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涌涛;赵俊武;李渊;冯焕焕;但小娟;张辉;陈彪;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认知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对冻结步态(FOG)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5-05-26—2022-01-08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PD、完成认知评估的808例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ADL评分、H-Y分级、UPDRS-Ⅲ评分、MMSE评分及有无冻结步态等,并进行分析。结果 PD认知损害的发生率30.07%,与病程<5 a相比,病程>10 a增加1.78倍认知损害发生风险。与年龄≤49岁相比,年龄>49岁增加4.04倍认知损害发生风险(P<0.05)。认知损害与ADL和UPDRS-Ⅲ评分显著相关(分别为r=0.43、-0.25,P<0.05),认知损害增加1.75倍FOG发生风险(P<0.05),其与便秘在FOG发病中具有协同作用,二者可增加2.95倍FOG发生风险(P<0.05)。结论 年龄>49岁与病程>10 a是PD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认知功能与ADL相互影响,是引起ADL下降的独立因素,并增加1.75倍FOG发生风险。认知损害与便秘在FOG发病中具有协同作用,使FOG发生的风险增加2.95倍。
2025年07期 v.28 793-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 王禹;甘抗;陈振;孙晓祯;
目的 分析牙周指标与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CSVD)的关系及中重度牙周炎是否是CSVD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2022-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91例就诊前3个月内有头颅MRI检查资料的牙周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牙周指标,根据患者头颅MRI检查诊断CSVD,并依据CSVD总负担评分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划分。牙周资料包括牙列缺损情况、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牙龈指数及牙石指数,分别比较有无CSVD患者、轻度与中重度CSVD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牙周指标。结果 共纳入91例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3.189,95%CI:1.092~9.308,P=0.034)、原发性高血压(OR=6.190,95%CI:2.658~14.416,P<0.001)、中重度牙周炎(OR=1.021,95%CI:1.004~1.039,P=0.017)是CSVD的独立危险因素,刷牙次数/d≥2(OR=0.366,95%CI:0.140~0.959,P=0.041)是CSVD的保护因素。年龄(OR=3.190,95%CI:1.150~8.846,P=0.026)、原发性高血压(OR=5.995,95%CI:2.461~14.603,P<0.001)、中重度牙周炎(OR=1.029,95%CI:1.002~1.058,P=0.038)是轻度CSVD进展为中重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牙周炎与CSVD发生及轻度CSVD进展为中重度独立相关,积极改善患者牙周指标可能是预防患者CSVD发生和防止轻度CSVD发展为中重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2025年07期 v.28 799-8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 倪婷婷;于传山;顾志娥;崔霞;
目的 基于多参数特征构建预测模型评估颈部动脉夹层(CAD)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风险。方法 纳入2021-12—2023-12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确诊及住院治疗的56例CAD患者为对象,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AIS组及非AIS组。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CAD患者AIS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CAD患者发生AI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分析列线图的预测效能。结果 AIS组合并糖尿病比例、转诊前确诊比例及有头晕症状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非AIS组,急诊入院及直接入科比例明显低于非AIS组(P<0.05)。AIS组高密度脂蛋白(HDL)≤1.0 mmol/L、双腔征、腔内血栓、重度管腔狭窄及2级管壁强化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非AI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转诊前确诊、头晕、HDL≤1.0 mmol/L、双腔征、腔内血栓、重度管腔狭窄、2级管壁强化是CAD患者发生AIS的危险因素(P<0.05),急诊入院方式及直接入科是CAD患者发生AIS的保护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校准曲线显示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8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6.323,P=0.625,ROC曲线AUC为0.829(95%CI:0.768~0.891,P<0.0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48%、74.07%。结论 基于糖尿病、转诊前确诊、头晕、HDL≤1.0 mmol/L、双腔征、腔内血栓、重度管腔狭窄、2级管壁强化、入院方式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CAD患者发生AIS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2025年07期 v.28 805-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宋婕;张玉佩;马宁;
目的 探讨血清吲哚丙酸(IPA)、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25-羟基维生素D[25(OH)D]对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06—2023-08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的高血压患者102例,根据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将41例高血压并发脑梗死患者纳入并发组,61例高血压未并发脑梗死患者纳入未并发组。收集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PA、Hcy、25(OH)D对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并发组年龄、吸烟史占比、收缩压及LDL-C、WBC、Hcy水平高于未并发组,PLT、IPA、25(OH)D水平低于未并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收缩压及LDL-C、WBC、IPA、Hcy、PLT、25(OH)D是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0.05)。IPA、Hcy、25(OH)D联合诊断的AUC值0.935,95%CI:0.868~0.974,敏感度85.37%,特异度91.80%,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 血清IPA、Hcy、25(OH)D与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的诊断效能。
2025年07期 v.28 811-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孙艳花;赵丙瑞;张文敏;张春燕;逯琴;赵敏;
目的 分析不同病因亚型及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05—2022-05临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4例青年IS患者为青年卒中组,以同期100例中老年IS患者为中老年卒中组,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传统危险因素及外周血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并按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发病机制及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层,对比不同亚组血清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青年IS患者CISS分型及颈内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老年卒中组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水平均较青年卒中组更高(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患者NLRP3、Caspase-1、ASC、IL-1β 、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PAD、CS、OE、UE型(P<0.05)。不同发病机制的LAA亚型患者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狭窄患者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正常者(P<0.05)。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是非LAA亚型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表达的NLRP3、Caspase-1、ASC、IL-1β、IL-18是青年IS患者LAA亚型及颈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P3炎性小体高表达是IS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表达水平与青年IS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同时在LAA类型中扮演关键角色,临床可根据其表达进行有效干预,进一步提高患者预后。
2025年07期 v.28 816-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孔维霞;张峰;杨金雨;周英;郭琦;郭萌;蒋超;杨青;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2-01—2024-06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门诊诊断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117例患者,根据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将其分为斑块稳定组与斑块不稳定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NHR,分析NHR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斑块稳定组与斑块不稳定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分别为(3.43±0.78)×10~9个/L、(3.51±1.15)×10~9个/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分别为(1.83±0.64)mmol/L、(1.69±0.69)mmol/L,NHR分别为1.77±0.39、2.11±0.46,2组N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与ROC曲线分析表明,NHR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OR=4.743,P<0.001),且NHR对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诊断可能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930)。结论 NHR可预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的不稳定性,临床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2025年07期 v.28 823-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 王海玲;白彦昌;李莎莎;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Toll样受体4(TLR4)、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01—2024-01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16例PD患者(PD组)的临床资料(早期组39例,中期组50例,晚期组27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及不同病情PD患者血清s IL-2R、TLR4、IGF-1、Hcy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sIL-2R、TLR4、IGF-1、Hcy与Hoehn-Yahr(H-Y)分级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sIL-2R、TLR4、IGF-1、Hcy对PD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PD组sIL-2R、TLR4、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PD患者血清sIL-2R、TLR4、Hcy水平比较: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IGF-1水平比较: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IL-2R、TLR4、Hcy与H-Y分级均呈正相关关系,IGF-1与H-Y分级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IL-2R预测PD病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9(95%CI:0.744~0.814,P<0.001),TLR4预测的AUC为0.786(95%CI:0.690~0.881,P<0.001),IGF-1预测的AUC为0.842(95%CI:0.819~0.961,P<0.001),Hcy预测的AUC为0.791(95%CI:0.655~0.907,P<0.001),四者联合检测的AUC(0.919,95%CI:0.866~0.972,P<0.001)明显高于单一指标。结论 PD患者sIL-2R、TLR4、Hcy呈高表达,IGF-1呈低表达,上述因子与PD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联合检测sIL-2R、TLR4、IGF-1、Hcy在预测PD患者病情中具有一定价值。
2025年07期 v.28 828-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 张建新;殷长江;刘盼盼;邵晓涵;杨学会;刘生敏;
目的 构建并验证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DC)后硬膜下积液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21-08—2023-08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120例行DC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93例患者为建模组,27例患者为验证组。对建模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随访,以术后是否出现硬膜下积液为依据,分为发生组(18例)和未发生组(75例)。采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并将验证组患者代入模型,验证其预测效能。结果 经3个月随访,18例患者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发生率19.35%。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前脑室出血、术前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术期颅内感染、中线移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GCS评分、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围术期颅内感染、中线移位为DC患者发生硬膜下积液的影响因素(P<0.05)。利用以上因素构建风险列线图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显示,构建的风险列线图模型预测颅脑损伤患者DC后硬膜下积液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4,特异度82.15%,灵敏度80.73%。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χ~2=4.021,P=0.868,验证组中决策曲线分析(DCA)可选阈概率为17%~89%。结论 构建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在评估颅脑损伤患者DC后硬膜下积液发生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7期 v.28 833-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 程雪艳;李钱程;
目的 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胶质淋巴系统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将徐州市儿童医院2016-01—2023-12诊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48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体检健康新生儿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康复治疗前新生儿基底节的MRI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相对各向异性(RA)、平均扩散系数(MD)、脑血流量,以及观察组患儿康复治疗前与康复治疗2个月后基底节MRI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参数,绘制FA、RA、MD、脑血流量诊断和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康复治疗前,观察组患儿FA值(0.36±0.06)×10~(-3)mm~2/s,RA值(0.40±0.07)×10~(-3)mm~2/s,MD值(1.20±0.04)×10~(-6)mm~2/s,均低于对照组的(0.58±0.08)×10~(-3)mm~2/s、(0.52±0.09)×10~(-3)mm~2/s、(1.27±0.06)×10~(-6)mm~2/s;脑血流量(924.38±86.43)mL/min,高于对照组的(587.20±64.12)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康复治疗前FA值、RA值、MD值均低于康复治疗2个月后[分别为(0.45±0.07)×10~(-3)mm~2/s、(0.47±0.08)×10~(-3)mm~2/s、(1.24±0.05)×10~(-6)mm~2/s],脑血流量高于康复治疗2个月后[(796.24±69.56)m 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A、RA、MD与脑血流量诊断和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900 6、0.851 4、0.831 0、0.860 7。结论 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胶质淋巴系统受损情况和康复治疗效果。
2025年07期 v.28 838-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 闫博阳;许丽华;朱剑芒;姜国清;钱文军;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后梗死病灶内组织损伤程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01—2023-01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2例为研究对象,治疗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 RS≥3分)。采用K_(trans)值评估溶栓治疗后梗死病灶内组织损伤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评估梗死病灶内组织损伤程度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3个月后共3例患者失访,最终纳入199例,其中59例mRS评分≥3分,为预后不良组,其余140例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良好组房颤占比较预后不良组少,梗死体积、基线NIHSS评分较预后不良组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房颤(OR=3.535,95%CI:1.125~11.106)、NIHSS评分(OR=1.352,95%CI:1.177~1.552)、溶栓后梗死体积(OR=1.443,95%CI:1.044~1.995)、溶栓后K_(trans)值(OR=5.183,95%CI:2.923~9.189)是溶栓治疗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溶栓后K_(trans)值评估预后的AUC最高,为0.831(95%CI:0.772~0.880),特异度62.41%,敏感度89.93%。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梗死病灶内组织损伤程度与预后有关,除最大限度减少梗死体积外,降低梗死病灶内组织损伤程度可能是溶栓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的机制。
2025年07期 v.28 84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 宋晓园;晁艳艳;
目的 探究常规临床资料挖掘对卒中后癫痫发作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01—2022-12邯郸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其中研究组32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对照组68例脑卒中后无癫痫患者。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决策树C5.0模型及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对比两种模型预测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效能。结果 研究组在性别、病灶部位、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决策树C5.0模型中对模型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是NIHSS评分、LDL、病灶部位,在ANN模型中对模型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是NIHSS评分、病灶部位、PLR。决策树C5.0模型对卒中后癫痫发作的预测准确率为88.00%,阳性预测值为84.38%,阴性预测值为89.71%,灵敏度为78.64%,特异度为77.29%,AUC为0.809。ANN模型对卒中后癫痫发作的预测准确率为95.00%,阳性预测值为93.75%,阴性预测值为95.59%,灵敏度为88.64%,特异度为89.52%,AUC为0.857。结论 在基于常规临床资料挖掘构建的卒中后癫痫发作预测模型中,ANN模型的整体性能优于决策树C5.0模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7期 v.28 850-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 魏伟;曲立新;曹海涛;白志杰;吕凤华;王刚;
目的 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1-01—2023-09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108例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存在斑块将所有CI患者分为斑块组(n=76)、无斑块组(n=32),对比2组基线资料,并根据超声特征分为稳定斑块组、非稳定斑块组,对比2组LDL、Hcy水平及END情况,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CI患者血清LDL和Hcy水平、NIHSS评分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 76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中非稳定斑块者34例(44.74%),稳定斑块者42例(55.26%)。非稳定斑块组LDL、Hcy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4.14±0.54比3.14±0.41,22.51±4.12比12.66±3.13,P<0.05),NIHSS评分高于稳定斑块组(8.51±2.12比6.66±1.13,P<0.05),END发生率高于稳定斑块组(64.71%比38.10%,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I患者血清LDL和Hcy水平、NIHSS评分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CI患者不同颈动脉斑块特征中,非稳定斑块较稳定斑块的血LDL、Hcy水平更高,END发生概率更高,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
2025年07期 v.28 85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 郑春利;李晓莉;闻苗苗;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神经丝蛋白轻链(sNFL)、人帕金森蛋白(PARK7)表达在病情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西安大兴医院2021-03—2024-03收治的100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受检者血清GDF-15、s NFL、PARK7水平,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DF-15、sNFL、PARK7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对所有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分期,对比不同分期患者血清GDF-15、sNFL、PARK7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GDF-15、s NFL、PARK7与帕金森病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GDF-15(2 154.45±427.26)ng/L,s NFL(60.86±7.66)ng/L,PARK7(30.65±2.47)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DF-15、sNFL、PARK7诊断帕金森病的最佳阈值分别为946.67 ng/L、42.75 ng/L、25.50μg/L,三者联合对帕金森病的诊断敏感度71.57%,特异度83.56%,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指标。不同分期帕金森病患者血清GDF-15、sNFL、PARK7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Ⅴ期患者明显高于Ⅳ期、Ⅲ期、Ⅱ期、Ⅰ期患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GDF-15、sNFL、PARK7与帕金森病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对帕金森病患者监测血清GDF-15、sNFL、PARK7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可对帕金森病的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28 860-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 樊宝华;吴祎炜;张文川;
目的 分析单中心伽玛刀和射频热凝术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术后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第九人民医院2021-07—2023-06收治的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单中心伽玛刀治疗的57例患者为A组,射频热凝术治疗的61例患者为B组。术后1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简化改良的Mc Gill量表(MPQ)评分]、咀嚼肌肌电[颞肌前束(TA)、咬肌(MM)肌电峰值]、血清疼痛介质[β-内啡肽(β-EP)、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B组临床有效率高于A组(90.16%比75.44%,P<0.05)。B组术后1个月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低于A组(P<0.05)。2组术后1个月TA肌电峰值、MM肌电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1个月血清疼痛介质SP、PGE2、5-HT水平低于A组,β-EP水平高于A组(P<0.05),血清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低于A组(P<0.05)。B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高于A组(P<0.05)。术后3个月,A组复发3例(5.26%),B组2例(3.2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中心伽玛刀比较,射频热凝术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在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减少机体疼痛介质和炎性介质分泌方面效果更佳,但其术后面部麻木风险相对更大。
2025年07期 v.28 865-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王冰妍;蒲璐;刘一晴;李晔;
目的 分析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神经丝蛋白轻链多肽(NF-L)与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PI)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06—2023-10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I将患者分为发生组(55例)及未发生组(65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PI的影响因素,将发生组按PI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比较3组血清SAA、NF-L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SAA、NF-L水平与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PI程度的关系。结果 发生组年龄、大小便失禁占比、术后高热发生率及血清SAA、NF-L、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未发生组(P<0.05),入院时GCS评分、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未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入院时GCS评分低,血清SAA、NF-L、C反应蛋白高水平及血清白蛋白低水平是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P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中度组及重度组血清SAA、NF-L水平均高于轻度组(P<0.05),重度组血清SAA、NF-L水平高于中度组(P<0.05),血清SAA、NF-L水平与PI程度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538、0.470,P<0.05)。结论 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及血清SAA、NF-L、C反应蛋白、白蛋白水平是老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PI的影响因素,血清SAA、NF-L水平与PI程度呈正相关。
2025年07期 v.28 871-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 郝美美;田甜;班玉霞;白如玉;康志霞;
目的 观察左旋多巴联合司来吉兰或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及对非运动症状评分、姿势步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抽签法将2021-03—2024-03延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PD患者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2)。对照组采取左旋多巴联合司来吉兰治疗,观察组采取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持续1个月。比较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运动能力、非运动症状评分(NMSS)、姿势步态(步幅、步速、步频、步幅变异度)和生存质量[帕金森病生存质量问卷(PDQ-39)评分]。结果 2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07、1.682,P>0.05)。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UPDRS-Ⅲ评分、NMSS评分(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步幅变异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步幅、步速、步频、PDQ-39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对于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改善患者姿势步态和生存质量。
2025年07期 v.28 876-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 王丹丹;亢春彦;陈建中;宋宁宁;
目的 观察高压氧联合甲钴胺治疗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4-01—1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96例CIPN乳腺癌患者,所有受试者均行甲钴胺治疗,观察组50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在甲钴胺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高压氧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CIPN严重程度、症状体验和日常生活影响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00%比79.17%,χ~2=4.683,P=0.030)。观察组患者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病变0级占比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Z=-3.085、-2.561,P=0.002、0.010),CIPNAT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t=11.368、9.629、7.333,P<0.01);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的MCV、SCV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t=6.100、4.829、4.609、4.412、6.595、5.122,P<0.01)。结论 高压氧联合甲钴胺治疗乳腺癌CIPN患者,可提升临床效果,改善CIPN严重程度、症状体验、日常生活影响及神经传导速度。
2025年07期 v.28 881-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 武星;毕婷婷;韩雪菲;张晓杰;冯文萍;王丽敏;
目的 研究高压氧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及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方法 将2021-06—2023-06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8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联合治疗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联合rTMS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高压氧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统计2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AOPP、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内皮素-1(ET-1)水平、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ACA、MCA、PCA侧支循环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1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44%比82.05%,P<0.05)。2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命名、延迟记忆、注意、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抽象概括、语言流畅、定向力各项评分及血清T-AOC、GSH-Px、VEC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更高(P<0.05)。血清MDA、AOPP、TNF-α、IL-1β、ET-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更低(P<0.05)。2组患者MCA血流速度均加快,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更快;ACA、PCA血流速度减慢,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更慢(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rTMS可调节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患者脑部血流情况,同时有助于氧化应激的控制及炎症反应的降低,提高患者认知功能。
2025年07期 v.28 886-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 王光明;郭鹏;刘阳;
目的 探讨悬吊康复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MBT)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01—2023-06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的186例SCP患儿,随机分为悬吊康复组和MBT联合悬吊组,各98例。悬吊康复组进行悬吊康复训练,MBT联合悬吊组在悬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MBT治疗。康复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患儿运动功能(GMFM-88评分)、平衡能力(BBS评分)、肌肉痉挛程度(MAS评分)、肌张力改善情况(腓肠肌、内收肌RM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 康复治疗后,MBT联合悬吊组GMFM-88 D区、E区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悬吊康复组(P<0.05);MBT联合悬吊组MAS评分、腓肠肌和内收肌RMS低于悬吊康复组,ADL评分高于悬吊康复组(P<0.05)。结论 悬吊康复训练联合MBT可进一步提升SCP患儿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减轻肌张力和肌肉痉挛状态,提升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2025年07期 v.28 892-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 刘丽娟;王迎迎;阮洪泽;许光霞;殷磊;
目的 观察痉挛肌电刺激配合基于日常功能的任务性作业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02—2023-03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7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2)、B组(n=42)和C组(n=43),A组采取基于日常功能的任务性作业训练干预,B组使用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治疗,C组采用痉挛肌电刺激治疗仪配合基于日常功能的任务性作业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比3组CSS、FIM和FMA评分,对3组下肢步态和各关节活动角度进行分析,对比3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治疗后,C组CSS评分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FIM和FMA评分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3组双支撑相时间、患侧支撑相时间、步态周期、步速、步幅和步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双支撑相时间、患侧支撑相时间和步态周期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步速、步幅和步频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3组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屈曲、髋关节屈曲角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C组生存质量得分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结论 痉挛肌电刺激配合基于日常功能的任务性作业训练可减轻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的严重程度和残疾程度,提高下肢的肢体功能,有效改善步态参数和下肢的关节活动度,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2025年07期 v.28 897-9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 董旭;孙洁;李玲;
目的 评估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交替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01—2022-08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及神经内外科住院的60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联合交替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交替rTMS假刺激治疗。治疗持续21 d,治疗前后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吞咽功能等状况。结果 治疗21 d后,2组患者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分、渗透-误吸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交替rTMS治疗后,其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吞咽功能有明显改善,效果良好。
2025年07期 v.28 903-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