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创办日期:1998年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刊   期:月刊
电话:0371-60100422 63321039
Email : bjb@cn-shenjing.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41-1381/R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110

 

论著 临床诊治

  • 前白蛋白及中性粒细胞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王颖辉;付征;远庚;齐文升;

    目的 分析前白蛋白(PAB)、中性粒细胞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01—2022-12广安门医院治疗的100例ACI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广安门医院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均行高分辨率磁共振颅内动脉管壁成像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分为稳定组(n=32)、不稳定组(n=48)及未形成斑块组(n=20)。收集4组对象的PAB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分析PAB及中性粒细胞与ACI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PAB水平[(260.75±17.53)mg/L]低于对照组[(290.94±16.71)mg/L],中性粒细胞计数[(6.84±1.97)×10~9个/L]高于对照组[(5.26±1.34)×10~9个/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组中性粒细胞计数[(7.42±1.67)×10~9个/L]高于稳定组[(6.50±2.30)×10~9个/L]及未形成斑块组[(5.93±1.63)×10~9个/L],PAB水平[(256.15±13.82)mg/L]低于稳定组[(264.98±12.63)mg/L]及未形成斑块组[(279.44±13.6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证实PAB与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呈负相关(r=-0.653,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与颅内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r=0.313,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PAB是ACI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PAB水平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PAB及中性粒细胞与ACI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存在一定关联性。

    2025年04期 v.28 397-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脊髓手术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及肌电图监测对术后脊髓功能状态的预测价值

    胡静;李海林;叶明;高觉民;吴颐;

    目的 探讨脊髓手术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肌电图(EMG)监测对术后脊髓功能状态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22-01—2023-06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脊髓肿瘤患者58例,均行脊髓肿瘤切除术,术中采用SEP及EMG监测,记录SEP潜伏期、波幅以及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的传导速度(NCV)与远端潜伏周期(DL),分析术中监测阳性预测术后脊髓功能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58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时长(3.27±0.52)h,术中出血量(1 253.84±564.92)mL。术中监测正常26例,发生SEP报警32例,其中10例波形发生不可逆改变;发生EMG报警28例,均经适当处理后波幅恢复,继续完成手术。以术毕SEP报警波幅仍未恢复者为监测阳性,以术后感觉评定为脊髓功能预后标准,术中监测敏感度60.00%,特异度86.79%,ROC曲线下面积0.734(95%CI:0.469~0.999),P>0.05;以术后肌力评定为脊髓功能预后标准,术中监测敏感度50.00%,特异度86.54%,ROC曲线下面积0.683(95%CI:0.428~0.938),P>0.05;以术后感觉与肌力任一功能为脊髓功能预后标准,术中监测敏感度55.56%,特异度89.80%,ROC曲线下面积0.727(95%CI:0.519~0.934),P<0.05。结论 术中SEP及EMG监测可有效预测术后脊髓功能状态,提高脊髓手术的安全性。

    2025年04期 v.28 403-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磁共振T_2-FLAIR特征与侧支循环及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

    张磊;于敏;隋旭蕾;

    目的 探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T_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T_2-FLAIR)特征与侧支循环和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01—2023-03烟台山医院的149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获取T_2-FLAIR特征,分析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T_2-FLAIR特征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将纳入的患者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T_2-FLAIR特征与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49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在出院后为期6个月的随访中,32例患者mRS≤2分,纳入预后良好组,117例患者mRS≥3分,纳入预后不良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319)、发病至就诊时间(OR=1.905)、HVS分级(Ⅰ级)(OR=0.044)与侧支循环评分(OR=0.421)均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溶栓治疗预后有相关性(P<0.05),在排除其他混杂因素后HVS分级仍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溶栓治疗预后显著相关,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3、0.683、0.719、0.713。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HVS分级与侧支循环评分呈正相关(r=0.442,P<0.001)。结论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T_2-FLAIR特征HVS分级与侧支循环情况及溶栓治疗预后显著相关,可用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及预后的评估。

    2025年04期 v.28 409-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血清CGRP和sIL-2R水平与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及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陆海洋;戴荣兄;吕梦婷;

    目的 探究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可溶性白细胞2受体(sIL-2R)水平与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性,基于CGRP、sIL-2R水平构建预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 纳入168例脑出血患者,均为2020-10—2023-10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所有受试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术后检测患者血清CGRP、sIL-2R水平,收集受试者临床资料。分析血清CGRP、sIL-2R水平与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关系。采用R 3.6.3软件绘制预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感染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CGRP、sIL-2R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17分、SOFA评分≥9分、PCT≥3.12 ng/L、NLR≥4.02、CGRP≥74.58μg/L、sIL-2R≥248.67 U/mL均是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预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风险的一致性良好(χ~2=3.623,P=0.782),Calibration曲线显示校正曲线贴近于理想曲线。列线图预测模型C指数为0.816(95%CI:0.796~0.947),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41、0.649~0.957、93.60%、76.50%(P<0.001)。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综合了血清CGRP和sIL-2R、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PCT、NLR等6个危险因素,对患者术后颅内感染风险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8 415-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 基于多模态MRI构建侧支循环评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结局转归的预测价值

    何林;任义财;李旭雪;宋世强;蒋晓兰;

    目的 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构建侧支循环评分,探讨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结局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05—2022-12接受溶栓治疗的11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溶栓治疗结局转归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多模态MRI图像,根据多模态MRI图像构建侧支循环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结局转归的相关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基于多模态MRI构建侧支循环评分对患者治疗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8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7例发生出血性脑卒中,26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32例mRS评分>2分,最终转归不良组纳入47例患者,转归良好组纳入69例患者。转归不良组rCBF、rCBV及侧支循环评分均低于转归良好组,MTT、TTP高于转归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TP(OR=0.778)、侧支循环评分(OR=1.805)是影响溶栓治疗结局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显示侧支循环评分的AUC为0.970,敏感性92.75%,特异性91.49%。结论 侧支循环状况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基于多模态MRI构建的侧支循环评分有助于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结局转归。

    2025年04期 v.28 42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 改良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脑干出血的疗效观察

    娄金峰;杨璨宇;王在斌;姜帆;陶胜忠;牛光明;

    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与神经导航联合引导下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抽吸引流治疗脑干出血的效果。方法 对2018-10—2023-10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运用多模态影像融合和神经导航引导的无框架立体定向精准穿刺抽吸引流技术治疗的35例脑干出血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24 h复查头颅CT以判断脑干引流后的残余血肿量,同时依据残余血肿量决定是否注射尿激酶引流。手术前后进行GCS量表评估,术后30 d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存活状态,并对存活者进行mRS评估。结果 35例患者手术均一次性穿刺成功,术中无死亡。术后24 h头颅CT复查显示,35例患者的颅内残余血肿量(3.8±1.2)mL,血肿清除率(61.3±26.4)%。术前GCS评分(6.9±3.1)分,术后(9.6±3.2)分,手术前后GC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0 d随访,35例患者中30例存活,5例死亡,病死率14.3%,存活患者mRS评分(3.8±1.0)分。结论 多模态影像融合与神经导航联合引导下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抽吸引流治疗脑干出血的疗效较好,能有效清除脑干血肿,解除血肿对脑干的压迫,避免继发性损伤,从而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

    2025年04期 v.28 427-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技巧分析

    桂超;尹玉婷;

    目的 总结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39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颅脑MRI分型,囊壁结节型19例,囊实型12例,实体型8例,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结果 39例患者肿瘤全切,术后脑脊液漏2例,脑积水2例经脑室外引流恢复;31例术后头痛、眩晕、呕吐症状明显好转,8例症状有所改善,未出现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1 a,未见复发。结论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症状以小脑平衡功能障碍及眩晕、呕吐为主,治疗首选手术切除,针对不同类型血管母细胞瘤采取不同手术策略。实体性肿瘤手术难度大,对大型实体性血管母细胞瘤术前栓塞有助于手术全切。

    2025年04期 v.28 432-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 持续短阵脉冲刺激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脑功能的影响

    桂小彤;朱磊;时伟鹏;杨婷;蒋庆新;

    目的 探讨持续短阵脉冲刺激(cTBS)治疗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01—10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16例,均存在单侧运动功能障碍,随机分为2组各58例,分别给予cTBS治疗(cTBS组)与假刺激干预(假刺激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脑电图、颅内血流动力学、血清指标,采用NIHSS量表、Fugl-Meyer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运动功能。结果cTBS组临床疗效高于假刺激组(P<0.05)。治疗后cTBS组患侧运动诱发电位振幅高于假刺激组,中枢运动传导时间低于假刺激组(P<0.05),δ/α值、脑对称指标低于假刺激组(P<0.05),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假刺激组(P<0.05),神经营养素-3、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假刺激组,内皮素、脑特异性蛋白低于假刺激组(P<0.05),NIHSS评分低于假刺激组,FMA评分高于假刺激组(P<0.05)。结论 cTB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脑电活动、颅内血液循环及生物标志物水平,有效促进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恢复。

    2025年04期 v.28 437-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 吡仑帕奈联合丙戊酸钠对部分性发作癫痫患儿脑电图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马丽媛;马小云;张忠刚;

    目的 观察吡仑帕奈(PER)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部分性发作癫痫患儿的疗效及对脑电图、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按简单随机法将2021-01—2023-06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的部分性发作癫痫患儿152例分为2组,各76例。对照组患儿接受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吡仑帕奈联合丙戊酸钠治疗,2组均治疗5个月。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脑电图、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5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37%比85.52%,P<0.05)。治疗5个月后观察组无痫样放电症状、痫样放电幅度下降≥50%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痫样放电幅度下降<50%、痫样放电增加者占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5个月后2组IL-1β、IL-4、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IL-1β、IL-4、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NO、MDA水平方面,治疗5个月后2组相较治疗前均出现下降,观察组相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96%比18.42%,P<0.05)。结论 吡仑帕奈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部分性发作癫痫患儿,在降低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水平以及减少痫性放电等方面均展现出良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2025年04期 v.28 443-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下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空腹血糖异常的关系

    董兰真;吴婧;孙学瑞;于洋;刘鹏;

    目的 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下颈动脉斑块特征,分析其与青年患者空腹血糖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01—12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青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组(77例)和糖耐量异常组(4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总结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下颈动脉斑块特征,分析颈动脉斑块与空腹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 糖耐量异常组患者冠心病、吸烟史、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LDL)与正常组患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糖耐量异常组患者的平均管腔面积、平均管壁面积、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内钙化及颈动脉斑块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吸烟史、Hcy、LDL、平均管腔面积、平均管壁面积、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内钙化及颈动脉斑块为影响青年脑卒中患者空腹血糖的危险因素(P<0.05)。Pearson分析显示,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空腹血糖与平均管壁面积、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内钙化及颈动脉易损斑块呈正相关(分别为r=0.622、0.569、0.489、0.636,P<0.05),与平均管腔面积呈负相关(r=-0.537,P<0.05)。结论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下不同空腹血糖水平青年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征具有一定差异,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特征有一定相关性。

    2025年04期 v.28 448-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 3D-ASL对MRI平扫阴性癫痫患儿的诊断价值

    冀鹏;李红;闫松;王威;周彦汝;朱晨迪;张岚;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对MRI平扫阴性癫痫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60例常规MRI平扫未见异常的发作间期癫痫患儿,收集并观察ASL图像,将ASL灌注与临床及视频脑电图(VEEG)定位癫痫灶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分析ASL异常灌注的影响因素。结果 60例患儿中54例(90.00%)为癫痫局灶性发作,6例(10.00%)为全身性发作。ASL存在灌注异常42例(70.00%),38例(63.33%)为高灌注,4例(6.67%)为低灌注;28例(66.67%)ASL定位与定位癫痫灶完全一致,9例(21.43%)部分一致。ASL灌注改变与发作1 d行ASL扫描及VEEG局灶性癫痫样放电显著相关(P<0.05),在癫痫发作后的1 d内进行ASL扫描是唯一因素,其与灌注图像定位及临床上确认的癫痫病灶位置具有高度一致性(P<0.05)。结论 ASL可用于监测MRI平扫无异常的癫痫患儿发作时和发作后的脑灌注变化,并有效定位癫痫灶。

    2025年04期 v.28 453-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联合ABCD3-Ⅰ评分对TIA早期发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曹蕾;韩翠萍;张永亭;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联合ABCD3-Ⅰ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发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20-06—2023-06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75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脑卒中分为未发病组(n=100)与发病组(n=75)。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并进行ABCD3-Ⅰ量表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 发病组患者ABCD3-Ⅰ评分中高危、中危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病组(P<0.05),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三、四级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病组(P<0.05)。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782、0.812及0.806,ABCD3-Ⅰ评分预测的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691、0.800及0.796,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44、0.865及0.815。结论 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及ABCD3-Ⅰ评分对TIA早期发生脑卒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两者联用诊断价值更高。

    2025年04期 v.28 458-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 血清铁相关指标与老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的相关性

    程玲玲;岳巧莲;高然然;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血清铁相关指标与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21-08—2023-08邯郸市人民医院的20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信息,根据卒中后2周内是否出现PSCI,将患者分为PSCI组(n=126)和非PSCI组(n=74),采用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脑卒中严重程度等基础资料和血清铁相关实验室数据,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血清铁水平与认知障碍程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SCI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对老年脑卒中患者PSCI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 2组患者年龄、受教育年限、入院NIHSS评分、血清铁及H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血清铁水平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43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OR=1.089)、入院NIHSS评分高(OR=2.953)、血清铁低(OR=0.564)和Hb水平低(OR=0.950)是老年脑卒中患者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07(95%CI:0.529~0.685),入院NIHSS评分的AUC为0.716(95%CI:0.645~0.787)、血清铁的AUC为0.846(95%CI:0.789~0.902)和Hb的AUC为0.725(95%CI:0.654~0.796)。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血清铁水平与其认知障碍程度呈负相关,且年龄较大、入院NIHSS评分高、血清铁及Hb水平低是老年脑卒中患者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血清铁水平对老年脑卒中患者PSCI风险具有较好预测价值,有望作为预测老年脑卒中患者PSCI的独立指标。

    2025年04期 v.28 462-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 LDL-C/HDL-C比值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

    向婧;陈军;毛卫林;谭庆玲;

    目的 探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10—2023-10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收治的97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DPN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43例)和未发生组(54例)。比较2组患者LDL-C/HDL-C比值,分析LDL-C/HDL-C比值与T2DM患者DPN之间的关系。结果97例患者中43例发生DPN,发生率44.33%。发生组患者年龄、病程、尿微量白蛋白(MAU)、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LDL-C/HDL-C与未发生组患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MAU、D-D、FIB、LDL-C/HDL-C均为T2DM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DL-C/HDL-C比值与T2DM患者DPN呈正相关(r=0.36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DL-C/HDL-C比值预测T2DM患者发生DPN的曲线下面积、特异度及灵敏度分别为0.791、80.22%、81.05%。结论 LDL-C/HDL-C比值与T2DM患者发生DPN具有一定关联,可用于预测T2DM患者发生DPN的风险。

    2025年04期 v.28 467-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 早期床旁踏车运动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神经重症获得性衰弱患者的康复效果

    苏国栋;王剑桥;樊祥德;樊华;翟蕾;

    目的 探讨早期床旁踏车运动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在神经重症获得性衰弱患者中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22-07—2023-07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神经重症获得性衰弱患者82例,随机分为2组各41例,联合组接受早期床旁踏车运动训练联合NMES治疗,NMES组仅接受NMES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衰弱程度与肌力状况、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平衡能力、跌倒风险、日常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联合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77.63±12.47)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3.64±0.72)分]均高于NMES组[分别为(70.74±13.82)分、(3.26±0.54)分](P<0.05)。干预后联合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52.83±8.90)分]高于NMES组[(46.28±6.92)分],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评分[(43.58±6.82)分]低于NMES组[(48.93±8.24)分](P<0.05)。干预后联合组MRC肌力评分[(51.71±9.73)分]、Barthel指数[(58.29±5.28)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164.92±28.82)分]均高于NMES组[分别为(42.32±10.38)分、(58.29±5.28)分、(145.53±24.39)分](P<0.05)。结论 早期床旁踏车运动联合NMES用于神经重症获得性衰弱患者,可有效改善衰弱症状,提高运动、步行能力与平衡能力,防止跌倒,提高生活质量。

    2025年04期 v.28 472-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障碍的效果

    赖丽琼;王琦威;曾阳阳;彭焱;刘媛;游雄;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障碍的效果。方法纳入湖南省康复医院2022-04—2023-10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基础药物、康复训练及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然后予以对照组患者假刺激,予以观察组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2周、4周、8周FMA、FAC、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高,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8周FMA评分[分别为(53.76±10.35)分比(48.62±9.45)分,(58.97±12.46)分比(52.15±10.18)分,(72.48±13.47)分比(64.56±11.36)分]、FAC评分[分别为(1.32±0.28)分比(1.15±0.24)分,(2.68±0.54)分比(1.98±0.42)分,(3.72±0.78)分比(2.59±0.52)分]、BBS评分[分别为(42.64±7.86)分比(38.27±7.43)分,(46.37±5.45)分比(43.25±6.16)分,(51.18±3.21)分比(48.36±4.24)分]、MBI评分[分别为(56.85±10.18)分比(51.21±9.34)分,(63.67±12.48)分比(57.34±11.26)分,(72.55±14.32)分比(64.35±12.69)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10.00%比6.00%,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可显著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步行、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025年04期 v.28 47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 平衡功能结合认知注意力训练对老年患者防跌倒的作用

    沈琦;周健;刘晶京;王海筠;高冬梅;于莉;叶辉;曾宪红;

    目的 探讨平衡功能结合认知注意力训练在老年患者跌倒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05—2022-05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86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跌倒预防,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步态平衡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认知注意力与平衡能力双重训练。观察2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平衡能力、认知注意力及跌倒风险,对比2组3个月内跌倒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评分分别为(23.82±2.06)分、(25.15±1.93)分,均高于干预前的(21.84±2.13)分、(22.03±1.95)分,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完成认知注意力测试所用时间分别为(6.87±1.23) min、(6.51±1.05) min,正确率分别为(68.52±4.66)%、(69.14±4.93)%(P>0.05);干预后,观察组完成认知注意力测试所用时间为(4.46±0.89) min,短于干预前的(7.02±1.30) min及对照组(P<0.05)。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跌倒风险评分分别为(33.25±3.40)分、(31.18±2.97)分,均低于干预前的(42.78±5.13)分、(43.16±1.95)分,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内跌倒一次发生率为9.30%,与对照组的27.91%相比明显更低(P<0.05)。结论 老年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接受平衡功能训练+认知注意力训练,可有效提升其平衡能力和认知注意力,同时对跌倒的发生也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2025年04期 v.28 482-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 高压氧联合经颅电刺激对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血清SOD和MDA水平的影响

    马利;郝美美;高博;白如玉;高亚军;

    目的 探讨高压氧联合经颅电刺激对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效果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01—2023-12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80例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高压氧联合经颅电刺激。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SOD、MDA水平,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以及认知功能、智力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比70.00%)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GF、GDNF、BDNF水平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经颅电刺激可提升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的改善,同时进一步提升患者智力水平。

    2025年04期 v.28 487-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临床衰弱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王秋;徐琴;

    目的探讨临床衰弱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02—2023-02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资料、治疗情况及卒中前临床衰弱评分(CFS)。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卒中前CFS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依据ROC截断值与临床衰弱评估标准将患者分组,再次验证CFS评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40)、NIHSS评分(OR=1.323)、梗死面积(OR=2.379)、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OR=1.208)、CFS评分(OR=1.539)均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采用卒中前CFS评分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48,敏感度80.95%,特异度85.19%。卒中前高CFS评分(≥5.535分)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率高于低CFS评分(<5.535分)患者(P<0.05)。结论 临床衰弱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对预后预测提供一定指导。

    2025年04期 v.28 492-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论著 护理园地

  • 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间歇口管饲法对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张燕云;张会;杨展;

    目的 探究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间歇口管饲法对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3-05—10收治的150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间歇口管饲法,对比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及自护能力。结果 干预28 d后,观察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与VFSS评分分别为9.65±1.63分、8.09±2.21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WHOQOL总分(92.92±4.7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ESCA评分(143.52±20.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TP、HGB及ALB水平分别为(68.44±2.48)g/L、(128.48±4.15)g/L及(39.46±2.15)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应用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间歇口管饲法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自护能力,同时改善营养状态。

    2025年04期 v.28 497-5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综述

  • 神经肌肉超声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手现象的研究进展

    马雅茹;田昊;马思情;李进兰;纪春波;朱建英;周杰;杨平;

    分裂手现象可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疾病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是其早期主要特征之一。近年来,神经肌肉超声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既往研究表明神经肌肉超声在周围神经横截面积、肌肉厚度、回声强度、肌肉束颤、回声变异及灰度共生矩阵纹理参数等检测中较神经电生理更敏感,可作为神经电生理的辅助诊断应用于临床,有助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疾病的早期确诊、早期治疗。本文主要对肌萎缩侧索硬化分裂手现象的起源、机制和神经肌肉超声检测分裂手现象的研究作一综述。

    2025年04期 v.28 503-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 脑白质病变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薛清;赵丰丽;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系统,是老年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以往对AD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脑灰质的改变,而对大脑白质的关注较少。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变化可能成为AD早期生物标志物,预测AD的进展。本文分析了脑白质病变与AD患者认知功能、精神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之间的关联,探讨脑白质病变对AD的影响。

    2025年04期 v.28 508-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 昼夜节律紊乱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胡雅茹;王晓冬;王莹;邱颐;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作为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与患者术后康复、住院时长及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近年来,有关POCD的研究在遗传学方面也已开展。昼夜节律作为支持生命基本活动的核心调节机制,对情感、记忆等关键功能调节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在多种疾病进展与预后评估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认知方面。生物钟基因转录翻译环作为昼夜节律的分子学基础,引发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主要对昼夜节律紊乱与术后认知功能之间的联系进行综述,旨在为预防与治疗POCD提供创新的预防策略和有前景的治疗靶点,以期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

    2025年04期 v.28 514-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 脑卒中的预测:现状与挑战

    何彦雨;王飞;温跃桃;莫琳;李振;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大多停留在患者发病后的脑卒中分类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所以缺少患者未发病前的脑部研究,进而无法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因此,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脑CT影像分布规律,精准提取有效特征实现发病前分类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脑卒中患者也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仅靠临床人工判断难以准确发现卒中后各种介入因素与复发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开展卒中后影像图特征变化规律的研究,实现患者复发风险的快速评估预测,对复发前个体化及早期干预治疗同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2025年04期 v.28 520-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 淋巴与单核细胞比值和应激性高血糖比值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朱素洁;赵志琴;祖孝荣;殷彩霞;暴丽华;李作鹏;张丽芳;陈锦华;

    越来越多的炎症免疫标志物被证实对预测缺血性卒中(IS)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价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高血糖作为炎症免疫因子全程参与卒中发生发展过程。研究发现,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应激高血糖比值(SHR)成为新型的炎症免疫标志物,对识别危重症卒中患者、改善临床结局等方面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本文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高血糖在AIS中的机制以及LMR、SHR目前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025年04期 v.28 524-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 下载本期数据