Hess分级(P=0.012)、改良Fisher分级(P=0.024)是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后,显示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与改良Fisher分级越高,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预后越差;入院GCS评分越低,出院后3个月预后越差。结论 患者入院GCS评分低、Hunt-Hess分级与改良Fisher分级高是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年06期 v.27 706-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 ABCB1基因C3435T多态性对苯巴比妥透过癫痫患者血-脑屏障的影响

    顾浩;李艺果;赵变歌;陈红莲;

    目的 探讨ABCB1基因C3435T多态性对苯巴比妥(PB)透过癫痫患者血-脑屏障(BBB)及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 选择62例接受PB单药治疗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癫痫患者,记录6个月治疗期间的癫痫发作次数。对患者进行ABCB1基因C3435T多态性基因分型,测定脑脊液(CSF)及血清(S)中PB的药物浓度,计算CSF/S-PB浓度比作为PB透过BBB的指标。结果 62例患者经ABCB1基因C3435T基因测序分型,其中CC型17例,CT型32例和TT型13例;CC型、CT型和TT型患者CSF-PB分别为(44.71±10.95)μmol/L、(52.75±13.24)μmol/L、(65.64±14.34)μmol/L,CSF/S-PB分别为0.47±0.12、0.53±0.17、0.66±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型发作9次2例,8次1例,7次3例,6次2例,发作超过5次CT型和TT型仅有1例,CC基因型和低CSF/S-PB与癫痫发作频率增加相关(P<0.05)。结论 ABCB1基因C3435T多态性显著影响癫痫患者CSF/S-PB浓度比和癫痫发作频率,可能是癫痫耐药的机制之一。

    2024年06期 v.27 711-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 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与直接机械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

    苏小慧;张圣琼;赵振强;

    目的 观察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桥接治疗(BT)与直接机械取栓(D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6—2023-05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采用DMT治疗62例纳入DMT组,采用BT治疗58例纳入BT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情况、血管再通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预后良好率及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BT组血管再通率为84.48%,高于DMT组的80.6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4 d,BT组患者NIHSS、GCS评分为(9.28±1.63)分、(12.57±2.60)分,DMT组患者NIHSS、GCS评分为(8.93±1.50)分、(13.15±2.87)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T组治疗后90 d的预后良好率为48.28%,高于DMT组的41.94%,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T组术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为34.48%,高于DMT组的14.52%(P<0.05),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和90 d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T和DMT治疗急性后循环大动脉闭塞的疗效相当,但后者能够减少出血转化的发生,安全性更高。

    2024年06期 v.27 715-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 尼莫地平和丁苯酞治疗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痉挛的时间演变和临床结局

    陈焕磊;张根堂;匡荣岩;刘京平;刘文涛;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采用尼莫地平和丁苯酞(NBP)治疗后血管痉挛(CVS)的时间演变和临床结局。方法 招募2021-05—2022-05入住胶州中心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的aSAH患者100例,均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14 d内出现CVS。通过抽签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尼莫地平,观察组患者联合静脉输注NBP,持续7 d。主要终点在a SAH后90 d评估Glasgow预后评分(GOS),分为良好(≥4分)或差(<4分)结局。次要终点评估CVS随时间演变的趋势、CVS相关梗死、院内全因病死率。结果 主要终点:2组出院时、30 d和90 d GO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62.0%)患者相比,90 d时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4分)的比例更高(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次要终点:对照组4例(8.0%)和观察组1例(2.0%)患者院内死亡(RR=0.235,P=0.202,95%CI:0.025~2.178)。对照组30.0%(15/50)和观察组16.0%(8/50)的患者有延迟性CVS相关新发脑梗死(RR=0.370,P=0.041,95%CI:0.142~0.962)。随访大脑中动脉(MC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血流量,从输注前第2天(D-2天)到输注前(D-1天),2组患者MCA血流量测量值均增加,包括平均和最大峰值收缩流速(PSV)及平均流速(MFV)。MCA血流量的所有测量在D-1天和输注后(D1天)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D2天开始,观察组最大PSV和MFV一直低于对照组(P<0.05),D2~D5天观察组平均PSV和MFV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NBP治疗对改善a SAH患者临床结果有显著益处,且价格低,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2024年06期 v.27 720-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与经额叶入路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

    罗铸;李伦走;黄章峰;李科良;张传东;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应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与经额叶入路血肿清除术对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2019-01—2022-12收治的121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61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与B组60例(经额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意识恢复时间(5.11±0.89)h,短于B组的(6.03±0.73)h,术中出血量(37.21±4.27)m L,少于B组的(39.82±4.41)m L,48 h血肿清除率(90.06±3.44)%,大于B组的(88.69±4.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78、3.299、2.017,P<0.05);A组临床总有效率98.36%(60/61),高于B组的86.67%(52/60)(χ~2=4.460,P=0.035);术后3 d,2组患者S-100β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且A组低于B组(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A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高于B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GO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比于经额叶入路血肿清除术,应用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可更有效促进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血肿清除率及临床疗效,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近期预后。

    2024年06期 v.27 727-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 老年脑梗死后1年内复发的高危因素及二级预防干预措施

    田丽华;曾玉萍;

    目的 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1 a内复发的高危因素及二级预防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21-04—2022-0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1 a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老年脑梗死后1 a内复发的高危因素,探讨二级预防干预措施对复发率的改善作用。结果 21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后1 a内复发,复发率为22.83%(21/92)。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血压控制欠佳、高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胱抑素C(Cys-C)为老年脑梗死1 a内复发的高危因素(分别为OR=1.432、1.866、1.709、1.611,P<0.05)。采取二级预防干预措施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 a内复发率低于未采取相应措施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1 a内复发率高,吸烟、血压控制欠佳、高Hcy、高Cys-C为其高危因素,采取相应的二级预防干预措施可降低复发率。

    2024年06期 v.27 73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 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电学改变研究

    井艳;张芳芳;申继红;黄菊香;闫琼文;周雨菡;聂连涛;李中健;李世锋;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电学变化,探讨心电图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3-06—2024-0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3例(脑出血50例,脑梗死53例)为研究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为对照组,分析研究组临床资料和心电图特点,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心电图改变。将研究组分为血压异常组和血压正常组,比较不同血压状态下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患者年龄偏小,糖尿病占比高,入院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异常率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P波时限≥120 ms、P波双峰(峰间距>40 ms)、Macrua指数、左心室高电压、左心室肥大、快速性心律失常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率高于脑梗死患者,左心房/左心室肥大、心肌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异常的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率高于血压正常者,左心房/左心室肥大、心肌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异常的脑梗死患者快速性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血压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异常率高,尤其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异常表现更加明显,心电图检查可作为诊断和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重要依据。

    2024年06期 v.27 737-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 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钠鞘内注射治疗神经介入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及对脑脊液NSE Ang-Ⅱ和MDA的影响

    曲志梅;吕冬菊;高莹;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钠鞘内注射治疗神经介入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效果及对脑脊液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 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9-01—2021-06经替加环素鞘内注射治疗的神经介入术后颅内感染患者20例为A组,2022-01—2023-06经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钠鞘内注射治疗的神经介入术后颅内感染患者44例为B组。比较2组患者脑脊液NSE、Ang-Ⅱ、MDA水平,血清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元(PCT)、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例(NEU%)],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脑脊液NSE、Ang-Ⅱ、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CRP、PCT、WBC及NE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细菌清除率、细菌再感染率及细菌替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钠与替加环素鞘内注射治疗神经介入术后颅内感染均能显著消除脑脊液病原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神经损伤,临床有效率较高。临床可对耐药性较强的患者进行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钠鞘内注射治疗。

    2024年06期 v.27 742-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不良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李云霞;李晓晖;吕雪梅;杨妍妍;陈文武;

    目的 评估入院指标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短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建立并验证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12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65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资料。根据溶栓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并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清生物学标志物联合相关临床评估量表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预后的关系,建立预后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共纳入165例患者,预后良好126例,预后不良39例。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高NIHSS评分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D-二聚体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表明,糖尿病史、NIHSS评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D-二聚体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0.677、0.826、0.876、0.765、0.863,灵敏度分别为51.3%、82.1%、89.7%、79.5%、79.5%,特异度分别为84.1%、77.8%、77.8%、64.3%、86.5%。以上指标联合构建预后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临床可用性和校准度。结论 结合独立预测因子建立的预后不良风险预测模型清晰简易,可在患者入院时准确预测患者预后,帮助临床早期选择合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2024年06期 v.27 747-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两种不同通气装置在神经外科术中唤醒手术中的应用对比

    徐丽华;龙伟;郑思媛;谢科宇;刘少星;苟丹;

    目的 对比喉罩与高流量鼻导管(HFNC)两种不同通气装置在清醒开颅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60例接受清醒开颅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配使用喉罩(L组)和HFNC(H组)进行麻醉气道管理。收集和分析不同时间点(T0: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15 min;T2:唤醒阶段;T3:再次麻醉后15 min)术中血气分析数据、大脑松弛评分(BRS)、胃窦容量和不良事件。结果 T2时H组血氧饱和度高于L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L组(P<0.05),其余时间点2组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分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L组的氧合指数在T0、T1、T3均显著高于H组,但在T2却显著低于H组(P<0.05)。2组患者在硬脑膜悬吊和T2的BRS评分及术前、术后的胃窦容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通气工具插入相关并发症方面,L组的咽痛率和术后咳嗽发生率显著高于H组(P<0.05),H组鼻塞发生率高于L组(P<0.05)。术中不良反应包括低氧血症、癫痫发作、体动、口干和寒战2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FNC应用于清醒开颅手术能达到喉罩的氧合效果,且在唤醒阶段更具优势,不会造成气压伤和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2024年06期 v.27 753-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前庭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许梦雅;谭琳琳;鲁评;李慧;贾艳露;常成;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前庭康复训练,3次/d,根据患者耐受情况,3~12 min/次,5 d/周,共干预8周。在干预前(T0)和干预8周后(T1)对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计时起立-行走测验(TUGT)测试和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POMA)评估。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的BBS评分、POMA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BBS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PO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UGT测试2组用时均较干预前减少,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干预后治疗组TUG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结合常规平衡功能及步行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跌倒风险。

    2024年06期 v.27 758-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 鼠神经生长因子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田领;胡延涛;宋梦真;王红伟;慕春雨;陈言伟;郭世燕;

    目的 探究鼠神经生长因子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01-01—2023-12-0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收治的132例HIE病患儿临床资料。对照组76例,采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干预,试验组56例,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干预。比较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与康复指标[肌张力恢复、意识恢复、意识反射恢复、吸吮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 O_2)、p H值、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干预前和干预2、3、4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量表(NBNA)。结果132例患儿总有效率为86.36%(114例),试验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7.50%比8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4项指标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试验组、对照组3项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SOD、NSE均有改善,且试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NBNA评分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点)=719.128,P<0.01),NBNA评分有随时间变化趋势,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HIE治疗效果较好,与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相比,更能改善神经因子水平。

    2024年06期 v.27 762-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论著 科研之窗

  • ST2825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王坤;白洁;孙兴元;

    目的 研究ST2825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胶质细胞的作用。方法 处于对数生长期小鼠小胶质细胞BV2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Mod)和ST2825低剂量处理组(ST2825L)、ST2825高剂量处理组(ST2825H),采用氧糖剥夺/再复氧(OGD/R)诱导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细胞进行ST2825低剂量(5μmol/L)、高剂量(10μmol/L)处理。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检测活细胞数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凋亡及细胞极化状态,采用qPCR检测TNF-α、IL-10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aspase-1、cleaced Caspase-1、NLRP3、i NOS、IL-1及IL-18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CK-8显示,与Con组相比,OGD/R后Mod组细胞活力极显著降低(P<0.01);与Mod组相比,ST2825L组、ST2825H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Mod组较Con组ROS水平增加,ST2825处理后ROS有所下降;与Con组相比,Mod组细胞凋亡率增加,ST2825处理后凋亡率较Mod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与Con组相比,Mod组CD86表达显著增加,CD163表达降低,提示Mod组细胞向M1型细胞极化;与Mod组相比,两种剂量ST2825处理后CD86表达降低,CD163表达增加,提示ST2825促进缺氧复氧的BV2细胞向M2型细胞极化。qPCR显示,与Con组相比,Mod组细胞TNF-α表达增加,IL-10表达降低,ST2825L组和ST2825H组TNF-α表达相较于Mod组降低,IL-10升高。Western blotting显示,与Con相比,Mod组ARG1、Caspase-1和cleaced Caspase-1表达显著降低,NLRP3、i NOS、IL-1及IL-18表达增加,ST2825低剂量和高剂量处理后ARG1、Caspase-1和cleaced Caspase-1水平均显著增加,NLRP3、iNOS、IL-1及IL-18水平均降低。结论 ST2825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这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途径。

    2024年06期 v.27 767-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论著 护理园地

  • 基于IMB模型的康复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朱玉珊;朱小平;

    目的 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下的康复干预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1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观察组采用基于IMB模型的康复干预。2组患者均在院内进行为期1个月的康复训练,院外监督患者继续进行2个月的康复训练并线上汇报每日康复训练情况,共连续干预3个月后评估2组患者上肢功能、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Fugl-Meyer评估量表(FMA)及上肢Wolf(沃尔夫)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评分均增加,且观察组增加幅度更显著[FMA:(25.91±4.42)分比(29.37±4.58)分,t=4.140,P<0.05;WMFT:(30.42±3.56)分比(34.29±4.05)分,t=5.466,P<0.05]。干预后2组患者FCA及BBS评分均增加,且观察组分值增加幅度更显著[FCA评分:(50.08±8.21)分比(57.63±8.58)分,t=4.842,P<0.05;BBS评分:(31.98±5.36)分比(37.41±5.79)分,t=5.241,P<0.05]。干预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ADL评分均增加,且观察组分值变化幅度更显著[NIHSS评分:(9.60±1.73)分比(6.83±1.55)分,t=9.082,P<0.05;ADL评分:(75.33±5.56)分比(80.74±5.82)分,t=5.119,P<0.05]。干预后2组患者WHOQOL-BREF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WHOQOL-BREF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值变化幅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72%)与对照组(18.97%)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康复干预有效改善了老年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2024年06期 v.27 774-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综述

  • 青少年抑郁患者自杀行为现状及研究进展

    刘娅;黄雪花;

    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是精神科最为重视的问题,也是目前社会最为棘手的难题。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行为,且重症抑郁症的自杀危险率也逐年升高。本文针对青少年抑郁患者自杀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干预措施做一综述,为后期制定该疾病早期防治措施以预防自杀行为发生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v.27 779-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 不同脂质成分影响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靳宇飞;王蕾;

    认知障碍是目前主要公共卫生挑战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针对认知障碍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及干预措施,大部分研究表明通过干预血管危险因素可预防或减缓认知衰退,其中脂质组学成为研究热点。脂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分可通过不同途径影响认知功能。因此,本文就脂质中常见成分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做一综述。

    2024年06期 v.27 784-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 自身免疫抗体在重症肌无力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欧瑞阳;黄雅舒;

    重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以持续、难以恢复、反复发作为特点的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的肌肉易感疲劳,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导致肌无力危机,对生命构成威胁,MG的发生与自身产生的抗体有密切关系。目前临床上针对有关自身抗体治疗策略正在不断发展,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靶向治疗和其他免疫调节方法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与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相关的几种重要抗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兰尼碱受体抗体、连接素抗体、低密度脂蛋白4抗体和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聚蛋白抗体和皮动蛋白抗体等。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与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相关的抗体可以更好地理解MG的发病过程,并为寻找新的MG治疗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2024年06期 v.27 789-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