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临床诊治

  •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PDGF-D GDF-15及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血肿扩大的相关性

    翁磊华;陈星宇;阳清伟;陈中杰;陈良义;

    目的 分析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及D-二聚体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肿扩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01—2023-01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197例,根据颅内血肿是否扩大分为血肿未扩大组(119例)和血肿扩大组(78例),收集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PDGF-D和GDF-15水平,采用凝血仪检测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血肿量(V1)和复查时血肿量(V2),计算V2/V1比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血肿未扩大组相比,血肿扩大组收缩压[(158.17±21.73)mmHg比(164.82±22.94)mmHg,P<0.05]、舒张压[(97.31±8.93)mmHg比(101.36±9.55) mmHg,P<0.05]、GCS评分[(13.52±1.31)分比(11.78±1.14)分,P<0.05]和血清PDGF-D[(498.73±40.32) ng/L比596.91±45.82) ng/L,P<0.05]、GDF-15[(728.49±76.71) ng/L比(832.38±86.25) ng/L,P<0.05)]、D-二聚体[(1.63±0.10)mg/L比(1.84±0.23)mg/L,P<0.05]水平及V2[(20.53±4.72)cm3比(29.47±5.13)cm3,P<0.05]、V2/V1比值(1.04±0.31比1.42±0.43,P<0.05)均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GF-D、GDF-15、D-二聚体、收缩压、舒张压及GCS评分均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颅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OR=1.798、1.672、1.616、1.592、1.583、1.738,P<0.05)。结论 血清PDGF-D、GDF-15及D-二聚体水平在发生颅内血肿扩大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升高,均为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年07期 v.27 793-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 金纳多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后眩晕的疗效评估

    杨静;彭本刚;

    目的 探讨金纳多滴剂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后眩晕症状的疗效。方法 选取36例由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引起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金纳多滴剂联合倍他司汀口服2周,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口服2周。比较2组患者眩晕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文版眩晕障碍量表评分、治疗后眩晕发作次数和眩晕症状持续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者使用金纳多滴剂后眩晕障碍量表总评分、功能、情感、躯体亚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眩晕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金纳多滴剂对于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后眩晕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缩短治疗时间。

    2024年07期 v.27 798-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 基于eStroke国家溶取栓影像平台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醒后卒中预后的价值

    梁炳松;李育英;张岐平;陈英道;

    目的 探讨基于eStroke国家溶取栓影像平台的随机森林模型预测醒后卒中(WUS)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01—2023-03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285例WU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取栓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统计2组临床资料及e Stroke国家溶取栓影像平台自动反馈定量资料(缺血半暗带体积、梗死核心区体积),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和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以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为参照,评价随机森林模型预测WUS患者不良预后风险的价值。结果 2组入院时Hcy、WBC、DSA-CS评分、NIHSS评分及取栓次数、穿刺至再通时间、颅内血管狭窄程度、房颤、吸烟史、静脉溶栓、缺血半暗带体积、梗死核心区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体积、梗死核心区体积、入院时Hcy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DSA-CS评分、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静脉溶栓、房颤是WUS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预测WUS患者不良预后风险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91,95%CI:0.875~0.902比0.900,95%CI:0.894~0.923)。结论 基于eStroke国家溶取栓影像平台的随机森林模型可用于WUS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评估,为临床针对性展开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以改善患者预后。

    2024年07期 v.27 802-8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 辽宁省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张一博;乔文军;李兆卿;刘榴;丁佳;

    目的 分析辽宁省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09—2021-07主要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385例M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发病年龄、首发症状、胸腺情况等。结果 与其他地区报道比,辽宁省MG患者存在一定差异,男∶女=1∶1.41,发病年龄(49.78±18.58)岁,存在两个发病高峰,75.06%的患者首发症状体现在眼部。合并胸腺瘤MG患者的发病年龄一般晚于胸腺增生(P=0.003),病理分型为B型的胸腺瘤MG患者更易累及呼吸肌(P=0.030),B1、B2型易发生肌无力危象(P=0.001),29.9%来自采矿县的患者合并胸腺瘤,而非采矿县为20.60%。MG伴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率9.09%,合并白癜风2.60%。结论 辽宁省MG患者与国外报道有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和种族有关,充分了解临床差异将有助于诊疗和预后判定。

    2024年07期 v.27 809-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0K]
  • 基于TSP-1和APACHEⅡ评分构建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模型

    王成立;周林裕;梁哲勇;

    目的 基于血小板反应素-1(TSP-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构建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01—2022-12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92例,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院内死亡分为死亡组(n=72)和对照组(n=120)。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和TSP-1、APACHEⅡ评分,分析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根据相关危险因素,构建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模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死亡组患者TSP-1显著增高[(141.95±32.85)μg/L比(116.20±29.39)μg/L,P<0.001];APACHEⅡ评分显著增高[(17.03±3.11)分比(13.14±3.24)分,P<0.001]。TSP-1>133.35μg/L、APACHEⅡ评分>15.5分、脑疝、多发伤、休克是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采用R 4.0.3统计软件将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的样本量134,验证集的样本量58,构建预测模型,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95%可信区间0.814~0.930),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848(95%可信区间0.747~0.949)。在验证集里对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 Goodness-of-Fit检验,卡方值为6.105,P=0.636。结论 基于TSP-1、APACHEⅡ评分构建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和可信度。

    2024年07期 v.27 816-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CT灌注成像参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

    纪律;胡幸;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01—2023-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40例),以m 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组(48例),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NIHSS评分、基础疾病史等一般资料以及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达峰时间(TTP)、平均传输时间(MTT)等CT灌注成像检查相关参数。结果 2组患者性别、基础疾病史、健侧CT灌注成像检查相关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年龄[(54.35±8.74)岁]、NIHSS评分[(9.23±4.75)分]及患侧TTP[(18.27±3.62)s]、MTT[(6.85±2.43)s]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分别为(60.64±9.90)岁、(12.08±4.79)分、(20.68±4.03)s、(8.21±3.22)s],患侧的CBV[(4.16±1.25)mL/100 g]、CBF[(60.24±12.57)mL/(100 g·min)]高于预后不良组[分别为(3.39±1.14)mL/100 g、(38.86±9.43)mL/(100 g·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BV、CBF、TTP、MTT等CT灌注成像检查相关参数均为影响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CBF、TTP、MTT等CT灌注成像检查相关参数预测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预后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8818、0.9217、0.9043、0.877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较好地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2024年07期 v.27 82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血浆GFAP与NfL水平评估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

    何晓峰;邓文静;

    目的 探讨血浆GFAP、NfL水平评估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纳入40例TBI患者(创伤组),16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应用Simoa HD-X平台检测血浆GFAP、NfL水平,格拉斯哥预后扩展量表(GOSE)评估患者预后,使用lnGFAP、lnNfL和平均指标(lnGFAP与lnNfL均值)进行分析。结果 创伤组血浆lnGFAP及lnNfL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浆lnGFAP及lnNfL值在重度TBI患者中显著增高(P<0.001),在轻度与中度TBI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lnGFAP、lnNfL和平均指标与GCS评分(r_s=-0.723、-0.791、-0.838)、GOSE评分(r_s=-0.671、-0.704、-0.771)呈负相关,对伤后6个月不良预后(AUC=0.83、0.83、0.89)和病死率(AUC=0.91、0.91、0.94)有预测价值。结论 TBI患者急性期血浆GFAP、NfL水平有助于疾病早期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平均指标的效果优于单个指标。

    2024年07期 v.27 826-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 TIA近期进展ACI患者血小板微粒和血清RGMa及CTP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李腾;付厚秀;韩荣坤;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近期进展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微粒和血清排斥性导向分子a(RGMa)及CT灌注成像(CTP)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20-01—2023-06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TIA患者118例,根据是否发生ACI将患者分为ACI组(35例)及非ACI组(83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影像学结果、血小板微粒和血清RGMa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A患者近期进展ACI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血小板微粒和RGMa诊断TIA患者近期进展ACI的临床价值。结果 ACI组TIA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血小板微粒计数以及血清RGM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ACI组(P<0.05),CBF、CBV均低于非ACI组(P<0.05),MTT、TTP均高于非ACI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作次数≥3次、持续时间≥60 min、CBF和CBV降低、MTT和TTP升高、血小板微粒计数高以及血清RGMa水平高是TIA患者进展为ACI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小板微粒及血清RGMa对TIA患者近期进展为ACI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8.84×109个/L、5.22μg/L,血小板微粒、血清RGMa及联合CTP检查的灵敏度分别为71.43%、74.29%、80.00%,特异度分别为91.56%、83.13%、95.18%,准确度分别为85.59%、80.51%、90.68%,AUC分别为0.849、0.825、0.912。结论 TIA患者进展ACI后CBF、CBV降低,MTT、TTP升高,血小板微粒计数及血清RGMa水平显著升高,均对TIA患者进展ACI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血小板微粒计数及血清RGMa联合CTP检测的价值更高。

    2024年07期 v.27 831-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卡麦角林联合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治疗老年垂体瘤对PRL HGH及ACTh水平的影响

    王磊;周新管;

    目的 探讨卡麦角林与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联用对老年垂体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泌乳素(PR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HGH)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05—2023-05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垂体瘤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研究组41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麦角林。比较2组总有效率、激素水平、炎症因子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2.68%)较对照组(75.61%)更高(P<0.05)。2组患者的激素水平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PRL、ACTH、HG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均下降,研究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Xklp2靶蛋白(TPX2)、P53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研究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老年垂体瘤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经典术式与卡麦角林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炎症反应,效果较为理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2024年07期 v.27 837-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3aR1的影响及颈动脉斑块的超声研究

    康丽娟;李盼;耿丽颖;孟琦;李志安;段雪娇;郭艳敏;

    目的 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补体激活3a受体1(C3aR1)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诊治的1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分为大剂量组65例,常规剂量组64例。常规剂量组接受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大剂量组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NIHSS评分、生活自理量表(ADL)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C3aR1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大剂量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较常规剂量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常规剂量组高(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hs-CRP、C3aR1水平较常规剂量组低(P<0.05),颈动脉斑块面积较常规剂量组小,IMT较常规剂量组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NIHSS评分较常规剂量组低,ADL评分较常规剂量组高(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13.85%比9.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7,P=0.428)。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和神经损伤,降低C3aR1水平,减小颈动脉斑块面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2024年07期 v.27 84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 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显微动脉瘤夹闭手术时机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刘健;刘丛;

    目的 探究显微动脉瘤夹闭手术时机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搜集2020-05—2023-05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9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24 h内)49例和早期组(24~72 h)47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完全夹闭率和术中IA再破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84%比85.11%,6.12%比4.26%,P>0.05)。超早期组术前IA再破裂发生率低于早期组(0比12.77%,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早期组(16.33%比34.04%,P<0.05),预后良好率高于早期组(85.71%比68.09%,P<0.05)。结论 在IA破裂24 h内的超早期进行显微动脉瘤夹闭手术疗效优于发病后24~72 h,超早期手术能够降低术前IA再破裂风险,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2024年07期 v.27 849-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 不同频率rTMS联合生物反馈对难治性抽动障碍患儿血清BDNF和S-100β水平的影响

    孙家栋;李雪梅;刘君玲;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生物反馈治疗难治性儿童抽动障碍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01—2022-06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120例抽动障碍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频组(1 Hz rTMS联合生物反馈治疗,60例)和低频组(0.5 Hz rTMS联合生物反馈治疗,60例)。比较2组患儿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筛查量表(SNAP-Ⅳ)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血清BDNF和S-100β水平、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血管阻力指数(RI)、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高频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低频组(P<0.05)。治疗后高频组YGTSS评分、SNAP-Ⅳ评分低于低频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低频组(P<0.05);血清BDNF水平显著高于低频组,S-100β水平显著低于低频组(P<0.05);Vm、Vs水平高于低频组,RI水平低于低频组(P<0.05)。高频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与低频组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rTMS联合生物反馈对难治性抽动障碍患儿血清BDNF、S-100β水平的改善效果优于低频r TMS联合生物反馈治疗。

    2024年07期 v.27 853-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MRI动态增强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余敏;黄宁;周金林;余燕;

    目的 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DCE-MRI)在垂体微腺瘤(PM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纳入巴中市中心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20例疑似PMA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行DCE-MRI检查,以临床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DCE-MRI对PMA的诊断价值,对比微腺瘤组织与邻近组织的DCE-MRI信号强度曲线类型、DCE-MRI参数及不同质地垂体瘤组织的DCE-MRI参数。结果 经病理诊断,120例患者中PMA患者阳性83例,阴性37例。DCE-MRI诊断81例阳性,39例阴性,其中漏诊5例,误诊3例,诊断敏感度93.98%,特异度91.89%,准确率93.33%,阳性预测值96.30%,阴性预测值87.18%,Kappa值0.846,与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MA组织DCE-MRI信号强度以Ⅱ型、Ⅲ型为主,邻近正常组织以Ⅰ型、Ⅱ型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组织K_(ep)、K~(trans)、Ve、MSI值显著低于邻近正常组织,TTP值显著高于邻近正常组织(P<0.05)。83例PMA中23例质硬,60例质软,质硬组K_(ep)、TTP值显著高于质软组(P<0.05),K~(trans)、Ve、MSI值显著低于质软组(P<0.05)。结论 DCE-MRI扫描可有效提高PMA检出率,通过扫描获得的TIC类型、DCE-MRI参数可用于鉴别肿瘤病灶大小、范围、质地等,为临床手术提供重要参考。

    2024年07期 v.27 858-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基于潜类别增长模型的脑梗死患者功能独立性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

    蒋希旺;侯雪;韩雪;王彤彤;

    目的 基于潜类别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探讨脑梗死患者功能独立性的变化轨迹与影响因素。方法 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为基础,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分析脑梗死患者功能独立性变化轨迹。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患者的生理、个人和环境因素进行全方位评估,分析其对脑梗死患者功能独立性的影响。结果 脑梗死患者功能独立稳定型占54.0%,功能独立成长型、功能独立衰退型分别占18.0%、28.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肌力、体重指数(BMI)、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居住适应、出行便利、婚姻状况是脑梗死患者功能独立性水平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深入理解ICF框架,在制定脑梗死患者康复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功能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并根据患者的功能独立性变化轨迹制定个性化、全方位的康复计划,不仅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功能独立性,还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

    2024年07期 v.27 863-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 不同剂量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杨春景;李敏;代慈祥;陈绘颖;王中魁;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21-04—2022-04河北燕达医院的240例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列分为对照组、观察一组、观察二组、观察三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一组、观察二组、观察三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给予0.06μg/(kg·min)、0.08μg/(kg·min)和0.1μg/(kg·min)盐酸替罗非班。比较4组血常规指标[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聚集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淋巴细胞(LYM)及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比值(MPVLR)]及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析4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三组PC、血小板聚集率、LYM、MPV、MPVLR均低于对照组、观察一组、观察二组(P<0.05),观察三组PT、TT和APTT均高于对照组、观察一组和观察二组(P<0.05),观察三组FIB、NIHSS、m 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一组、观察二组(P<0.05)。结论 0.10μg/(kg·min)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较好,抗凝血作用较强,有利于抑制和预防血栓形成。

    2024年07期 v.27 869-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发型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分析

    顾浩;赵变歌;李艺果;李世学;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早发型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09—2023-09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CIS早发型癫痫发作患者80例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80例无癫痫发作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不良嗜好(吸烟、饮酒),血清电解质、同型半胱氨酸、神经元烯醇化酶水平,梗死部位(皮质、皮质下)、梗死灶数量(单发、多发)、梗死病因(心源性、非心源性)及入院时NIHSS评分。结果 2组患者在梗死部位、梗死灶数量、梗死病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神经元烯醇化酶水平及NIHS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部位为皮质(OR=7.924,P<0.001)、梗死病因为心源性(OR=11.763,P<0.00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OR=4.980,P<0.001)和神经元烯醇化酶(OR=4.674,P<0.001)与CIS患者早发型癫痫发作有相关性。结论 梗死部位为皮质、梗死病因为心源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神经元烯醇化酶高水平是CIS患者早发型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

    2024年07期 v.27 874-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灌注神经影像学及相关因子变化

    李致文;许英冬;魏玉清;

    目的 探究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组织灌注、神经影像学及相关因子变化。方法 选取2021-01—2022-12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CAS组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组各40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组织灌注情况[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颈动脉狭窄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TTP、MTT均降低,CBF、CBV均升高,CAS组较CEA组变化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处血管内径测量结果均较治疗前增加,CAS组较CEA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2组患者VEGF、hs-CRP、TNF-α、IL-6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治疗后1 d及7 d CEA组患者VEGF、hs-CRP、TNF-α、IL-6水平均高于CAS组(P<0.05)。结论 CAS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脑组织灌注及颈动脉狭窄处血管内径,对患者的相关因子水平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024年07期 v.27 878-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论著 护理园地

  • 神经科护士对神经重症康复护理的认知与实践现状

    张娜芹;李艳菲;王军;纪媛媛;

    目的 调查神经科护士对于神经重症康复护理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情况。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使用便利抽样法调查142名神经科护士,分析神经科护士对神经重症康复护理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情况。结果 神经重症康复护理知识问卷得分为(47.07±11.17)分,正确率为47.07%。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和职称神经科护士的神经重症康复护理知识问卷得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9.0%(98/142)的神经科护士参加过相关培训,83.8%(119/142)的神经科护士所在科室已开展神经重症康复项目。结论 神经科护士对神经重症康复护理的认知水平偏低。高年龄、高学历、高职称和高年资的护士在神经重症康复护理知识储备方面高于其他护士,建议护理管理者组建和完善神经重症康复护理培训体系,提高其神经重症康复护理的认知水平及实践能力。

    2024年07期 v.27 883-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 脑卒中配偶照顾者版复发风险感知评估量表的调试及信效度检验

    刘雪婷;林蓓蕾;李昕;张秋实;马玲;陈素艳;张振香;

    目的 调试脑卒中配偶照顾者版复发风险感知评估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 通过专家小组会议调试获得脑卒中配偶照顾者版复发风险感知评估量表,并通过预调查及专家咨询确定问卷最终形式。于2022-06—09选取214名河南省某三级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的配偶照顾者作为调查对象,2周后抽取30名研究对象进行重测,以检验量表信效度。结果 脑卒中配偶照顾者版复发风险感知评估量表包括2个部分,共20个条目,第1部分包括3个条目,第2部分包括3个维度(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114%),共17个条目。总量表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60,第2部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6,折半信度为0.767,2周后重测信度为0.892。结论 脑卒中配偶照顾者版复发风险感知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配偶照顾者感知患者卒中复发风险情况。

    2024年07期 v.27 887-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 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

    鲍玥;季学丽;张丽;卞思文;赵胜军;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7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住院3周内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无DVT组(n=149)及DVT组(n=21),分析脑卒中后下肢DVT的独立影响因素。另纳入82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及观察组(n=41)。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的干预方案,分析常规护理与基于IMB模式下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DVT的预防效果。结果 年龄≥65岁、入院后卧床时间≥3 d、未接受抗凝治疗、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Hcy、高D-二聚体、低ApoA-及高TG均为脑卒中后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干预后2组PT及aPTT水平均升高,D-二聚体水平均下降,且干预后观察组PT、aPTT及D-二聚体含量变化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2.44%)显著低于对照组(14.63%,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2.15±5.1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3.48±4.93,P<0.05)。结论 IMB模式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降低下肢DVT风险,患者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2024年07期 v.27 892-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 综合护理干预对心房颤动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

    柴海霞;李岩;王珍珍;荆志敏;杨雪娜;

    目的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并探究其对心房颤动患者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01-2022-12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00例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6个月、12个月时整体满意度、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满意度为(95.36±3.75)分,对照组为(88.24±3.88)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8.551,P<0.05)。6个月内观察组脑梗死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4.0%;12个月内观察组脑梗死发生率为3.5%,对照组为6.0%,观察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策略对提升心房颤动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作用明显,可增强抗凝治疗效果,进而降低患者脑梗死发生率。

    2024年07期 v.27 897-9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病例报告

  • POEMS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梁庆健;符家武;刘洲;冼文川;钟望涛;

    目的 对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行总结,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疗能力。方法对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结合既往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 本例患者以四肢麻木、无力起病,逐渐出现肢体水肿、器官肿大、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曾查M蛋白阴性,历时5 a方确诊。结论 POEMS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早期极易误诊,临床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从而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

    2024年07期 v.27 901-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综述

  • 基于小肠细菌过度增殖的肠道微生物失调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

    周倩;杨兴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和大脑通过所谓的肠-脑轴紧密相连。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蛋白质疾病,目前尚无对其发生、发展有效的干预措施。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及其代谢产物在PD的发生及进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因此也是治疗PD的潜在方式。小肠细菌过度增殖(SIBO)在PD中有较高发病率,并可能与胃肠道症状(如腹胀、嗳气、腹痛等)和运动症状波动有关。考虑到SIBO对PD发生及进展的潜在机制,SIBO的根除和小肠微生物群的其他调节/操作可能会减缓PD进展。因此,本文主要对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及其代谢产物与PD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尤其SIBO在PD中的应用进行阐述,进一步认识两者之间的联系,以期延迟或阻止PD发生、发展,对PD治疗提供新思路。

    2024年07期 v.27 906-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急性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的临床及治疗进展

    余麟;马月秋;

    急性脑梗死与糖尿病均是临床常见疾病,二者息息相关,常伴随发生,近年来其共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而日益受到医学界重视。高血糖不仅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而且加剧脑损伤症状,极不利于患者预后。对急性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临床及治疗的研究将有助于病情评估、治疗方案优化。本文就急性脑梗死伴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2024年07期 v.27 911-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 基于社区主导的支持老年痴呆患者照顾者的研究进展

    宋竹梅;杜静;阎子花;张兴梅;张楠;

    老年痴呆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程漫长且不可治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痴呆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老年痴呆患者大部分生活在社区,由家庭照护,长时间的照顾工作给照顾者带来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基层卫生服务专业人员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监护人,应对照顾者给予支持和帮助,以便更好地护理老年痴呆患者。鉴于此,本研究对社区主导的支持老年痴呆患者照顾者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包括社区老年痴呆患者及照顾者社区支持需求的现况调查以及支持社区老年痴呆患者照顾者的多种方式,如家庭访视、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喘息服务、同伴支持等,旨在为社区支持老年痴呆患者照顾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07期 v.27 915-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帕金森病伴焦虑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李雨欣;徐丙超;

    焦虑障碍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可出现在病程的任意阶段。由于帕金森病患者的焦虑症状常被运动症状掩盖,且大多诊断依靠主观判断,易被忽视,延误早期干预治疗,降低了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探索帕金森病伴焦虑的发生机制和提高早期诊断率十分重要。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帕金森病的神经化学性改变与焦虑症状存在相关性。本文就神经影像学技术在帕金森病伴焦虑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4年07期 v.27 920-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