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临床诊治

  • 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血管介入术后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清Lp-PLA2 NSE水平的影响

    王晓辉;蒋锋;常莎;李志伟;王乐;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血管介入术后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的临床效果,以及血液流变学和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入2020-01—2023-01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行血管介入术治疗的ACI患者120例,根据术后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血清Lp-PLA2和NSE水平变化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各观测点(术后7 d、14 d和6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2组术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 d观察组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HSV)与低切黏度(LSV)均低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术前,2组术后14 d血清Lp-PLA2和NSE水平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内,观察组不良结局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8.33%(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右莰醇可明显提高ACI患者血管介入手术疗效,改善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调节血清Lp-PLA2、NSE水平,减少不良结局。

    2024年09期 v.27 1057-1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磁共振神经成像特征分析

    张萌迪;苏春贺;翟冬枝;

    目的 分析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的磁共振神经成像特征及诊断效率,为疾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2-06—2023-09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CIDP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3.0T MRI进行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分析MRN诊断CIDP的效果(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分析MRN的成像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 MRN诊断CIDP的敏感性81.94%(59/72),特异性82.00%(41/50),阳性预测值86.76%(59/68),阴性预测值82.00%(41/50),准确率81.97%(100/122),误诊率18.00%(9/50),漏诊率18.06%(13/72)。CIDP患者的MRN特征主要表现为神经根增粗,信号增强及强化(“袖套征”)。43例患者臂丛神经(BP)和51例患者腰骶丛神经(LSP)出现增粗肥大,观察组患者BP及LSP神经根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马尾神经信号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RN主要用于评估CIDP患者周围神经的形态、信号、强化等成像特征,具有准确率高、敏感性强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患者病情,可作为疾病诊断与治疗的辅助检查,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4年09期 v.27 1062-1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孙俊福;张德智;安小勤;姜勇;江静如;吴佳荣;储剑;

    目的 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01—2023-09安庆一一六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将其中治疗后3个月随访评估为不良预后的23例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采用倾向匹配法从良好预后的患者中匹配46例患者纳入良好组。对比并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构建风险模型。结果 基线NIHSS评分≥13.705分、梗死核心区体积≥52.720 mL、入院收缩压≥160.060 mmHg为ALVSS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rLMC评分≤9.429分为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对于ALVSS患者不良预后具有中等评估价值(0.7<AUC≤0.9,P<0.05)。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联合构建的风险模型对于ALVSS患者不良预后具有较高的预估价值(AUC>0.9,P<0.05)。结论 基线NIHSS偏高、梗死核心区体积较大、入院收缩压较高以及rLMC评分较低可提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狭窄脑卒中患者不良预后,可针对性给予干预,改善患者预后。

    2024年09期 v.27 1066-1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 脑胶质瘤患者MRS测量值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及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张绪翠;曲宝俊;张敏;刘振瑞;

    目的 分析脑胶质瘤患者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测量值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及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11—2020-11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69例,依据病理分级进行分组,其中Ⅰ级(12例)与Ⅱ级(20例)纳入低级别组,Ⅲ级(23例)与Ⅳ级(14例)纳入高级别组。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S检查,记录病变区域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值,计算NAA/Cho、NAA/Cr、Cho/Cr值,对比2组患者NAA/Cho、NAA/Cr、Cho/Cr值,分析MRS检查测量值(NAA/Cho、NAA/Cr、Cho/Cr)与病理分级的关系,以及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MRS测量值对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相较于低级别组,高级别组NAA/Cho、NAA/Cr值更低,Cho/Cr值更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胶质瘤患者NAA/Cho、NAA/Cr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Cho/Cr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69例患者随访期间失访2例,剩余67例患者术后复发19例(28.36%)。相较于未复发组,复发组患者病理分级Ⅲ~Ⅳ级及肿瘤直径>4.5 cm占比、Cho/Cr值更高,NAA/Cho、NAA/Cr更低(P<0.05)。病理分级Ⅲ~Ⅳ级、肿瘤直径>4.5 cm、低NAA/Cho值及NAA/Cr值、高Cho/Cr值是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AA/Cho值、NAA/Cr值、Cho/Cr值预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2、0.731、0.847,三者联合预测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AUC为0.904,明显大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NAA/Cho、NAA/Cr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Cho/Cr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NAA/Cho值、NAA/Cr值、Cho/Cr值联合检测对脑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较高。

    2024年09期 v.27 1071-1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基于临床数据和HR-MRI相关参数构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模型

    吴丽鹏;郑艳龙;张杨;张曦;赵启利;

    目的 基于临床数据和血管壁成像技术构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斑块形成所致脑梗死(ACI)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8-02—2022-06廊坊市人民医院的ICAS斑块形成患者204例,根据是否发生ACI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124例),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检查,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数据、HR-MRI影像表现及参数,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ACI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Nomogram预测模型。结果 观察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及D-D、UA、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内出血、斑块负荷、斑块体积、重塑指数、偏心指数、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斑块整体强化率高于对照组(P<0.05)。LASSO初筛出9个因素:高血压、糖尿病、D-D、Hcy、斑块负荷、重塑指数、偏心指数、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斑块整体强化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上9个因素均是ICAS斑块形成所致A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ICAS斑块形成所致ACI的Nomogram预测模型,该模型C-index为0.944,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ICAS斑块形成所致ACI的AUC为0.913(0.857~0.972),校准图分析显示该模型校准度为0.888。结论 基于临床数据和HR-MRI相关参数构建ICAS斑块形成所致ACI的预测模型具有可行性,且预测效能较为可靠,能为临床开展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2024年09期 v.27 1077-1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 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GFAP的表达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高海茸;苗婵婵;康乐乐;

    目的 探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01—2021-11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7例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是否≥2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06例和预后不良组51例。搜集患者入院后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史、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肌酸激酶(CK)、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脑利钠肽(BNP)等。结果 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血清GFAP水平分别为(95.21±6.22)ng/L、(65.94±5.69)ng/L。2组患者饮酒史、LDL-C、HDL-C、hs-CRP、BNP、GFA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史、LDL-C≥1.80 mmol/L、HDL-C≤0.74 mmol/L、hs-CRP≥1.5 mg/L、BNP≥595.7μg/L、GFAP≥95.21 ng/L为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GFAP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脑梗死面积、mRS评分具有强相关性(r>0.800),饮酒史、LDL-C、HDL-C、hs-CRP、BNP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脑梗死面积、mRS评分无相关性(r<0.300)。GFAP表达阳性者平均总生存期为(13.65±2.68)个月,阴性者为(18.33±1.85)个月;阳性者无发病生存期为(9.65±2.68)个月,阴性者为(12.33±1.85)个月,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FAP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85.3%,特异度86.7%,AUC为0.852,约登指数0.720。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χ2=12.527,P=0.169,血清GFAP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校准度与标准无明显偏倚,校准度良好。结论血清GFAP评价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2024年09期 v.27 1083-1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 机械血栓切除术治疗前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任毅;王程晓;杨立波;

    目的 观察机械血栓切除术(MT)治疗前后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9-04—2023-04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4例AIS-LVO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随访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成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2组患者临床基本情况、NIHSS评分、闭塞血管部位、血压、ASPECT评分、手术及预后指标,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ROC)特征分析影响因素对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24例患者中预后良好45例,预后不良79例,2组患者在入院时NIHSS评分、闭塞血管位置、血压及ASPECT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到再通时间、再通成功、血管再通分级(TICI)、24 h内发生颅内出血、术后90 d mRS评分、90 d死亡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增高(P=0.014,OR=2.065)、入院时血压升高(P=0.044,OR=1.033)、ASPECT评分增高(P=0.001,OR=1.741)、发病至入院时间较长(P=0.002,OR=2.912)、入院到再通时间增加(P=0.001,OR=1.025)以及24 h内颅内出血(P=0.034,OR=4.033)会增加预后不良的概率。ROC曲线分析显示,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预测AIS-LVO患者机械血栓切除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8(95%CI:0.861~0.962,P<0.001),灵敏度为74.68%,特异度为97.78%。结论 入院时NIHSS评分、血压、ASPECT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到再通时间以及24 h内颅内出血情况是影响AIS-LVO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以这些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诊断效能,多因素综合分析可作为MT治疗AIS-LVO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2024年09期 v.27 1088-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 颅内动脉直径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

    邢媛媛;路畅;白宏英;姚燕雯;陈静;李彩霞;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直径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以求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的早期识别、诊断及预后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01—2023-12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新郑市公立人民医院住院的151例CSVD患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估受试者的认知功能情况,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88例和认知功能障碍组63例,使用3D-Slicer软件对患者原始MRI图像进行处理,得出颅内动脉重塑(BAR)评分。根据BAR评分将患者分为颅内大动脉直径缩窄组(58例)、颅内大动脉直径平均组(37例)、颅内大动脉直径扩张组(56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直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颅内动脉直径与MoCA总分及MoCA各子项得分的关系。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颅内动脉直径扩张(OR=1.214,95%CI:1.127~1.307,P<0.01)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直径扩张与MoCA总分(r=-0.306,P<0.001)、视空间与执行功能(r=-0.237,P=0.003)、语言(r=-0.238,P=0.003)、抽象(r=-0.160,P=0.049)、延迟回忆(r=-0.180,P=0.027)、定向(r=-0.163,P=0.046)呈负相关。结论 颅内动脉直径扩张是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直径扩张与MoCA校正后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力呈负相关。

    2024年09期 v.27 1093-1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 难治性癫痫患者海马灌注的3D-ASL成像评估

    彭丹丹;龙江涛;方婷;谢春艳;

    目的 探讨难治性癫痫患者采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评估海马灌注情况的价值。方法 筛选2019-11—2021-11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05例受试者,均行海马3D-ASL检查,分为3组(单侧颞叶异常放电组、单侧海马硬化组、健康对照组),分析海马脑血流量(CBF)值与难治性颞叶癫痫的关系。结果 健康对照组、单侧颞叶异常放电组患侧与健侧海马、单侧海马硬化组患侧与健侧海马的CBF值分别为(52.13±0.95)m L/(100 g·min)、(49.03±5.28)m L/(100 g·min)、(54.97±1.63)m L/(100 g·min)、(39.41±2.01)m L/(100 g·min)、(48.03±1.69)m L/(100 g·min),除健康对照组与单侧颞叶异常放电组健侧、单侧颞叶异常放电组健侧与单侧海马硬化组健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 25)。对比健康对照组与单侧颞叶异常放电组患侧得出cut-off值,ROC曲线的最佳临界点为45.81。结论 ASL技术在全身及系统性疾病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海马灌注量变化相较于影像学改变更早,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2024年09期 v.27 1098-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SIRT1和HMGB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皓;郭锦;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江油市人民医院2020-01—2021-01住院治疗的80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另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血清SIRT1、HMGB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IRT1、HMGB1水平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评估价值。结果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MGB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SIRT1、HMGB1表达水平与瘤数目、瘤直径显著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SIRT1、HMGB1联合预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AUC为0.944,敏感性为96.15%,特异性为87.04%,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_(二者联合-SIRT1)=2.296,P=0.022;Z_(二者联合-HMGB1)=2.759,P=0.006)。结论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SIRT1显著低表达,HMGB1显著高表达,两者与瘤数目、瘤直径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2024年09期 v.27 1102-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血小板参数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崔东慧;杨凡;张立铖;贺绚;梁雪原;马军;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血小板参数水平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均在溶栓治疗后测定血小板参数,治疗后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患者预后,将mRS≥3分者纳入预后不良组(n=32),mRS<3分者纳入预后良好组(n=78),比较2组一般资料、血小板参数、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及血小板参数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入院NIHSS评分、血清TG、LDL-C、PT、Fib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2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并发症、TOAST分型、梗死部位、血清TC、HDL-C、TT、APTT、Scr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PLT、PDW、MPV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入院NIHSS评分、PT、PLT、PDW、MPV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PLT、PDW、MPV单独及联合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不良预后的敏感度为81.25%、84.38%、81.25%、93.75%,特异度为61.54%、70.51%、65.38%、61.54%,AUC为0.749、0.816、0.745、0.921。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血小板参数PLT、PDW、MPV与患者预后呈显著相关性,可用于预测患者预后。

    2024年09期 v.27 1107-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 基于AMPA受体和神经电生理分析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效果

    黄媛媛;李直;胡海琼;李佳敏;

    目的 基于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MPA)受体和神经电生理变化分析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08—2023-12四川省南充精神卫生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82例癫痫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予以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予以拉莫三嗪治疗,统计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AMPA受体水平和神经电生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6个月后,2组AMPA受体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θ、δ、α频率稳定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θ、δ、α波段相对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通过检测患者AMPA受体水平、监测脑电图变化情况可对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疗效作出有效评估。

    2024年09期 v.27 1112-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术后桥接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吕祖艳;曹敦宇;昝宏翔;

    目的 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对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以2020-01—2023-01宣城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6例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且发病4.5 h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术后患者为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替罗非班联合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动脉平均流速(M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96.97%比75.76%,χ~2=6.339,P<0.05)。治疗后观察组Vm高于对照组[(19.53±0.65) cm/s比(18.97±0.78) cm/s],PI、RI低于对照组[(14.39±4.67) kPa·s·m~(-1)比(21.43±6.58)kPa·s·m~(-1),(50.53±5.92)kPa·s·m~(-1)比(58.72±7.89)kPa·s·m~(-1)](分别为t=3.168、5.012、4.770,P<0.05)。治疗后观察组C-IMT、Crouse积分低于对照组[(1.28±0.13)mm比(1.37±0.15)mm,(3.09±0.43)分比(3.58±0.51)分](分别为t=2.605、4.220,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高于对照组[(478.62±39.43)ng/L比(425.84±43.92)ng/L],MMP-9、AngⅡ低于对照组[(129.57±23.76)μg/L比(153.46±25.98)μg/L,(51.62±10.63)ng/L比(59.72±12.38)ng/L](分别为t=5.137、3.898、2.852,P<0.05)。结论 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提高效果,促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降低C-IMT、Crouse积分,调节血管活性因子。

    2024年09期 v.27 1117-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MRI与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黄磊;张富顺;

    目的 分析桥小脑角(CPA)区占位性病变患者MRI、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05—2023-11内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CPA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并接受MRI及CT检查,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学特征,探究MRI及CT在CPA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MRI检查对CPA区占位性病变的总检出率(97.78%)高于CT检查(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中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瘤、表皮样囊肿、血管母细胞瘤T1WI均以低信号为主(分别占65.52%、69.23%、77.78%、80.00%、100.00%),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分别占56.90%、76.92%、88.89%、80.00%、100.00%),增强后多呈明显均匀强化。CT检查中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瘤、表皮样囊肿、血管母细胞瘤病灶呈低密度、高密度或混合密度影(分别占43.86%、81.82%、66.67%、80.00%、100.00%),增强后多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能显示病灶病变特征。结论MRI和CT有各自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MRI对CPA区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更高,对其术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024年09期 v.27 112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 脑脊液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荆婧;杜冉;邓文静;滕军放;

    目的 探讨脑脊液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01—2024-0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55例为感染组,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56例为非感染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脑脊液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0、IL-17A、IL-22、TNF-α、IFN-γ水平的差异。结果 患者高龄,脑脊液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0、IL-17A、IL-22、TNF-α、IFN-γ水平增高,均与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脑脊液IL-6(OR=1.003,95%CI1.001~1.005)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脑脊液IL-6的AUC=0.912(95%CI:0.859~0.965,P<0.001),敏感度为96.4%。结论 脑脊液细胞因子IL-6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的参考指标。

    2024年09期 v.27 1127-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 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高钠血症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苏利;文利红;唐光旭;李永超;刘杨帆;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高钠血症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03—2023-12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CBP治疗。检测血钠、渗透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肝肾功能指标、炎症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2组预后。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血钠、血浆渗透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5.41±3.26比159.23±4.05,265.34±16.52比291.03±18.41,14.26±4.25比18.33±5.18,P<0.05)。治疗后,实验组尿素氮、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68±2.35比13.26±2.78,140.17±42.86比202.38±65.12,60.58±19.42比84.26±25.37,52.49±16.41比72.92±21.18,P<0.05)。治疗后,实验组IL-6、IL-1β、TNF-α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05±2.27比24.76±2.48,3.68±1.19比9.63±3.11,4.35±1.33比10.07±3.15,P<0.05)。治疗后,实验组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92.88±5.62比72.45±6.57,P<0.05),实验组中心静脉压低于对照组(7.12±2.03比11.63±3.47,P<0.05)。实验组存活率为79.59%(39/49),对照组存活率为61.22%(30/49),2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7,P=0.046)。结论 CBP能够有效减轻重型颅脑损伤继发高钠血症患者血钠、血浆渗透压紊乱,改善患者肝肾功能、血流动力学,减轻炎症,且能够改善短期预后。

    2024年09期 v.27 1131-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 外周血HMGB1 Beclin1表达对多发性硬化急性发作期的诊断价值

    杨芳;朱海生;

    目的 探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Beclin1表达对急性发作期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价值,分析其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01—2022-12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发作期MS患者为研究组,根据Kurtzke扩展残疾状态评估量表(EDSS)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5例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采集外周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HMGB1和Beclin1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MGB1和Beclin1表达对急性发作期MS的诊断价值,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外周血中HMGB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Beclin1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HMGB1和Beclin1诊断急性发作期MS的AUC分别为0.798和0.809,两者联合预测效能最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7%、93.7%。研究组患者EDSS评分为(3.38±1.02)分,随着EDSS评分的上升,HMGB1表达水平上升,Beclin1表达水平下降。经Pearson相关分析,急性发作期MS患者EDSS评分与HMGB1表达呈正相关,与Beclin1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HMGB1和Beclin1表达对急性发作期MS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诊断效能最佳,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HMGB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Beclin1呈负相关。

    2024年09期 v.27 1136-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 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 手术方式及预后分析

    江南凯;黄常坚;李荣卓;张焕威;欧嘉华;

    目的 分析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梧州市人民医院2018-12—2022-12治疗的80例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意识清醒患者均伴头痛,其中频发性恶心呕吐65例,原发性昏迷10例,血压升高及脉搏减慢2例。CT检查显示枕骨骨折68例,首次CT检查发现血肿70例,迟发性血肿10例。出血来源:骨折线板障渗血35例,横窦18例,硬膜血管渗血15例,窦汇6例,乳突后导血管出血6例。伴额颞叶脑挫裂伤15例,术前CT显示环池消失15例,中线移位19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54例患者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率为67.5%,可独立生活。预后不良组入院时GCS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肿体积、入院时NIHSS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24 h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GCS评分、血肿体积、入院时NIHSS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24 h均是影响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早期无典型临床特征,加上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较高,易漏诊,应尽早对患者行CT检查,密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以期及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手术方式,有助于提升患者预后。入院时GCS与NIHSS评分、血肿体积、受伤至手术时间>24 h均是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年09期 v.27 1141-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 立体定向微创术对老年自发性丘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孙会英;冉小平;王维波;邓达;吴波;尹泽钢;

    目的 探究立体定向微创术在老年自发性丘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04—2022-05资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9例自发性丘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患者(n=49)给予药物保守治疗,研究组患者(n=50)给予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预后相关因子[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轴突生长抑制因子A(Nogo-A)]水平、神经功能(NIHSS评分)、意识障碍程度(GC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并发症、住院时间,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统计比较2组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1、2周研究组血肿体积低于对照组,FA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3个月研究组血清CRP、MMP-9、TNF-α、NF-κB p65、PDGF-D、Nogo-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3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再出血、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76.00%高于对照组55.10%(P<0.05)。结论 立体定向微创术能提高老年自发性丘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效果,减轻炎症反应,有助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患者意识障碍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增强日常活动能力,且能提高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

    2024年09期 v.27 1146-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 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洪春阳;王丹;王慧;鲁柏涛;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联合阿替普酶(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05—2023-0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4例ACI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PA组和联合组各47例。于ACI常规治疗基础上,rt-PA组给予rt-PA治疗,联合组给予尤瑞克林联合rt-PA治疗,均治疗14 d,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脑血流速度和血清内皮素-1(ET-1)、血栓素A2(TXA2)水平。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NIHSS评分[(7.15±2.14)分比(8.64±2.37)分]低于rt-PA组,NIHSS减分率[(55.86±10.16)%比(46.44±11.23)%]、总有效率(91.49%比74.47%)均高于rt-PA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血清ET-1、TXA2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MCA[(48.67±8.13)cm/s比(45.18±8.07)cm/s]、ACA[(44.86±7.12)cm/s比(41.78±6.95)cm/s]、PCA[(41.28±5.94)cm/s比(37.96±5.80)cm/s]、VA[(32.47±6.28)cm/s比(29.31±6.32)cm/s]、BA[(35.90±6.27)cm/s比(32.85±6.03)cm/s]血流速度高于rt-PA组,血清ET-1[(52.62±6.50)ng/L比(62.41±7.23)ng/L]、TXA2[(53.30±8.49)ng/L比(68.29±10.13)ng/L]水平低于rt-PA组(P<0.05)。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rt-PA静滴治疗ACI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脑血流速度和降低血清ET-1、TXA2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024年09期 v.27 1152-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论著 护理园地

  • 术后护理干预对库欣病患者精神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唐莲;景峰;沈倩;

    目的 探讨术后护理干预在库欣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随机对照法将41例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的库欣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为期2周共3次的教育内容,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术前与术后的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的焦虑他评评分(HAMA)、抑郁自评评分[HAD(D)]、抑郁他评评分(HRSD)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基本无异,仅在精力(VT)、情感职能(RE)两个维度分值高于术前(P<0.05)。结论护理教育干预有助于降低库欣病患者出院后至首次入院复查之间的焦虑、抑郁情绪,对患者的短期生活质量略有改善,具有一定的临床适用性。

    2024年09期 v.27 1157-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综述

  • Todd’s麻痹研究进展

    杨丽琴;岳伟;

    Todd’s麻痹通常以肢体弛缓性瘫痪为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和(或)面部肌肉的瘫痪,也可伴失语、偏盲、意识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表现,症状可逆,多持续数分钟到2 d,但近年的多个病例报道发现其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危险因素包括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GCS评分高、高龄和卒中病史。DWI可见沿着局部脑回分布的高信号。Todd’s麻痹可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低钾型瘫痪、癫痫发作性骨折等鉴别。然而,Todd’s麻痹临床罕见,容易误诊误治。

    2024年09期 v.27 1162-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 癫痫相关诱发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王一晰;黄柏玮;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癫痫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癫痫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脑外伤、感染、脑血管疾病等多种因素。发病机制主要有颅脑机械性损伤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脑屏障的破坏与有害物质渗透、外周免疫反应和慢性神经炎、凝血酶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神经递质代谢失衡、水通道蛋白与离子通道异常。目前癫痫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法。本研究就癫痫相关诱发机制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2024年09期 v.27 1168-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和精神疾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周新玉;郭岚敏;陈宁;

    睡眠是人体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人体大约有1/3的时间处在睡眠过程中。睡眠障碍存在多种神经和精神疾病中,不仅影响患者病程的发生发展,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改善神经和精神疾病患者的睡眠障碍尤为重要。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无痛、无创的神经生理刺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在治疗睡眠问题中也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就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对神经和精神疾病睡眠障碍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2024年09期 v.27 1173-1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 帕金森病患者血压变化与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

    童宁;程蕊;孙荣芝;

    帕金森病(PD)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疾病,涉及多个神经区域,典型运动障碍是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同时还伴随一些非运动症状,包括血压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等。血压异常变化包括直立性低血压、仰卧位高血压、血压节律异常等,往往导致患者突然晕厥,增加跌伤风险。认知功能障碍可发生在PD任一阶段,并呈进行性加重,患者以记忆、语言、视空间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随着病情进展,这些非运动症状可贯穿疾病全程,不仅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加大了陪护人员的负担,是当前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就PD患者血压变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管理与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2024年09期 v.27 1179-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 凝血酶在脑出血继发性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张悦;李爱民;

    脑出血是出血性卒中的一种亚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脑出血后引起的继发性损伤,如氧化应激(OS)、炎症反应、血液内容物(Fe、凝血酶)引起毒性反应,最终导致神经细胞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及预后。凝血酶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组织中以中度和高度阳性表达为主。脑出血后大量凝血酶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使凝血酶成为脑出血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就凝血酶参与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2024年09期 v.27 1184-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