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琪;施艳;袁野;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现状及认知障碍与AE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20-12—2022-12收治的确诊为AE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24 h后均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有无认知障碍,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E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对患者进行1 a随访,观察患者相关症状缓解情况,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3分)和预后不良组(m RS 4~5分),使用Logistic模型分析认知障碍与AE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86例诊断为AE的患者,根据MoCA评估结果,82例(44.09%)有认知障碍,年龄、癫痫发作、言语障碍、急性起病和脑电图异常是AE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最后一次随访的mRS评分结果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其中预后良好130例,预后不良56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95%CI:1.026~1.124,P=0.00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95%CI:1.232~2.284,P=0.001)和认知障碍(95%CI:1.311~6.573,P=0.009)是AE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AE患者中,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年龄、癫痫发作、言语障碍、急性起病和脑电图异常与AE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有关。此外,年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认知障碍是AE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年10期 v.27 118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 黄海燕;王云玲;黄玉洁;常存;
目的 基于半暗带缺血区鉴别角度分析多模态MRI在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05—2023-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检查的198例脑梗死疑似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A组(发病时间≤4.5 h)、B组(4.5 h<发病时间≤7 d)和C组(7 d<发病时间≤3个月),均接受常规MRI序列、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等多模态MRI技术和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常规MRI平扫、DWI和多模态MRI(常规MRI平扫+DWI+PWI)检查对3组脑梗死患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制作3种检查方法诊断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测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A组52例脑梗死疑似患者,确诊32例;B组103例脑梗死疑似患者,确诊67例;C组43例脑梗死疑似患者,确诊28例。在A组、B组、C组中,常规MRI平扫、DWI、多模态MRI 3种方法对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均有差异,以多模态MRI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最高(P<0.05)。A组中常规MRI平扫、DWI、多模态MRI 3种方法诊断脑梗死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673 8、0.764 2、0.832 9,B组分别为0.685 7、0.771 4、0.858 2,C组分别为0.691 2、0.780 6、0.862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半暗带缺血区鉴别角度分析多模态MRI在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提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值,值得推广应用。
2024年10期 v.27 1195-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訾叶;万丹;甘萍;钟妙;段琴;
目的 探讨曲唑酮片联合帕罗西汀片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神经递质和神经因子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2-03—2023-03西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0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予以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n=103)采用帕罗西汀片治疗,试验组患者(n=102)采用曲唑酮片联合帕罗西汀片治疗,2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的抑郁症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与神经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疗效比较,试验组治疗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78.64%(P<0.05)。2组治疗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5-HT、NE、NGF、BDNF水平均上升,试验组5-HT、N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组NE、BDN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评分、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78%(11/102)、20.39%(21/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曲唑酮片联合帕罗西汀片治疗可显著提升疗效,缓解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
2024年10期 v.27 1201-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 王韬涛;孟清琳;潘娜;苟英之;
目的 观察远端通路导管取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9-05—2023-11空军第九八六医院收治的120例早期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n=68)采用支架取栓治疗,研究组(n=52)采取远端通路导管取栓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征、神经功能情况(NIHSS评分)、神经损伤因子水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S-100β)]、血管再通情况[改良的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临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血管再通时间[(62.36±9.03)min]短于对照组[(55.97±11.35)min](P<0.05),一次取栓成功率(78.85%)高于对照组(57.35%,P<0.05)。2组术后7 d的NIHSS评分及NSE、MMP-9、S-100β水平均较术前降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mTICI分级优于对照组,预后良好(mRS≤2分)率(82.69%)高于对照组(67.65%,P<0.05)。对照组病死率2.94%,研究组为1.92%,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0.59%,研究组为13.46%,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支架取栓,远端通路导管取栓治疗早期ACI患者的一次取栓成功率高,同时能缩短取栓时间,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血管再通成功率高,患者预后良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024年10期 v.27 1206-1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 樊宝华;吴祎炜;张文川;
目的 分析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射频热凝术(RFT)治疗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 选取2020-06—2023-0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220例TN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MC组(110例)和RFT组(110例),比较2组疗效、疼痛情况[数字疼痛评分(NRS)]、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PMC组NRS评分低于RFT组(t=6.717、4.184,P<0.05)。术后3 d,PMC组血清TNF-α、IL-1β、IL-6低于RFT组(t=5.876、5.932、6.289,P<0.05)。术后24 h,PMC组血清NE、Cor低于RFT组(t=4.962、7.224,P<0.05)。PMC组咬肌无力发生率高于RFT组(χ2=7.952,P<0.05)。2组面部麻木、口面部疱疹、角膜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C和RFT均为TN的有效治疗方法,PMC在改善术后疼痛、降低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方面效果更佳。
2024年10期 v.27 1212-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 张雪玲;张伟;王一峰;林晓光;杨丹丹;孙威;
目的 观察脑电特征迁移方法预测帕金森病冻结步态(FOG)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06—2023-11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PD+FOG+组(40例)伴冻结步态,PD+FOG-组(40例)不伴冻结步态。另选取基线资料与前2组一致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比较3组基线资料,通过MMSE、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和冻结步态问卷(FOG-Q)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及活动能力、冻结步态。进一步采用回归分析脑电特征与冻结步态的关联,评估脑电特征迁移方法预测帕金森病冻结步态的有效性。结果 PD+FOG+组、PD+FOG-组与正常组间认知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PD+FOG+组活动能力更差(P<0.05)。PD+FOG+组对比正常组脑实质和脑电图均出现异常。进一步通过脑电图频段及FOG-Q评分与β频带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呈线性相关。结论 脑电特征与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有一定的相关性。
2024年10期 v.27 1217-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 耿杰;李松;王春;孙思雨;
目的 基于凝血指标构建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诺莫图预测模型,分析预测模型的价值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0-01—2023-12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CSVD患者,根据影像学评估CSVD总负荷,按总负荷评分(0~4分)分为低负荷组(117例,0~2分)、高负荷组(83例,3~4分)。比较2组一般资料、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LASSO回归分析初筛CSVD高负荷的预测因素,通过Logistic分析CSVD高负荷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运用R语言构建CSVD高负荷的诺莫图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评价与验证。结果 2组年龄、高血压、新发或既往卒中、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负荷组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低负荷组,PT、APTT小于低负荷组(P<0.05)。CSVD高负荷预测因素初筛选出7个预测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新发或既往卒中、FIB、D-二聚体、APTT是CSVD高负荷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该诺莫图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02(95%CI:0.743~0.862),校准曲线显示该诺莫图预测CSVD高负荷风险与实际风险状况基本一致,决策曲线显示该诺莫图具有较好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年龄、高血压、新发或既往卒中、FIB、D-二聚体、APTT与CSVD总负荷有关,基于上述凝血指标构建的诺莫图预测模型在CSVD高负荷风险预测中预测效能、临床实用性较高,具有良好区分度、校准度,对临床防治有积极指导意义。
2024年10期 v.27 1223-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马振涛;刘振瑞;
目的 探究脑出血继发脑水肿的形成机制及风险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21-06—2023-06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70例患者为建模组,30例患者为验证组。根据是否继发脑水肿将建模组患者分为脑水肿组(29例)和未发生脑水肿组(41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出血患者继发脑水肿的因素,绘制风险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Bootstrap法对风险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及准确性进行检验,利用验证组患者对风险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水肿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凝血酶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与未发生脑水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糖尿病史、GCS评分、凝血酶水平、IL-6水平、NLR均是影响脑出血患者继发脑水肿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ROC曲线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62、81.05%、76.54%,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χ~2=3.514,P=0.771,验证组中决策曲线分析(DCA)可选阈概率为22%~85%。结论 高血压史、糖尿病史、GCS评分、凝血酶水平、IL-6水平、NLR均是影响脑出血患者继发脑水肿的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可识别脑出血患者继发脑水肿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4年10期 v.27 1228-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 张燕;田娟;柴玉梅;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患者预后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21-06—2023-06榆林市第一医院就诊的MIS患者191例,于治疗90 d后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情况,通过单因素、LASSO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MIS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静脉溶栓治疗90 d后MIS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7.17%(71/191)。年龄(OR=7.971,95%CI:4.127~15.397)、发病至治疗时间(OR=1.600,95%CI:1.145~2.235)、高血压(OR=6.899,95%CI:5.114~9.306)、责任大动脉病变(OR=7.885,95%CI:7.201~8.634)、溶栓前血浆信号肽Cub-Egf结构域蛋白1(SCUBE1)水平(OR=1.498,95%CI:1.105~2.031)、溶栓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OR=1.615,95%CI:1.121~2.327)、溶栓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OR=1.866,95%CI:1.312~2.653)是M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预后不良列线图模型C-index为0.876(95%CI:0.849~0.963),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3(95%CI:0.824~0.923)。DCA曲线提示,当风险阈值在0.42~0.85时使用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净获益。结论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高血压、责任大动脉病变及溶栓前SCUBE1、CRP、SDF-1水平是静脉溶栓治疗MI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区分能力及临床实用性。
2024年10期 v.27 1233-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 麦盛始;
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CTP)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与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2-12—2023-12在三亚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疑似患者120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P、3D-ASL、DSA检查,以DSA检查为确诊标准,比较CTP、3D-ASL及二者联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及评估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制作3种方法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及评估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120例疑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确诊74例(61.67%),排除46例(38.33%)。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预后良好32例(43.24%),预后较差42例(56.76%)。CTP、3D-ASL、CTP联合3D-ASL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及评估预后的效能有差异,CTP联合3D-ASL检查的灵敏度(93.75%)、特异度(95.24%)、准确率(94.59%)最高(P<0.05)。CTP、3D-ASL、CTP联合3D-ASL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和评估预后的AUC值分别为0.772 5、0.823 4、0.914 3和0.794 6、0.812 2、0.888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联合3D-ASL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和评估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2024年10期 v.27 1238-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 熊建;屈战利;任瑜;尹均明;季一飞;
目的 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发生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探讨血管痉挛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01—2023-06就诊于南充市中心医院的428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且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在治疗期间发生血管痉挛进行分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血管痉挛发生的因素。比较2组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分析血管痉挛是否影响患者预后。结果 纳入428例患者,其中34例发生血管痉挛。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间年龄、冠心病、高血压、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总取栓次数、支架取栓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和术前mRS评分是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2组间mTICI分级、术后90 d mRS评分、24 h和出院时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管痉挛未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年龄、术前mRS评分是血管内治疗期间血管痉挛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取栓总次数和支架取栓次数可能影响血管痉挛的发生。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发生血管痉挛并未降低再灌注成功的可能性,且不影响患者预后。
2024年10期 v.27 1243-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 张春燕;赵敏;
目的 探讨血清磷酸化tau蛋白-181(p-tau-181)、β淀粉样蛋白1-42(Αβ_(1-42))、可溶性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sLOX-1)在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04—2023-03临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在我院体检的11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入院后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tau-181、Αβ_(1-42)、sLOX-1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p-tau-181、Αβ_(1-42)、s LOX-1对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价值,同时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血清p-tau-181、Αβ_(1-42)、sLOX-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p-tau-181、Αβ_(1-42)、sLOX-1诊断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AUC为0.762(95%CI:0.712~0.812)、0.833(95%CI:0.783~0.883)、0.867(95%CI:0.827~0.907),三者联合早期诊断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AUC为0.917(95%CI:0.867~0.967)。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cy[OR(95%CI)=2.707(1.611~4.551)]、p-tau-181 [OR(95%CI)=3.047(1.736~5.347)]、Αβ_(1-42)[OR(95%CI)=2.192(1.422~3.381)]、sLOX-1[OR(95%CI)=3.404(1.883~6.153)]均为影响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p-tau-181、Αβ_(1-42)、sLOX-1水平均升高,且均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三者联合能更有效评估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
2024年10期 v.27 1249-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 王启军;高友好;叶沛;陈光贵;
目的 构建颅骨缺损三维塑型钛网颅骨成形术后并发症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8-03-01—2023-02-28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行三维塑型钛网颅骨成形术治疗的颅骨缺损患者1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并发症组(24例)和无并发症组(132例),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一般资料,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窗凹陷(轻度凹陷/明显凹陷)、去骨瓣减压至修补时间、颅骨缺损面积是影响颅骨缺损三维塑型钛网颅骨成形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纳入上述因素构建研究模型的整体预测准确率为91.7%,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分析显示其具备较好拟合优度(χ~2=15.321,P=0.053)。进一步Bootstrap法内验证研究模型预测AUC为0.771,敏感度为100.0%,特异性为51.5%。结论 骨窗凹陷、去骨瓣减压至修补时间、颅骨缺损面积是影响颅骨缺损三维塑型钛网颅骨成形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效能。
2024年10期 v.27 1254-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王均;夏坤伟;徐伟;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VBTLA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01—2023-08治疗的45例颅内VBTL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者20例(A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者25例(B组),对比2组治疗效果、预后、术后复查结果及颅脑血流动力学等。结果 2组患者术后支架置入成功率均为100%,A组、B组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栓塞率(90.00%比80.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但2组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出院时、术后6个月的预后结局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B组术后6个月时分支血管通畅率(85.00%比92.0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2 d时瘤腔内平均壁面应切力(WSS)、瘤颈与载瘤动脉的血流速度低于B组,低壁面剪应力区域(LSA)、瘤腔内的相对滞留时间(RRT)及患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高于B组(P<0.05)。结论 血流导向装置对颅内VBTLAs患者的动脉瘤栓塞率、预后结局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一致,但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
2024年10期 v.27 1259-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 木提帕尔·肉孜阿基;董闽慧;徐海峰;张为良;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泛连接蛋白-1(Panx-1)表达情况,探讨其预测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01—2022-12新疆军区总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73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后48 h内HT发生情况分为HT组与非HT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入院时血清Panx-1水平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分析血清Panx-1在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中的预测效能。结果 173例患者中最终168例完成研究,溶栓后48 h内25例(14.88%)出现HT。相较于非HT组,HT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更高(P<0.05),HT组患者入院时血清Panx-1、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非H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入院时血清Panx-1水平高会增加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清Panx-1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57。结论 AIS患者血清Panx-1水平可预测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
2024年10期 v.27 1265-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袁慧锋;马骥;李治国;李腾飞;
目的 探讨新型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Fastunnel导管)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06—2024-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Fastunnel导管治疗的18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成形术,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接受介入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术前血管狭窄率(78.94±5.3)%,病变血管长度(7.14±2.14)mm。手术时长21~58(43.56±9.05)min,治疗期间射线暴露时间10~28(21.3±3.56)min,辐射剂量1 526~5 281(3 436.50±626.39)mGy。术后血管狭窄率(13.50±4.94)%。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Fastunnel导管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简化手术步骤,提高手术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4年10期 v.27 1270-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 孙莉敏;黄昊;章季芳;高尚;徐卿;
目的 探讨推拿康复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1-06—2023-06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12例,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取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推拿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双侧大脑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血流最大峰值(Vs)以及血管阻力指数(RI)]、上肢肌张力等级变化情况,以及肢体功能、生活能力评分,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3.93%(47/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9%(3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m、Vs明显高于对照组,R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级0级、Ⅰ级的占比为60.71%(34/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86%(2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康复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肌张力亢进,有助于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2024年10期 v.27 1274-1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 杨莹莹;吕凤华;杨风刚;张振岭;崔明鹏;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发生再出血转化的风险因素,明确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预测ACI方面的作用。方法 收集2020-03-01—2023-05-0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住的132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溶栓后再出血转归情况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并以同期住院的79例ACI患者作对照。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出血相关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线性关系图模型,对其进行验证,最后通过训练集合和确认集合的ROC曲线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训练集中再出血组53例,未出血组79例,再出血转化率40.1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CT早期梗死面积(OR=3.766,95%CI:1.009~14.066)、基线NIHSS评分(OR=1.298,95%CI:1.010~1.669)以及NLR(OR=3.730,95%CI:1.733~8.030)是ACI患者溶栓后再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溶栓药物剂量(OR=0.755,95%CI:0.666~0.855)是ACI患者溶栓后再出血转化的保护因素。ROC曲线显示血清NLR水平预测ACI患者溶栓后再出血转化的AUC=0.809(95%CI:0.730~0.887)。通过构建列线图模型对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与验证集C-index分别为0.947和0.826。ROC曲线分析显示,训练集AUC=0.950(95%CI:0.914~0.98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和92.5%;验证集AUC=0.869(95%CI:0.794~0.94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5%和64.1%。结论 基线NIHSS评分、CT早期梗死面积、NLR以及溶栓药物剂量为ACI患者溶栓后再出血转化风险的影响因素,以上述指标建立的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效能。
2024年10期 v.27 1279-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 努尔艾力·巴吐;拜热旦木·阿不都克热木;鲁庆波;
目的 分析T_2WI-FLAIR脑白质高信号与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03—2023-01于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3个月后,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59例)和预后不良组(n=41例)。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评估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患者的年龄、发病到医院就诊时间、发病2周NIHSS评分、Fazekas脑白质高信号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发病到医院就诊时间≥6 h、发病2周NIHSS评分≥12.5分、Fazekas脑白质高信号评分≥3分是影响脑梗死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zekas脑白质高信号评分预测脑梗死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ROC曲线AUC值为0.882。结论 T_2WI-FLAIR脑白质高信号与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年龄、发病到医院就诊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多种因素,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2024年10期 v.27 1284-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 李鸿春;王晓燕;王晓丽;张翠;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谵妄消退的频率、持续性谵妄和消退性谵妄对预后的影响,以及康复对脑出血谵妄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01—2023-01就诊于阳光融和医院神经外科的脑出血患者166例,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是否谵妄,并根据出院状态分为持续性谵妄和消退性谵妄。应用单项因素、二元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院后康复地点、谵妄与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 166例脑出血患者中98(59%)例住院期间出现谵妄,排除住院死亡21例,62%(48/77)的谵妄患者出院时谵妄消退。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谵妄的危险因素,谵妄患者出院后接受院外康复的可能性较大(OR=3.11,95%CI:1.15~6.46)。谵妄患者更易出现不良预后(P<0.001),持续性谵妄患者(OR=4.57,95%CI:1.39~15.02)较谵妄消失患者(OR=1.92,95%CI:0.94~3.94)的预后更差。院外康复更易导致不良预后(OR=1.99,95%CI:0.97~4.10)。结论 部分脑出血患者的谵妄状态在出院时消失,与持续性谵妄患者相比有更好的预后。谵妄对预后的不良影响可通过住院康复进一步减轻。
2024年10期 v.27 1289-1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 晁艳艳;张钧;李海红;王月然;
目的 探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回归模型对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后脑积水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邯郸市中心医院2022-01—2023-10收治的92例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均接受去骨瓣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脑积水分为发生组(20例)及未发生组(72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提取主成分作为自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后脑积水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对患者发生脑积水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组脑震荡、脑内血肿、术后颅内感染、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手术前后脑室系统出血占比、受伤距离手术时间、手术前后CGS评分、白细胞计数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脑内血肿、颅内感染、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手术前后脑室系统出血、手术前后GCS评分低是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后发生脑积水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94.44%,AUC为0.958。结论 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有效评估重度创伤性脑损伤去骨瓣术患者的预后情况,脑内血肿、颅内感染、术后大面积脑梗死、脑室系统出血、GCS评分等是影响患者发生脑积水的重要因素。
2024年10期 v.27 1293-1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 杨增升;夏惠玲;许琳伟;王燕;张大为;于战涛;
目的 观察脑血流低灌注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前后脑血管造影评估侧支循环的变化。方法收集2019-07—2023-04在威海市立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0例脑血管低灌注(主要指存在大血管狭窄或次全闭塞)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侧支循环情况,记录同时间节点的血管染色影像,完成后给予丁苯酞注射液10~14 d,再次行DSA评估侧支循环情况,并记录同时间节点的血管染色影像,对治疗前后的影像进行对比,观察用药前后侧支循环的变化。结果 10例患者中分别选取5个时间节点的影像对比,50组中42组对比可见差异,主要表现为同范围内同一分支血管的粗细有改善,长度有增长。结论 对于脑血流低灌注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10~14 d前后脑血管造影对比,同供血范围内可发现分支血管增粗、变长,造影剂染色变深,侧支循环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
2024年10期 v.27 1298-1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蔡莉娜;白宏英;宋晶晶;蔡大军;许艇;范蕊;
目的 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子痫患者中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发病率,总结RPLS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方法 60例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的产妇,根据MRI结果分为RPLS组和非RPLS组,收集2组相关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信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度子痫前期、子痫产妇的RPLS发生率分别为47.06%(16/34)和46.15%(12/26)。与非RPLS组相比,RPLS组头痛(85.71%比23.81%)、重度高血压(42.86%比18.75%)的发生频率均明显增加(P<0.05)。枕顶叶是RPLS患者最常见的病变部位(89.29%)。RPLS组剖宫产率(92.86%比62.50%)、早产率(35.71%比9.38%)均高于非RPLS组(P<0.05),住院时间(13.14±3.01比5.41±2.50)、低蛋白血症发生率(21.43%比6.25%)高于非RPLS组(P<0.05)。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患者RPLS发生率高,临床症状及重度高血压对预测RPLS有帮助。RPLS影响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枕叶和顶叶。
2024年10期 v.27 1303-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